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战后美国经济及其经济模式

战后美国经济及其经济模式

时间:2023-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战后美国经济及其经济模式一、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回顾和经济特征根据美国二战后经济发展的特征,可以把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54年、1958年和1960年,美国经历了三次经济衰退的困扰,经济周期波动频繁而且幅度较大。美国经济实力开始下降,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受到削弱。但是这次经济回升很不稳定,美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仍然不断下降。

第一节 战后美国经济及其经济模式

一、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回顾和经济特征

根据美国二战后经济发展的特征(见图2-1),可以把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图2-1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各阶段主要经济指标(1950—2000年)

数据来源:根据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 Yearbook;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美国总统经济报告2006。

(一)二战后初期的繁荣阶段(1947—1953年)

由于美国本土远离主战场,不但没有遭到战火的破坏,反而乘战争之机大做军火生意,促进了军事工业的迅速发展,美国的经济实力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西欧和日本由于受到战争的破坏,需要美国提供大量资本和商品来医治战争的创伤,美国国内因战争而被推迟的设备更新和被压抑的居民消费需求又重新活跃起来,这就为二战初期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此外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也极大地刺激了经济发展。1947—195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3.9%,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6.6%,是同时期西方国家中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美国也确立了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

(二)低速增长阶段(1954—1960年)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欧和日本等的经济先后进入了高速增长期,美国国内外市场条件开始恶化,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刺激作用大为减弱。1954年、1958年和1960年,美国经历了三次经济衰退的困扰,经济周期波动频繁而且幅度较大。1954—196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2.5%,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2.7%。1960年美国工业生产占西方发达国家的比重已从1953年的59.4%下降到51.9%,黄金储备下降到47.2%。美国经济实力开始下降,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受到削弱。

(三)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3年)

从1961—1973年,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战后第一次长达100个月以上的繁荣,美国经济在这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率高达4.1%,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劳动生产年增长率分别为4.8%和3.6%,而消费物价指数年平均率只有3.2%,失业率年均只有4.9%。这一“黄金时代”的主要经济特点是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伴随着较低失业率和消费物价指数的温和增长。形成这一“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有:

(1)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推动导致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发端于美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以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海洋等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兴起。这些高新技术逐渐渗透到美国的工业领域,使传统技术发生了质的变化,社会生产率极大提高,同时也导致了美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农业工人大量减少,农业在美国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降低,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2年的7%下降到1970年的3%。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物质生产工人趋于减少,从制造业游离出来的工人大部分转入服务业部门,195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从事技术、管理和事务工作的白领工人总数超过了蓝领工人的情况,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了质的变化。这些都导致美国第二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趋于下降,第三产业的产值不断上升,在1970年占到了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63%。

(2)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干预。美国政府加紧推行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不断加大政府开支。巨额的财政支出直接扩大了总需求,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四)“滞胀”阶段(1974—1982年)及调整阶段(1983—1991年)

以1973年的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为导火索,美国从1973年12月到1975年4月爆发了二战后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后最为严重的一次,在这次经济危机后,美国还未恢复到1973年的水平,1979年4月至1982年底又爆发了比前一次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陷入了“滞胀”状态,直到1983年起才走出滞胀泥潭。滞胀最为典型的特征为低经济增长率、高失业率和高物价上涨率并存。在1974—1982年滞胀时期,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9%,年平均失业率高达7.2%,高于20世纪50年代的4.5%和60年代的4.8%,而消费物价指数年平均增长率也达到了9.0%。与此同时,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从1973年的3%下降到1980年的0.3%,使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大为下降。滞胀的产生是美国政府持续并不断加强干预经济的条件下,生产过剩危机和结构危机交织并发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有:

(1)美国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导致需求拉起型的物价上涨。二战结束以来,美国

各届政府基本上都采用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用增加政府开支的办法扩大社会需求,由此导致美国财政长期赤字,在1946—1975年的30年里,美国赤字年份达到24年。此外,由于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应量猛增,结果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2)产业结构失衡和石油危机导致经济停滞与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科技革命一方面使新兴工业部门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又加速了技术相对落后的传统部门的衰败,这就带来结构性失业和结构性投资失衡的后果。1973年、1979年的两次石油冲击对经济停滞和物价上涨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1983年,美国走出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滞胀”困境,经济增长率回升到3.5%,1984年又猛涨到6.8%,1985年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仅为2.3%。在经济回升的同时,通货膨胀率从1982—1985年连续四年控制在4%以内。但是这次经济回升很不稳定,美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仍然不断下降。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新一轮的衰退之中,美国在所难免。1989年美国经济增长率降到2.5%。1989年海湾战争爆发,美国经济从1990年7月开始了又一次衰退。

