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爱知世博会和21世纪“地球交流圈”的创造
福井昌平
财团法人 2005年日本世博会协会总设计师
一、导 言
赢得21世纪第一个世博会殊荣的“2005年爱知世博会”于9月25日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天,圆满地落下了帷幕。1994年BIE(国际展览局)通过决议:21世纪的世博会应该成为解决地球问题的场所,直言地球社会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营造地球社会所有主体都能参与的新的对话和交流的盛会。针对上述理念所描绘的21世纪的世博会,我们率先发起了挑战。这就是2005年爱知世博会。
2005年爱知世博会开幕3个月后的2005年6月24日,在巴黎召开了第137次BIE总会。大会对开幕以来所取得的优异的经营成果、参会者很高的满足程度、世博会形象的创造、以正式参会者为首的与会者之间强有力的互动等4个方面对爱知世博会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并全场一致通过了寄予爱知世博会“祝福和赞美”的特别宣言。这也是世博会150年的历史中首次通过这样的宣言。
此外,闭幕前一天即9月24日召开的“BIE DAY”的活动上,BIE秘书长洛赛泰斯指出,21世纪最初的2005年爱知世博会、2008年萨拉格萨国际博览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与联合国所提倡的“针对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教育的10年”相结合的。在演说中,他也对迈出了整个计划第一步的2005年爱知世博会所取得的成绩作了很高的评价,并感谢爱知世博会为整个计划开了一个好头。
从1988年爱知世博会的申办开始算起经过了17年,从1997年BIE总会的举办地决定算起也经过了8年。虽然,整个项目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但爱知世博会的举办明确了在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地球社会的创造”中在国际社会中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也为主办地的爱知县和日本中部地区提供了从日本制造业的中心地带向可持续发展的地球社会的中心地带转型的跳板。
这次,有幸能参加由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研讨会,并得到就“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举办目的和经营战略筹划的发言机会。下面,就如何使包括名古屋市在内的爱知县和中部地区完成向被誉为21世纪的“地球交流圈”的先进地区的飞跃,以及发展所进行的战略研究做一个汇报。
二、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数据
首先,介绍一下刚刚闭幕的“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部分数据。参会总人数2205万人,大大超过了1500万人的预计。从结果上来看,虽然只有上海世博会预期的7000万人以上参会者的1/4—1/3,但就全日本来看,6个人之中就有一个人参加了此次盛会。我们非常自豪:针对6300万人参加的大阪世博会而制定的“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并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平均每天进场人数12万人(预计为8.1万人),一天进场最多人数为281441人(9月18日)。虽然会场设计的标准是按一天15万人设定的,但是也没有发生意外事故。这应该归功于会议期间每天进场人数平均化的实现以及夜间开放会场分散了集中于白天的客流。游客平均逗留时间也超过了7个小时。
来自海外的游客100万人,最初的预计是150万人,这可以说是很大程度受到了日本与韩国、中国紧张的政治关系的影响。来访最多的、占海外游客18.8%的是中国台湾地区,以下依次是韩国、中国内地和美国。顺便提一下,2004年光临爱知县的外国游客平均每天只有1000余人,而世博会期间达到了平均每天5500人左右。
参会者的满意度是80%,有意向再次参观的也超过了75%。这反映了参观者的回头率很高,事实上两次以上入场的比例达到了38%。
参与会议举办的志愿者登记的有3万人,而实际参与的超过了10万人。
从发表的数据来看,1997年确定会议举办后的世博会经济效应,包括跨区域的干线道路和中部国际机场的建设,全日本超过了77000亿日元,并创造了45万个就业机会。
就举办地的爱知县的经济效应来看,合算世博会和中部国际机场的联动效应,在“2005年爱知世博会”期间的经济辐射效应达到10920亿日元,创造了5500个新的工作岗位。而从世博会闭幕到2010年的预计来看,经济辐射效应也将超过14000亿,还会创造出16500个就业机会。
“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整体规模为:会场的建设资金为1350亿日元(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以民营企业为中心的民间的出资比例是1∶1∶1);依靠门票收入等的运营资金为650亿日元;以行业协会专题展出的民营企业捐赠150亿日元;国家、国际机构及民营企业、NGO/NPO等的参展费用为1350亿日元,总计3500亿日元。
还有,与“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举办相关的中部国际机场的启用,伊势湾公路、东海环状公路、名古屋城市高速公路等高速道路网的整合,磁悬浮东部丘陵线“RINIMO”的开通等,在世博会的举办地名古屋和爱知县东部丘陵地带建立了日本最先进的高速交通体系。
三、举办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战略意义
作为21世纪第一次世博会,就“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战略地位和举办的意义,我想从以下3个视角进行说明。第一,从BIE追求21世纪世博会形象的视角;第二,从今后日本在国际社会的角色和使命是“向世界传播信息”和“向未来传递信息”的视角;第三,从把举办地名古屋市、爱知县、中部地区建设成世界产业技术中心地带的同时,向文化和经济的地球交流圈发展的视角。
(一)BIE追求21世纪世博会形象的视角
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揭开了世博会的序章,当时的理念——“所有人的展览会”——据说最先是由在拿破仑三世统治下的法国圣西门主义者提出的,它也是在激烈动荡的产业革命和殖民地经营以及逐步稳定的产业化文明的背景下开始的。它最初是一个汇聚稀世珍品的展览会,我们明治时代的先辈把它翻译成“包罗万象的博览会”。
