四、区域发展的优势导向战略模式的选择
区域发展的优势导向战略模式包括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区位导向战略模式、市场导向战略模式三种类型,纵观柴达木地区现状,现阶段还不适用区位导向和市场导向战略模式,而比较适合选择资源导向战略的构架模式。
1.区域发展的资源导向战略模式的特点
区域发展的资源导向战略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一是把区域内部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区域的主导优势条件,资源储量、种类、品位、空间组合状况及开发利用难度等直接决定着区域内部支柱产业的选择、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形成,以及区域在全国乃至国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二是这种战略模式是各类优势导向模式的最初存在形式,但非最终存在形式。随着区域内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加大,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将逐渐被其他优势导向模式替代。三是这种战略模式适用于区域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区域开发活动,但以信息、智力等无形资源为主导的模式则贯穿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四是区域内部自然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决定着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应用范围的空间配置格局,即凡是资源富集地区都是资源优势导向模式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区域,这种地区在国内外屡见不鲜。柴达木地区的盐湖资源和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且处在初期开发阶段,非常适合采用这种资源导向战略模式。
2.柴达木地区资源导向战略模式的选择
(1)柴达木地区资源型经济的基本特征
柴达木地区为典型的资源型区域经济,所谓资源型区域经济,是指以资源型产业的专业化生产为主体,大规模动用和耗费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产业结构“虚高度化”为标志的区域性经济。长期以来,在经济体制(包括其惯性)和贸易分工格局的束缚下,资源型地区的经济活动呈现出“五低、三高”的突出特征,即经济市场化程度低,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低,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价值低,产业结构高度低,资本系数高,资源损耗高,环境代价高。由于这些问题的约束,经济活动陷入了“有增长无发展,低效率高耗费”的恶性循环之中,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后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柴达木地区资源富集,经济落后,开发力度大,资源损耗高;资本投入大,科技含量低。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资源型区域经济滞后
资源型区域经济滞后,这既是自然环境影响的结果,又是经济规律作用所致;既有历史的原因,又包含有体制失衡的因素。科学地分析主客观的原因是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前提所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柴达木地区资源型区域与加工型区域之间是鲜明的中央各部与其下属企业的垂直分管,这种不合理的条块分割管理体系使资源型区域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处于依附地位,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资源开发的强度和规模)总体上受制于加工型区域的发展状况。柴达木地区经济增长最常用的办法只是资源型产业的低水平重复扩张,其结果不仅无助于结构升级,而且进一步强化了经济活动的资源型、粗放型特征。直到进入20世纪90年代,原有体制仍然发挥着其惯性作用。由于经济政策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柴达木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发展不够协调,能源、原材料一直属于短线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国家采取计划调拨于区外或调拨于东部发达地区发展加工工业,使柴达木地区长期处于原材料供应地的地位。同时国家提出“大、中、小一起上”、“有水快流”等矿产资源开发政策。在这种政策的强力引导下,虽然暂时缓解了原材料的供应紧张局面,部分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取得了较好的增长,但也带来了资源型产业小型化、低效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资源环境破坏等诸多问题。由于资源区域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硬环境较差,回报率低,因而导致产品参与市场流通和竞争受阻,对外开放、开发受限,引进技术、人才困难,极大影响了自身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僵化,主导产业单一。在国家资金投入的倾斜支持下,资源型产业单兵独进,专业化生产成了至高无上的准则,其他产业的发展受到明显的抑制,使得后续加工产业难以发育,严重阻碍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进程。
②单一的资源开发模式
在我国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柴达木资源型地区依靠优势资源开发构建了各自的产业结构系统。这一系统由于受到国家地域职能分工的影响,一般都是以资源开发及初级原材料加工输出的生产性结构为主,没有围绕资源开发加工形成专业化分工与综合性发展相结合的有机产业结构系统,产业结构比较简单,整体的系统性较差。一般由优势资源开发的较高经济效益所导向的初级产业比较发达,而围绕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产业及服务性部门发展缓慢,产业构成重型化突出。这样的产业结构,在未来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对增进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由于产业发展的短缺,造成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相互联系功能很弱,加上过去组织结构长期计划垂直式的运行,中央与地方、国营与集体、企业与企业之间严重隔离,因此,柴达木地区的产业对整个区域经济的联带作用很小,区域经济繁荣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这样的产业结构没有形成以资源开发为基础的优化产业链,不能驱动资源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以及形成资源开发的商品优势。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消费需求水平的提高,柴达木资源型地区的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严重偏离的问题更加突出,区外产品的涌入与区内消费资金的大量流出,造成柴达木地区产业综合经济效益低下。
