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业园区产业集聚面临的问题

工业园区产业集聚面临的问题

时间:2023-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多数工业园区是在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批出一块空间作为工业园区,与大学、研究机构相距较远,关联不密切。工业园区中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有赖于这种异质文化的发扬。这种流动最终导致各工业园区之间产业结构乃至形态上的趋同,以及各工业园区之间在低水平上恶性竞争。

4.6 工业园区产业集聚面临的问题

(1)不少工业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成功的工业园区可以举出若干例子,但实际仍有相当数量的工业园区真正的产业集聚尚未形成,如不少外资企业或跨国企业所需的零配件特别是关键性的配件大多数都是从国外进口;不少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时,什么都招,进来投资就行,所以实际上进区企业在业务上关联度并不高,中小企业在某些服务的咨询服务也相当缺乏,更是缺乏足够的风险投资企业集聚在工业园区内。美国硅谷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硅谷相互结网、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

(2)相当数量的工业园区研发能力还不够强,尤其是“产学研”合作机制比较欠缺,产业集聚的创新能力受到制约。大多数工业园区是在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批出一块空间作为工业园区,与大学、研究机构相距较远,关联不密切。即使有些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临近大学或研究机构,这些大学及研究机构也有相当的研究开发能力,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除了北京中关村等少数高新技术园区外,一些大学或研究机构并未能很好地成为高新技术园区创新之重要的外溢来源。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大有关系,另一方面是合作机制中的各方之间的互动模式尚未建立。

(3)多数工业园区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区域文化。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128号公路地区就成为美国半导体生产的中心,与硅谷相比,无论创新能力、产业规模、从业人员都要胜过硅谷一筹。但20年后,这种比重关系已经倒置,硅谷已经后来居上,一举成为半导体产业的龙头。尽管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有研究表明,其保守、厌恶风险、等级森严、忠于企业而非忠于专业以及不重视合作的地域文化观念和缺乏非正式的文化交流都是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而硅谷的成功则大大得益于鼓励冒险也接受失败、专业忠诚而非企业忠诚,以及讲求合作和重视非正式交流的“硅谷文化”。而这种所谓的“硅谷文化”正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它所需要的是敢冒风险的创新。此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具有迅速收集与处理以及对各种资源的快速整合,而非等级制度带来的灵活性、职业的高流动率和讲求合作及重视非正式交流所导致的信息与技术的快速扩散则明显有助于这种快速整合。工业园区中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有赖于这种异质文化的发扬。但问题是,在我国目前的工业园区,无论是鼓励冒险的企业家精神,还是那种重视合作与非正式交流的社团文化,都是相当匮乏的。

(4)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对优惠政策的依赖性较强,企业的根植性则较弱。我国工业园区大多是通过依靠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产业空间集聚的,由于这种模式重视对企业的集聚并不重视其内在机制的建立,使得这些在空间上已形成一定集聚的企业并未显现出强烈的植根于工业园区的倾向。随着改革开发的进一步扩大,地区政策上的差距日益缩小,这种空间上的集聚就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当某工业园区的土地成本、劳动力价格等区位优势及税收政策相比其他工业园区有所弱化时,或者其他工业园区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时,区内的一些企业就会考虑向那些更加优惠的工业园区迁移,即使不迁移,也有可能将新的投资移向更加优惠的工业园区。这种流动最终导致各工业园区之间产业结构乃至形态上的趋同,以及各工业园区之间在低水平上恶性竞争。企业之所以采取这样的行为,也与多数工业园区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不高、持续创新能力不强有关。现在市场竞争很激烈,一个新产品出来,马上有许多企业跟进然后产品的平均利润就迅速下降,要创新产品,毕竟需要技术支撑,需要相当的投入与时间,因此,有不少企业更愿意选择到地价更便宜、税收更优惠的地区去发展以维持一定的利润水平。正是企业发展有这样一个内在的机制存在,在一个外部环境多变的情况下,企业植根性就显得比较弱。

【注释】

(1)顾强,王缉慈.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发展与新型工业化(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新型工业化研究报告之六).2003.

(2)蔡宁,杨闩柱.基于企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3(1):53-59.

(3)何健.企业群理论的形成与演进.经济与管理,2001(10):25-29.

(4)程玉鸿,阎小培,林耿.珠江三角洲工业园区发展的问题、成因与对策——基于企业集群的思考.城市规划,2003(6):37-43.

(5)Porter.M.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77-92.

(6)王清宪.为什么中国市场化只能走政府主导的道路.中国国情国力,2003年10月14日.

(7)鲍克.中国开发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朱英明.产业集聚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9)2008上海市开发区统计手册

(10)徐菱涓.产业集群:园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科技论坛,2004,5.

(11)蔡宁,杨闩柱.基于企业集聚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3,1.

(12)Michael E.Porer,1998,Clusters in a Global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Dee.

(13)顾强,王缉慈.产业集聚:工业园区发展与新型工业化.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新型工业化研究报告之六,2003.

(14)Milgrom.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In a Sealed-Bid Auction.New York,1993:225.

(15)蔡宁,杨闩柱.基于企业集聚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农村经济,200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