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世界经济增长与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问题是全球性经济问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口的增长必须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人口及其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或延缓作用。
一、人口与增长
人类是世界经济的主体,也是世界上持续增长的少数生物之一。现在全球每年新出生8 000万人,而用于维持这些人口生存、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消除普遍贫困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口增长已日益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甚至是威胁。
(一)人口增长的过去、现状与前景
从公元初年到1750年,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还不到0.05%,1750年到1850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0.5%,甚至在1900—1950年间,世界人口平均增长率也只有0.8%。而从1950年以来的几十年间,世界人口增长异常迅速,人口年均增长率猛增到2%。公元初年,世界人口约为2.5亿,到1750年增长到7.28亿,直到20世纪初的1900年,世界人口也只有16亿。1950年上升为25亿,到1980年,人口迅速增长到44亿,而1987年又突破了50亿大关,37年时间人口增长1倍。到1999年,世界人口已经达到了60亿,而在2005年,世界人口已经突破了65亿。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预测,世界人口的增长率按地区划分,增长趋势如表11-1所示。
表11-1 世界人口及年均增长率(1990—2020年)
续 表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以及高收入国家的划分标准见第四章专栏4-1。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爆炸性增长的结果,在世界总人口中,85%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远高于世界人口增长率。迅速的人口增长具有强大的惯性。即使发展中国家政府普遍采取严格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增长的势头也仍会持续十多年之久。
(二)人口增长因素分析
世界人口增长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生产增长、技术进步、医疗保健的发展,使世界人口的增长超越了自然的束缚,快速增长。
生产增长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前提和基础。人口增加首先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可供消费的资源。粮食是束缚人口增长的主要瓶颈,在人均消费粮食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有多少粮食决定了有多少人口。换句话说,食物资源是促进或限制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的人口数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世界粮食、肉类、水产、蔬菜和水果等食物的供给量。
技术进步是生产增加的重要动力,也是人类增长超过其他生物增长的根本原因。每次壮观的人口激增都是在生产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时发生的。无论是早期火和工具的使用,还是后来的蒸汽机,以及现代的基因技术,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从而使能供养的人口大大增加。在这个进程中,技术进步和工业革命向人类提供了新的增长途径。目前,支撑世界人口增长的主要是工业和服务业。未来的工业化、生物化农业将使农业生产彻底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为世界人口的增长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同时,科技进步不但提高了粮食生产率,还在提高人类寿命和生存质量方面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疾病曾是限制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医疗保健技术的发展,一些重大的医学发现,基因技术的应用,使人类逐渐摆脱了疾病的困扰,死亡率普遍下降,人口寿命和人口质量大为提高。
社会文化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影响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的人口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与他们的人口观念有关。阿拉伯国家的社会风俗和民族文化也对人口增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
人口都具有两面性,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西方的传统经济理论曾经认为,众多的人口一方面在生产上为建立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在消费上为较高的产出水平提供了充分的必要需求。但是,这种理论不切合今天世界经济增长中出现的人口问题。目前,世界人口的现实问题是:人口过多已成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的沉重负担和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而居高不下的人口增长率更是今后许多年人民生活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虽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诚然,企图把经济弊病和社会罪恶统统归咎于过度的人口增长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联系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对于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而言,人口过多、增长过快或是人口过少、增长下降都将威胁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从表11-2可以看到,人口过多、增长过快的国家,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福利往往被增加的人口所抵消,尽管经济增长很快,但还是赶不上人口的增长,从而形成人口越多越穷、越穷人口越多的“马太效应”,而这种效应将是一个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恶性循环。
表11-2 世界人口与经济发展状况(1990—2004年)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图中上标b指该数据根据《世界银行地图集》的相关材料统计而成。
在有着过多人口的家庭中,在收入不高的情况下难以承担子女的费用,儿童往往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只能从事微薄的体力劳动。为了更多地增加就业,往往会用更多的劳动力来取代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机器设备和高新技术,因此,人口增长过快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障碍。而且,人口压力大的国家往往无法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也就降低了。从表11-2中可以看到,2004年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为6.5%,但人口增长率为2%,因此,净经济增长率为4.5%,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6.1%。相对于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比高收入国家高出了的3.1个百分点,可人口增长率却比高收入国家高出了1.2个百分点,低收入国家的人口增长销蚀了经济增长的成果。人口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均资源和生活空间的水平。在国土面积和资源数量一定的情况下,人口增长过快,往往导致人口密度过大,人均生存空间和资源拥有量降低。从总体上看,人口密度较小的国家(表中为高收入国家),相对人均资源量比较高,收入水平也比较高。
(四)全球人口的老龄化问题
人口的年龄结构主要取决于人口的平均寿命的长短。随着各国经济的普遍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20世纪后半期,人的平均寿命从47岁增加到60岁,因此,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从世界范围来看,人口老龄化主要发生在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结构都比较年轻。根据联合国人口司预测,1975—2025年,全球人口增长3倍,达到82亿;而60岁以上的老人将增加5倍,由2亿增加到11亿,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将增加7.3倍,达到1.11亿[1]。具体对比情况见表11 3所示。
表11-3 世界各地区年龄中位数情况分析(1950,2000)
数据来源:美国普查局:http://www.census.gov。
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生育水平的降低,使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减少,相对提高了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死亡率的下降,人们的平均寿命的延长都使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发达国家所面临的人口老化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些国家,生活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使人均寿命延长,老龄人口的数量急剧增加。据有关专家对50个国家人口结构老化程度的研究表明,2000年时,只有德国、希腊、意大利、保加利亚、日本等5国的老年人口数超过了14岁及其以下的人口数。然而,到2030年时,预测的所有发达国家老龄人口指数都将超过100,其中几个欧洲国家和日本的老龄化指数将在200以上。最高的意大利、保加利亚、日本将分别达到261、244和231。