(五)新经济产生与发展阶段(1991—2001年)

美国在经历了战后第9次衰退(从1990年7月起到1991年3月结束,持续8个月)后,从1991年3月到2001年3月,经济持续增长120个月,创下美国有经济周期记载以来最长的一次经济扩张期。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伴随着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和低财政赤字的新现象。因而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经济”的概念。所谓“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表2-1 美国主要经济指标(1991—2001年)

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

美国“新经济”具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主要有:(1)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突破了以往的经济周期,而且速度加快。(2)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并存。(3)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特别是在服务贸易方面。(4)巨额财政赤字得以消除,并出现盈余。(5)企业国际竞争能力增强。

新经济的出现是在美国国内外的特定条件下,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信息技术是美国出现“新经济”的根本原因。(2)美国政府实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成功运用财政政策大幅度减少了财政赤字,运用中性的货币政策抑制了通货膨胀。(3)美国公司进行的经营与管理改革,是“新经济”坚实的微观基础。(4)股权融资为主的金融制度为“新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六)21世纪初的发展阶段(2001—2005年)

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跌,2000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为1.9%,2001年第一季度仅达到1.3%,第二季度进一步下降到0.2%,第三季度则为0.4%。美国制造业生产连续12个月下滑。“9·11”恐怖袭击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这次经济衰退。在美联储和布什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相互配合及作用下,美国经济终于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强劲复苏。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经济复苏逐渐加速,继2003年一、二季度GDP分别增长2%和3.1%之后,第三季度猛增8.2%,这是自1983年第四季度增长8.4%以来的季度最大涨幅。消费和投资成为经济扩张的双引擎,就业状况也有改善,但是美国的财政赤字不断攀升,2003年赤字激增到3 740亿美元。

2004年,美国经济在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财政赤字高涨、联邦基金利率不断上调的条件下,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全年实际GDP增长4.2%,设备和软件投资、居民住宅投资、联邦政府国防支出和耐用消费品支出保持了较快增长,劳动就业形势不断好转,通货膨胀率维持在较低水平。面对居高不下的油价和不断上升的利率水平,2005年美国经济继续稳定而强劲地增长,第一、二、三、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3.8%、3.3%、4.1%和1.1%。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个人消费支出、设备和软件投资以及居民住宅投资。就业形势好转,新增就业人数保持在较高水平,失业率持续下降。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稳定,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见图2-2)。

图2-2 美国主要经济指标图(2001—2005年)

数据来源:GDP数据来源于美国经济分析局,消费者物价指数和失业率来源于美国劳工部。

注释:GDP percent change based on chained 2000dollars。

二、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毋庸置疑的经济和政治的超级大国,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处于超强地位。

(一)美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

美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同时也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美国经济的扩张与衰退会引起世界经济的扩张与衰退。美国经济如果下降一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就会下降零点四个百分点。首先,从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看,在2004年,美国GDP总值达到117 130亿美元,占到世界GDP总值的28.5%。其次,从美国的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看,2004年美国商品贸易的出口额占到世界的9%;商品贸易进口额占到世界的16.5%。同年,美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占到世界的15.3%;服务贸易进口额占到世界的13.4%。第三,美国是对外直接投资和吸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2004年,美国的FDI的流入量占到世界的14.8%,FDI的流入的存量占世界的16.6%;同时美国的FDI的流出量占到世界的31.4%,FDI的流出的存量占世界的20.7%[1]

(二)美国是全球技术的领导者

美国主导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引领着全世界最前沿技术的潮流。这次技术革命给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表现在:(1)在美国的对外贸易中,高新技术的出口贸易即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占有很大比重,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到了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的23%,居世界第一位[2]。特别是电信设备的出口在2005年更是达到了10.611亿美元[3]。(2)美国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都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在2002年专利许可数为167 334[4]。(3)美国是全球技术的最大输出者。与此同时,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量中,三分之一以上来自与信息有关的产业。英特尔、微软等信息技术新企业不仅成为美国的明星企业,而且主导着全球的信息产业革命。传统产业向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转移,信息技术向管理、金融等领域的渗透,使美国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取得了对欧洲、日本乃至世界的领先优势。

