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

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

时间:2023-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天然赋存的可为旅游业发展利用并产生效益的物质资源。由于现阶段人类群体活动范围尚限于地球表面,故现阶段所讲的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属于地表圈层的物质资源。

一、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

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天然赋存的可为旅游业发展利用并产生效益的物质资源。由于现阶段人类群体活动范围尚限于地球表面,故现阶段所讲的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属于地表圈层的物质资源。对于地表圈层以外的太空宇宙,人类目前主要限于在地表通过肉眼和天文仪器观看各种天体物理现象及其壮丽景观,太空旅游尚刚刚起步,故这里所介绍的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指地表圈层的物质旅游资源。

地表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四个空间层面,由岩石、土壤、水、植被、人与动物、大气、阳光等要素构成,各要素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既相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各种自然景观。岩石圈表面形成山脉、峡谷、断层、溶洞、奇峰、怪石等地质地貌景观。水圈形成海洋、河流、湖泊、瀑布等水文景观,并与岩石圈作用而形成暗河、泉水景观,受大气圈影响而形成冰川、雪地等景观。生物圈内数以万计的动植物及其适应地貌、水文、大气环境的演化进程形成生物景观。大气圈在地貌、水圈、生物圈、阳光及地外星体的作用下形成风雨、雷电、云雾、日月星辰等气候与天象旅游资源。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在地表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由于岩石圈在地表分布的不均匀,影响到水圈在地表平面形成不均衡分布,而岩石圈、水圈分布的不均衡加上大气影响又导致生物圈的区域性分布和垂直性差异,受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作用,大气圈在地表亦形成区域性和垂直性差异,从而在地球表面呈现出全球性、区域性、陆地型、海洋型等等自然景观的地带性差异,形成高原、盆地、高山、峡谷、河流、沼泽、森林、沙漠等等各类不同自然景观的旅游资源。

1.地质地貌景观的形成

宇宙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宇宙的基本属性。科学家发现宇宙中的天体处于不断产生、消亡的运动过程中。作为太阳系的成员,地球是一个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的行星。由于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的作用,形成不间断的地质构造运动。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在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过程中,形成了由6个大板块、20多个小板块组成的板块结构。受地球地转偏向力及外星体的引力作用,分布于地球地幔层上的各大小板块处于缓慢的漂移状态中,各板块在漂移过程中发生碰撞挤压,因各板块地质构造的差异,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地质内营力作用,从而形成不同的地形。例如,印度次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雄伟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形成岛屿、火山、温泉、地热众多及地震频繁的环太平洋西海岸阿留申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火山岛弧带。不同的地质内营力作用可形成不同类型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如火山作用形成火山地貌、地热景观;地质构造运动形成断层、峡谷、陷落湖;地质内营力作用及其产生的高温高压形成各种岩石、宝石、化石等旅游资源。而地球外部的外营力则不断改变地表形态,如风蚀、水蚀、冰蚀、岩溶等外营力而形成雅丹地貌、喀斯特地貌、冰蚀地貌等景观,风力、水力、冰川等自然力可通过搬运、堆积改变原生地貌形成沙漠、江心岛、冰川漂砾等景观。

