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 辐射接受中心—向内辐射中心—向外辐射中心
进入集群阶段后,各工业园区也会因为集群发展层次的差异和产业发展层次的区别,而导致园区集群功能上的差异,从而形成阶梯形的集群发展路径。尤其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在产业竞争力及竞争力辐射能力方面的差异,区分了不同层次的园区集群。
1)辐射接受中心
在辐射接受中心的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层次上,园区进入集群发展阶段,相对集聚,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产业,显示出较好的产业链效应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但是,相对高层次的集群,辐射接受中心往往只是实现了工业园区的生产加工功能,以优势产业的加工、代工为其主要生产任务,企业间的产业联系可以是相互竞争为主的为外部大型品牌企业代工,也可以是相互配套地完成产品不同工序、部件的加工任务。园区功能相对简单,即市场信息和技术工艺信息的传递,从而园区中出现了同行企业之间设备、工艺的惊人相似,而这种信息的内部传递和交流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园区的市场能力和技术层次,其竞争力的提升相对而言是被动的,有赖于外部技术的流入。即使是园区中的龙头企业,其优势在于规模、效率以及对外的技术信息、引进能力,而在研发、设计、品牌及自身辐射力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将此类园区定义为辐射接受中心,即具备一定的集群优势和产业竞争力,但产业升级与竞争力提升主要依靠接受外部产业辐射。
2)向内辐射中心
辐射接受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将超越生产加工的简单功能,而跃升到向内辐射中心的层次。在此阶段,工业园区的优势产业形成了面向集群内部的辐射作用,即优势产业中的具备了较高的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方面实力的龙头企业,首先产生了寻找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的意识,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张,从而对园区集群内部相对弱小的企业发挥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带动整个集群共同提升竞争力;而中小企业通过与龙头企业的配套、协作,也获得了素质提升必要的资本、信息、技术,同时明确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在整个园区集群中,形成了稳固的产业网络,也创造了企业间良好的竞争合作方式和创新氛围。在此基础上,集群的竞争优势充分扩大到整个地域范围,区域品牌逐步形成,区域创新功能得到发挥,集群在当地的根植性也有所增强。
3)向外辐射中心
这一层次与向内辐射中心的区别主要在于,向外辐射中心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技术输出效应,是所属行业的品牌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它不仅对园内企业有辐射力,使集群整体呈上升式发展,同时对于同行业的园外企业,不论地域,都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力,使大批的外部企业成为其代工生产企业,甚至使外部企业形成专门的集群为其提供配套支持。这样,由于地域所限,园区内部就将集中大批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数是集群本身所培育起来的),而围绕这些龙头企业将产生新的外部集群;而园区内部发展较差的企业将被逐步淘汰,失去立足园区的能力,从而园区成为强势的产业核心,以向外的辐射功能带动产业整体提升。由此,作为辐射接受中心的工业园区往往是一种生产加工中心,其自身的竞争力提升能力有限,但能够有效地接受外部企业和产业对其辐射,进而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内部辐射中心是具备了自我竞争力提升能力的工业园区,通常表现为,市场导向中心和区位品牌中心。这类工业园区可以通过龙头企业的市场或品牌优势对内部一般企业进行辐射,以实现工业园区的整体提升。外部辐射中心则不仅能够自我提升园区竞争力,同时具有较强的对外辐射力。作为技术创新的中心,将区内技术和品牌向外传输,从而不断强化自身的竞争能力,也逐步提升了被辐射工业园区的发展层次。分散企业由集中而集聚而集群,工业园区的集群由辐射接受中心而向内辐射中心而向外辐射中心,这就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逻辑轨迹(如图8-2)。
图8-2 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轨迹图
随着集群层次的渐次上升,从宏观范围来看,处于该层次的园区集群数量渐次减少,即处于集中状态的工业园区占多数,而最高层次的向外辐射中心即使从全球范围来看也屈指可数。多数园区企业在集群发展中无法提升到新的层次,只能在原有层次上停滞并逐渐衰退;仅少数园区能够不断形成新的集群要素,进而升级到高层次集群中。图中的临界线即划分了园区集群的上升期和衰退期,一旦集群在某一层次的高点上无法补充新的集群要素,就将无法维持原有的上升趋势,而趋于衰落。从集群生命周期角度而言,这种趋势是必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