(三)美国是全球经济规则的制定者

(1)美国主导着世界经济运行规则的制订,例如世界贸易组织是国际贸易领域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它推动了全球多边贸易自由化。在其框架内,美国要求经济落后的国家必须按照它自己的规则行事,开放经济落后国家薄弱的产业,而美国则要求对自己的薄弱产业进行贸易保护。

(2)美国利用其强大的金融优势,影响着国际金融运行机制。美元是国际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和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另外美国主导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成员国所持基金份额越大,其票数就越大,而根据协定,基金组织的重大决策必须由85%的多数票通过,一般决策须经过75%的多数票通过。美国认缴的基金份额占到了17.69%,说明美国在基金组织的重大决策中具有独家否决权[5]。同样,美国是世界银行的最大股东,占16%以上,在重要决策需要85%以上多数票通过的规定下,美国一家就可以否决任何一项决策的通过与实施[6]。与此同时,在2005年的IMF的总储备账户中,美国的黄金储备占到世界的29.7%,SDR(特别提款权)占到世界的28.6%[7]

三、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美国模式,被视为“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又称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性在于不采用计划等直接手段调控经济,而主要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实行自由企业制度。(2)遵循平等竞争原则。(3)大中小企业并行发展。(4)产业结构优化,地区分工合理。(5)国际化的市场经济。(6)政府干预程度相对较低。(7)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较为健全。

美国模式起源于英国,在美国达到顶峰,美国总统罗斯福是凯恩斯主义的最早实践者。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戴维·柯茨认为:这种模式中“积累的决策权主要在私人公司,它们可以自由地最大限度地追求短期利润目标,通过金融市场获得资本;劳动者只能享有有限的和法律明文规定的劳动所得和社会权利;人们对社会政治和道德的总体认识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8]”。下面对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进行介绍。

(一)分散决策的市场经济

美国的市场经济注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经济运行中一贯强调自由竞争、自由放任,主张经济活动依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自发地运转、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在微观领域主要表现为,企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主要是由市场价格来支配和决定的。企业、居民是市场经济进行的主体,进行分散决策,达到自身的福利最大化。

就分散决策的市场经济而言,自由企业制度是美国市场经济的基石,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前提条件。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其经济自由的特点尤为突出。它的形成既与其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同时,由于美国幅员广阔,早期的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经济自由。美国所谓的经济自由,实际上就是经济资源私有,企业自由生产,消费者自由选择购买。每个经济行为主体的自利行为,构成了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每个行为主体的决策是高度分散的,它们依靠市场价格信号进行协调。美国的自由企业制度从两个方面保证了市场的竞争性:一是从所有制方面,二是从企业的市场结构方面。从所有制方面看,虽然萨缪尔森将美国经济称为混合经济,但美国的所有制大体上并不混合,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这是美国经济自由的基础条件。从企业市场结构看,美国企业按组织形式可分为独资、合伙和股份公司三种企业,按照规模可分为大、中、小企业。

美国的市场体系与企业制度互为因果,相互适应,相互统一。成熟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各运行主体的联结纽带,是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它保证了各个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的自由流动,特别是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和信息要素的自由流动。市场引导企业,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经济信息和决策依据,提供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都促进了企业制度的发展。但应该看到,美国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在美国企业制度的推动下逐步发展的自然结果。自由企业制度是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是美国市场经济的灵魂,只有经济行为主体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独立支配其资源,独立决策,独立承担风险和责任,独享其经营成果,市场体系才能正常运行。市场体系与企业制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机制,它们相互适应、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推动了市场机制的运行与美国经济的发展。没有美国的企业制度,就没有美国的市场体系;反之,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就没有健康的企业制度。

(二)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基本框架

1.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控的目标

美国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是以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运行和国民经济增长为目标的。一般涉及以下四个具体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通常这四个目标同时实现往往会发生矛盾。虽然有时某一项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会对上述目标带来相反的效应,例如为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以较快速度增长而采取的措施,往往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但是,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的总体目标,政府通常会在一段时间里以牺牲某一方面的目标为代价。因此,政府的干预和调控在保证实现宏观经济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对于具体目标是有偏重和灵活性的。