——资源型地区的产业一般多是以资源开发形成的传统产业,本身已趋于老化,而兴旺发达的主导产业缺乏或发育很差,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升级换代比较困难,如不采取重大的产业政策,将严重影响资源型区域的正常发展。柴达木的资源开发就是由于以传统产业为主,缺乏培育增长的能力。纵观中外经济史,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过程。柴达木地区也必须走一条开放式、市场化的资源开发利用之路。要走资源依托型的经济发展道路,就要把重点放在企业竞争力的培养与科技进步上。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一链条上,科技优势是前提,而企业竞争优势则是核心和关键。只有树立起这样的指导思想,才能使由主要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主的经济模式向综合开发市场、知识、技术、资本与自然资源相结合的资源技术型优势导向的模式方向转变。
③缺乏有效的资金积累机制和技术支撑
资金和技术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从柴达木地区内部来看,由于资源型地区经济较落后,国民收入低,因此,在全国基本消费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柴达木地区的资金积累率及消费资金中转化为储蓄的部分十分有限。同时,在与区域的外部联系方面,由于柴达木地区长期受计划性的约束,地方经济发展十分不够,本身与区外的横向联系十分薄弱,在变革发展的新形势面前,内外经济技术往来的市场通道难以很快建立。再加上人口素质整体水平相对较低,造成吸收消化外部资金技术的能力较差。因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柴达木资源型区域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在进入市场,对外开放联合的过程中建立有效的资金积累机制,改善技术进步,这是资源型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④经济运转功能的非良性循环
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经济发展要素的短缺,造成了资源型地区的区域经济运转功能在三个层次上的非良性循环:一是区内经济再生产过程的非良性循环。二是与区外经济分工的再生产的非良性循环。主要问题是柴达木地区的重点产业的再生产链延伸到区外,以低价输出原材料,以高价输入制成品,形成双重利益漏洞。三是排除在国际贸易分工之外的封闭性经济循环,这是由国家体制性因素造成的。要打破这种非良性循环,就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进入市场的机遇努力参与国际分工,通过加入国际循环获取比较利益。
(2)柴达木地区的区位分析
优越的区位是决定区域发展的主导因素,区位优势的发挥程度决定着区域发展的兴衰。区位由自然区位和人文区位两大部分构成,其中自然区位就是地理位置,距离海洋的远近距离,人文区位包括经济区位、市场区位、政治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等类型。区位优势按区位之间的相互对比关系可以分为有形区位优势与无形区位优势、绝对区位优势与相对区位优势、局部区位优势与全局区位优势、空间区位优势和时间区位优势,各对区位优势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的程度不同,优势度不同。优越的区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使过去绝对优越的区位转变为相对优越的区位,也可再转变为无优势可言的区位,甚至转变为对区域发展起消极作用的区位。区位优势的动态转化导致区域发展战略模式的转化。从地理位置看,柴达木地区远离沿海,从全国空间地位来看它没有优势。但从相对区位看,柴达木南扼西藏门槛,北制敦煌要冲,西连新疆通衙,东接甘青要道,是青、甘、新、藏四省区物资交流的中心。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正在建设)和青藏公路、输油管道、通信线路三大动脉经由格尔木通向拉萨,85%的进藏物资和90%的出藏物资经格尔木运输。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增强了柴达木的区位优势,它不仅具有地理上的相对优势,更有十分重要的政治优势,它是西藏的大后方,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转移,开发大西北使其区位优势更加突出。
(3)柴达木地区资源优势导向战略模式的选择
柴达木最大的优势就是资源富集,得天独厚,尤其是盐湖资源,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分布相对集中,资源禀赋好。柴达木资源富集区经历了三轮开发,每一轮开发都给柴达木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推动了柴达木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柴达木的开发历史看,众所周知,20世纪50年代初展开的首轮开发,为柴达木奠定了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建立了公路、铁路、航空的交通运输网络;并在戈壁滩建立起城镇,尤其是格尔木市成为柴达木的城市中心。同时,在传统开发模式下,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而对环境的破坏加剧,使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20世纪90年代初柴达木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这次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展开的,但由于历史的沿革和体制转换的惯性,虽然资源富集,而经济依然滞后。但在资源优势的导向下,仍然建立了20万t的钾肥厂,100t炼油厂及花土沟至格尔木输油管道开通……这一切使格尔木又开始了腾飞,而伴随其来的是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更严重的破坏,本以为抓住机遇的柴达木没有能够成功地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开发的战略仍回到了传统的开发方式上,这就迫使柴达木新一轮的开发必须采用资源优势导向战略模式。同时全国不少资源富集区都成功转型,顺利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柴达木地区也应在拓展过程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资源开发为主,以第三产业及相关产业为辅,形成良性的开发与发展。
21世纪为柴达木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开发大西北的战略振奋了柴达木人。第三轮开发在新的形势下,依托资源、技术、市场,选择资源优势导向战略模式是必然的,也是柴达木开发成功的唯一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