2.水文景观的形成

水是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物质因素之一,水圈与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相互作用而形成海洋、河流、瀑布、湖泊、冰川、涌泉、湿地等各种水体形态,组合成丰富多姿的水域风光旅游资源。在地球表面,海洋占据了71%的广阔面积,在大洋型地壳的地质构造与海底地形地貌、海洋气候与洋流、海洋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辽阔的海洋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陆地与海水相接的海滨部分,海岸、沙滩、岛屿、潮汐等地貌与现象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观赏大海、运动健身、度假疗养的旅游活动场所,形成极具吸引力的海滨旅游资源。在海洋深处,珊瑚礁、海洋生物等成为海底探险者的乐园。河流是地球上陆地动植物赖以生存的主要水源,纵横交错的河流不仅孕育了人类文明,同时是人类在陆地上的重要交通动脉,而在旅游资源中则成为重要的构景因素并在地表形态上承担着重要的造型功能。由于河流流经不同的地理区域,地形地貌有差异,受地域分异规律和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河流景观,因而呈现出不同的旅游吸引力。如在青藏高原地区,河流呈放射状向四方奔流,形成高原上奔腾湍急的高山峡谷河流、高原边沿丘陵与平原地带蜿蜒宁静的河流等。欧洲因陆地与海洋交错,从而形成蓝色的多瑙河与清澈明亮的莱茵河。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因临近太平洋,致使入海河流皆较短小;而美洲东部因地势开阔,在南、北美洲分别形成了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等世界著名大河,受独特的地质地貌影响则形成了委内瑞拉丘仑河上的安赫尔瀑布、尼亚加拉河上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等世界奇观。即使在同一条河流的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由于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水文特征以及生物景观、季节等的不同,亦造成河段景观出现巨大差异。如发源于崇山峻岭中的江河源头多神秘隐匿,河流上中游河段多峡谷急流,下游河段则开阔平缓、河网密布,而大江大河入海的尾段则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瀑布受水流流量和地形地貌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形态、规模,并往往在光照作用下呈现出绚丽而变幻莫测的彩虹景观,引人入胜。地表上星罗棋布的湖泊为陆地低洼地蓄积的水体,因受地形地貌环境和植被环境的影响,湖泊水质、水色、水体规模、水体景观亦呈现出多样性。既有河流雨水注入洼地、地表陷落形成的淡水湖,也有高山冰川溶蚀形成的冰蚀湖和海水消退形成的潟湖。湖泊景观既有烟波浩渺的壮美湖景,也有娇媚秀丽的湖光山色,还有若宝石般蔚蓝而清澈的高山碧湖,有的湖水宁静优雅、澄湖倒影,有的湖面则暴戾汹涌、变幻莫测。冰川是水在高寒山地长期的高寒条件下凝固形成的固体河流,景色壮美。涌泉为地下水在地下受压力作用涌露地面而形成,因受水质、水温、出露形态的影响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冷泉、温泉、矿泉等等,其中矿泉和温泉因对人体具有特殊的医疗和保健价值而在旅游业发展中得到广泛利用。湿地为地表生长有大量植物的浅蓄水洼地,因其壮阔而神秘、平静而险恶令游人感受惊险刺激。

3.生物景观的形成

地球是一个拥有众多生命物体的星球,地球上的各类生命物体总称为生物。人类已知的地球生物可以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每一大类又包括若干种类,具有丰富而多样的特性。其中,植物种类约100万余种,动物种类约50万余种,微生物种类更是数不胜数、无法统计。由于地球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种群亦随之发生演化。受“适者生存”规律的影响,生物在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不断新生、繁衍、演化、消亡,从而形成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生物种群结构。大量的古生物因生命自然消亡或不适应地理环境的变化而灭绝,其遗体、遗迹被埋藏在地层中形成生物化石,成为重要的观赏和科考旅游资源,如恐龙、海百合化石等。少部分属于古生物种群的动植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生存下来,成为再现古地理环境、研究古生物演变的“活化石”,因其在地球上存在的稀有而成为重要的观赏和科考旅游资源,如大熊猫、珙桐、桫椤等。生物种群不仅仅作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赋予自然景观以生机与活力。

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生存的各种动植物群落由于存在景观上的地域差异,为增添自然景观的观赏性、形成自然景观的地域特色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独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如地球上的植物景观受纬度、地域、海拔等影响,形成自然植物景观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分布特色。低纬度形成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中纬度形成针阔叶混交林,高纬度形成针叶林和苔原植被,其间还生存着各种动物(包括珍稀、濒危动物)和微生物。在同一地带,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对流层中,通常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平均下降0.65℃),植物生长周期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呈现“一山有四季”的垂直分异现象,并导致秋季在高海拔山地常因不同植物种类衰老过程的差异而形成彩林景观。因海陆分布差异,对植物景观还造成经度地带性分布影响,自沿海向内陆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此外,绿色植物为人类提供部分食物,其光合作用能有效净化空气、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并且是美化环境的重要物质,故绿色植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天象气候景观的形成

茫茫宇宙浩瀚无垠,无以计数的大大小小各种天体在不断诞生和消亡,形成形态各异的天体结构并发出美丽灿烂的各色光芒与光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及地球自转、月亮围绕地球旋转而形成日出日落及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游荡漂移的无数彗星和流星亦不断划过夜空;受阳光照射及大气、地貌环境等因素影响,在大气中还出现彩虹、佛光、海市蜃楼等光现象……美丽的天象景观不仅吸引着地球上大批的天文爱好者,亦吸引着无数的人们带着浓厚的兴趣观看奇异天象,而一些具备良好条件观察天象景观的地点便成为天象观察的旅游地。

地球表面的气候,由于受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地表形态、海陆位置、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气候现象和区域性差异,成为重要的构景因素。各种气候现象不仅可直接形成气候景观(如风、霜、雨、雪、云、雾等),对塑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生物景观等亦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对形成热带雨林、干旱沙漠、雪原冰川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气候的区域性差异则形成山地和海滨避暑胜地、热带与亚热带避寒胜地等有益的康乐气候旅游资源。由于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从而可以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旅游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