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5-1 上大学值吗?
最近看到一报刊上报道,天津市投资教育的支出是全国第一,北京是私家车消费支出全国第一,上海是投资保险支出全国第一,广州是旅游支出全国第一。是否准确,我们暂且不论。我们用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一下,为什么家长舍得把大把的钱花在子女教育上?
先简单介绍经济学说所的成本。经济学所说的成本有两种:一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即会计成本;另一种是机会成本。会计成本是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一切费用,这些费用一般均可以通过会计账目反映出来。利用这个原理,我们计算一个大学生上大学四年的会计成本是上大学的学费、书费和生活费。按照现行价格标准,一个普通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这三项费用之和是4万元。机会成本是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大学生如果不上大学,会找份工作,按照现行劳动力价格标准假如也是4万元,也就是说一个大学生上大学四年的机会成本也是4万元。大学生上大学经济学概念的成本是8万元。这还没算上在未进大学校门前,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的择校费用。
上大学成本如此之高,为什么家长还是选择让孩子上大学呢?因为这种选择符合经济学理论的收益的最大化原则。我们算一下上大学与不上大学的人一生的成本与收益。不上大学,18岁工作,工作到60岁,共42年,平均每年收入是1万元,共42万元。上大学,22岁工作,工作到60岁,共38年,平均收入是2万元,共76万元,减去上大学的经济学成本8万元,剩下68万元。与不上大学收入相比,上大学多得到的收入是26万元。这还没考虑学历高所带来的名誉、地位等其他效应。为什么家长舍得在子女教育上投入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这里顺便纠正一个错误的说法。有人说教育是消费行为,其实教育不是消费而是投资。消费与投资的区别是消费不会给你增值一分钱,比如你今年买一台电视,明年再卖,会大大的贬值而不会增值;投资是有可能增值的,一个大学生尽管投资8万元,但与不投资多得的收益是26万元。但投资是有风险的,如果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在教育上高投入,但是孩子考不上大学或考上大学却毕不了业,那么其投入与产出之比是可想而知的。
但对一些特殊的人,情况就不是这样了。比如,一个有足球天才的青年,如果在高中毕业后去踢足球,每年可收入200万元人民币。这样,他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就是800万元人民币,远远高于一个大学生一生的收入。因此,有这种天才的青年,即使学校提供全额奖学金也不去上大学。这就是把机会成本作为上大学的代价,不上大学的决策就是正确的。同样,有些具备当模特气质与条件的姑娘,放弃上大学也是因为当模特时收入高,上大学机会成本太大。当你了解机会成本后就知道有些年轻人不上大学的原因了,可见机会成本在我们日常生活决策中是十分重要的。
思考题:
1.如何看待上大学的成本与收益?
2.你认为上大学到底值不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