2.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控的主要对象

总需求和总供给一直是美国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控的主要对象。二战后,美国政府主要以凯恩斯理论为依据,将宏观经济的干预和调控的重点放在总需求上,因而又称为需求管理。因此,政府一方面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刺激消费和投资;另一方面也采取各项政策措施,鼓励私人消费和投资,以实现增加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政策曾为美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高速增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70年代“滞胀”的出现导致了许多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比如现代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对象又转向了对总供给的管理。但事实上,以货币主义理论和供给学派理论为依据的宏观政策收效不大,于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政府在以总需求和总供给为对象进行干预和调控的同时,开始关注和解决结构性问题。同以往的美国政府相比,克林顿政府和其后的布什政府尤为如此。

3.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控的主要手段

美国政府对市场进行调控的两个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常采取或紧或松的政策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控。美国财政政策的目标在于调节社会总需求以影响国民收入、就业和物价等总量水平,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是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如1961年,为刺激经济和减少失业,肯尼迪政府全面削减税收,增长政府支出,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失业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则一方面增加税收,以图解决长期巨额财政赤字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扩大公共事业投资,用于教育、培训、交通和环保等方面,以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是联邦储备系统的贴现率、银行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信贷政策等等。美国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节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和信贷,影响利率的高低,从而达到间接调节总需求进而影响国民收入和就业的目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调整联邦基金利率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实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过程中,美国政府一般是采用“逆风向的相机抉择”的办法,即在经济衰退和萧条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当经济出现繁荣和通货膨胀时,则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时常根据市场运行的具体情况将两种手段搭配使用。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货币政策基本上是紧缩性的,但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政府开始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4.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控的其他措施

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控的其他措施除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两种主要手段,还通过其他一些方式和途径。其中包括:

(1)政府介入市场的活动。政府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通过兴办国有企业或向社会提供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方式,使自己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以此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相比较而言,美国政府介入市场经营活动的比重很小,而且其活动大多限于不适合私人经营的一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

(2)政府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这主要通过对国际贸易的调节和实施的外汇政策来进行。在现阶段,为增强美国的市场竞争能力,维护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美国政府采取了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并重的政策,对那些竞争力较强的部门和产业,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而对那些竞争力弱的部门和产业则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外汇政策是美国政府调节国际收支的主要工具,美国政府经常利用国家权力干预货币市场,调节美元汇率的升降,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

(3)政府运用法律手段来直接干预和规范经济活动。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法律最主要是反对垄断、保护竞争的反托拉斯法。规范经济活动的法律是就经济活动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违反者该受到什么处罚等做出规范,它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4)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为了保障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美国政府实行了一整套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老人、贫困者、失业者、残疾人等给予救济和补助,对劳动者普遍实行了社会保险计划,使大多数人拥有医疗保险、退休保险等,增强社会的稳定性。

四、美国经济发展展望

美国毕竟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基础最为坚实、经济结构最为健康的国家,因此,尽管经济中的一些问题也许会在短期内带来麻烦,从总体上看,美国经济已经进入了稳定持续增长阶段,美国经济仍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作用。

美国的经济前景总体是乐观的。主要表现为:(1)美国经济的实力与活力尚存,抗干扰能力较强。宏观上看,美国宏观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回升;微观上,美国企业的竞争力有所增强。美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是健康的。(2)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将继续作为其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助推器,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3)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仍将是美国经济保持活力的一个重要保证。(4)美国在全球化方面起步较早,跨国公司遍布世界各地,抢占了全球化的先机。

然而,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美国经济面临着一些风险与挑战。首先,美国日益扩大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双赤字”有可能使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及政策风险积聚,这不仅给世界经济增长蒙上阴影,也给国际市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虽然从近期看,“双赤字”问题还不至于对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增长造成很大的危险,但从长期看,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其影响不容小视。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巨大且仍在不断增加,这有可能导致美国对外负债达到不可维持的临界点,进而引发美元暴跌、金融市场崩溃甚至全球性金融危机;美国财政赤字巨大,将导致美国国内储蓄进一步下降,加剧对外国资本的需求,使对外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这种内外失衡极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其次,美国贸易开放政策出现倒退(即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当前的多边贸易体系置于危险之中。美国要求欧盟在其竞争力强的农业上削减补贴,而对其竞争力较弱的钢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频频对其他国家进行反倾销调查,实施贸易保护。例如由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补贴、市场准入方面的分歧导致了涉及多边贸易体系谈判的坎昆会议未达成任何协议以失败告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