人口老龄化将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将会导致社会适龄人口的不足和其负担的加重,每个工作年龄的工作人员将不得不承担更加沉重的负担。今天,发达国家工作的纳税人和不工作的领取养老金的人的比例是3∶1,2030年将下降到1.5∶1,甚至是1∶1。中国的一对年轻夫妇要赡养四个老人、抚养一个孩子。长此以往,不但会出现劳动力的极度短缺,而且人类社会本身将难以为继,家庭和社会都将不堪重负。目前,发展中国家的老龄化指数一般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据预测,到2030年时,发展中国家中老龄化指数最低的马拉维、利比里亚、危地马拉、肯尼亚等国分别只有10、11、18、19。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未来几十年,发展中国家老龄化指数上升的潜力较之发达国家更大。
二、世界人口的迁移
世界人口的迁移主要指人口经常性住地的迁移,包括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
(一)城市化
国内迁移是指人口在一国范围内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动。一般的,人口总是从经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城市化就是国内迁移的典型体现。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比例正在不断提高。1950年,世界人口的29%居住在城市,1985年这一数字上升到42%,根据联合国推算,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到2000年达到了48%,2025年将达到62%[2]。但是,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这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城市化的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见图11-1)。
图11-1 199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
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的集中,其产生的集聚效应可以大大降低经济成本。集中于城市的现代生产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工厂集中在城市里,缩短了物流空间和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同样,城市化也可以有效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更具规模效应,基础设施的边际成本更低了,城市本身的消费也会带来更多的刺激。另一方面,图11-1显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高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内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城市不但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农村,有比较完善的生活设施,可以提供医疗、教育、娱乐、金融、商业等多种服务,而且就业机会也高于农村。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农民涌入大城市。城市化的出现意味着社会经济形态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的转变。
人口城市化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在一定时期内相互促进(见表11-4)。2004年中等收入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达到了53%,除中国、印度外的低收入国家城市人口比例只有31%,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49%,也远低于高收入国家的78%。如果以世界平均水平49%为100,高、中、低收入国家的城市化比例分别是1.59、1.08、0.63,相应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分别为4.5、1.05、0.09。但是,当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逐渐减弱。
表11-4 世界人口城市化进度表(1990—2004年)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
(二)国际移民
国际移民也指人口的国际迁移,是指人口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特别是指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劳动力国际流动。劳动力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他们可以根据利益最大化进行选择。在劳动力的流动过程中,劳动力由劳动和收入条件差的地方流向劳动和收入条件好的地方,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国际移民的主要原因。
从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发展阶段来看,发达国家始终是国际移民的输入国,而发展中国家则是国际移民的主要输出国。在国际移民中,大部分是从发展中国家移民到发达国家,但也有一部分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移民。发达国家有十分之一是移民,发展中国家只有七十分之一是移民。
对于移民输入国,移民的流入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解决由于经济增长过快而发生的劳动力短缺的困难,但超过一定限度,又会加重迁入国人口相对过剩的压力。同时,迁入国的一部分国民收入会通过外来移民之手流往国外。对于移民输出国,人口的迁出可以减轻本国相对人口过剩的压力,又可以通过迁出的人口从国外带来一笔经济收入,这就有利于迁出国经济的发展。但人口的迁出,特别是科学技术人员和熟练劳动力的外流,造成迁出国人才短缺,又不利于其经济的发展。目前,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已经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于国际移民的发展阶段、特点、动因以及经济效应,可参见第九章第一节“国际劳动力流动”部分。
三、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中国的人口学家马寅初还是西方的马尔萨斯等都先后就人口的增长与经济的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们指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负的反馈效应。一方面经济发展可能会刺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是人口增长的基础,它决定人口增长的规模、速度和总量,当人口增长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时,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当人口增长超越了经济发展所能承受的能力时,人口增长将阻碍经济发展,有时甚至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因此,注意人口问题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关键。
(一)控制人类自身的消费
(1)人口的过度增长加大了对于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以至于超过地球本身的承载能力,使地球的环境和资源陷入灾难性的危机。在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往往越高,为了生存,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往往会掠夺性地采集和消费自然资源,造成环境和资源的深度恶化。
(2)不同人群所消费的物质的质量和数量有着极大的差别。一些发达国家的人民以及发展中国家中一部分比较富裕的阶层,为了追求比较优裕的生活,耗费了多倍于贫穷人民所消耗的物质资源,也向自然界排出了多倍于贫穷人民所排放的废物及垃圾。因此,要想减少人口对于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和破坏,一方面要改进人们的消费方式以及提高生产技术;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让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减少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把向自然排放的废物减少到最低程度,加强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而在这方面,关键是要提高发达国家消费者的环保意识,约束他们的消费欲望,减少浪费现象。
(二)重视教育
教育对于控制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尤为重要。首先,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受教育以后,一方面获得了知识,提高了技能,从而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以及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人们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不正确的价值判断,可以改变一直以来根深蒂固的生育习惯。其次,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会带来收入水平的提高。尽管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教育程度高的人收入还不如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收入的现象,但这毕竟是反常的、非大量出现的情况。一般来说,收入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是正相关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可以使个人收入水平提高,宏观的结果自然是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是福利水平、保障体系的提高和完善,这有利于进一步改变发展中国家依靠廉价劳动力创收从而人口激增的初衷。最后,妇女受教育后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从而有利于控制人口。教育不仅培养妇女参加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能力和机会,还可以增加她们的劳动报酬,其结果是妇女在家里照料孩子的机会成本增加,使她们不愿多生子女,降低生育率,因此有利于人口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