1928年签订国际博览会条约后,大会的参展成员由个人转变成了国家,世博会也成为真正的“世界博览会”。
二战后,世博会的举办一直围绕着以下3个中心。首先,“世博会成为步入经济发达国家的门槛”。由此,也诞生了人均GDP6000美元是举办奥运会的标准,而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才有能力举办世博会这一说法。可以说,举办世博会被认为是跻身经济发达国家的过渡阶段。1998年的里斯本世博会基本上印证了这样一种观点。
其次,世博会是“科学技术文明的盛典”。世博会成为源源不断地推出新技术的橱窗。自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主题是“科学文明和人道主义”)以后,世博会完全成为科学技术文明发展的舞台,原本作为展示文化、艺术的世博会的定位被彻底改变了。
最后,作为发达城市发展政策的一环,世博会也受到了不断的推动。最具有说服力的例子是巴黎世博会与巴黎大改造计划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战后世博会的发展,在1992年西班牙塞韦利亚世博会中达到了巅峰。这届世博会与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密切相关,也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世博会。但是此后,由于市民发起了对大规模世博会的反对运动,造成了布达佩斯世博会与维也纳世博会的相继停举。于是,以欧洲发达国家为中心,追求21世纪新世博会的行动紧锣密鼓地展开了。1994年BIE终于发表了新的决议。
1994年的BIE决议提出了“21世纪的世博会将是以地球环境、能源、粮食、生物以及文化的多样性等全球性课题作为主题,并创造一个意在解决问题的新型全球规模的交流舞台”的主张。决议还就从迄今为止开发型的世博会向致力于解决问题的交流型世博会的转型作出了指示。
根据1994年的BIE决议,21世纪世博会的举办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5点:(1)全面贯彻主题的普及,重视参与、学习、体验(Learning Experience);(2)在促进人类知识进步的同时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舞台;(3)不破坏环境,而是置身于环境之中;(4)创造文化·艺术的舞台;(5)促进全球社会的各种主体的参与。爱知世博会承担了1994年BIE决议后首次举办世博会的殊荣。
(二)日本向世界和未来传递信息的视角
日本在战后和平条件下,致力于产业技术的开发,实现了令人惊叹的经济发展,构建了富裕的社会。但是,另一方面,目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型的社会经济体系也遇到了瓶颈,日本正在全球化的框架下为追求“创造可持续性社会”进行新的努力。
日本创造出引以为豪的ICT、机器人、微型机器、纳米技术、生物工艺学等高尖产业技术以及应用于循环型社会的各种各样的环境技术。这些不仅为新的世界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对人类所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的解决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而且,日本人在历史和传统中孕育起来的“与自然共生存”的各种生活方式和传统技术,也形成“创造可持续性社会”的一股巨大力量。
在“人、物、技术、信息”的交流全球化的时代,日本政府以“在和平条件下,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享创造可持续性社会的新经验、新价值的全球规模的交流事业”为理念,决意举办“2005年爱知世博会”,并提出了“传递日本对世界、对未来作用”的主张。
(三)名古屋·爱知·中部地区“全球交流圈”构想的视角
“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中心舞台——爱知·中部地区,顾名思义,位于日本列岛的中心,不仅处于日本地理、地势的中心,而且是汽车和铁道等高速交通体系的枢纽,另外还拥有随着世博会的举办而正式营业的国内国际一体化的中部国际机场,是名副其实的日本的心脏。
而且,爱知·中部地区自古以来都是日本制造业高新技术的先锋。陶瓷器的制造约1300年,纺织品的生产500年,最先进的汽车产业和航空产业有100年。其间,该地区一直保持着日本和世界的产业技术中心地带的地位。
现在,该地区作为21世纪所追求的最先进环境技术的研发地区,备受关注。
此外,爱知·中部地区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还拥有与旺盛的产业活动互相联动多彩多样的产业遗迹和最新的企业博物馆等别具一格的产业文化观光资源。它是能够同时体验到最先进的产业技术交流和历史性产业文化观光资源交流的独特的地区。
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的爱知·中部地区,是能够承担实现从全球规模的交流中衍生出“创造可持续性社会”的历史使命的最合适的地区。在“从日本的中心地带到全球社会的中心地带转型”这一战略指导下,“2005年爱知世博会”成为推动爱知·中部“地球交流圈”构想最好的契机。
四、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推进实施
世博会的实施中,不可或缺的项目有:(1)主题的设定;(2)事业化概念的确定;(3)会场的建设;(4)促进参与;(5)中心展示和演出;(6)为参观者提供服务。这些项目有必要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推进实施。在策划“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初期,会场问题单向突进,就主题和中心展示演出作孤立讨论,主题与会场的设计并没有完全结合。也就是说1994年的BIE决议没有充分反映出来。
直到2001年制作人班组确立,之前单独讨论的“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各个项目才被战略整合,从以下的角度出发成为一个综合性的项目。
(一)主题的设定和事业化概念的确定
主题“自然的睿智(Nature’s Wisdom)”是1997年被BIE认可的。但由于充满了东洋式以及日本式的风格,令人感到费解的评价相当多。于是我们将它重新定义为“既是谦虚地学习自然所拥有的伟大构造和生命力,又是对创造可持续性新社会的人类才智的综合”,并由此展开了“宇宙、生命和信息(Nature’s Matrix)”、“人生的技能和智慧(Art of Life)”、“循环型社会(Eco-Community)”这3个副主题。
特别是,我们针对“自然的睿智”提出了自然的化身是“地球”,进而追求以“解决全球课题的新型交流平台”为目标的21世纪世博会形象的战略整合,确立“全球大交流(Grand Global Exchange)”事业化的观点。
在“全球大交流”事业化观点中,又提出了以下3个观点:
(1)尊重既有的正式参加者(国家与国际机关)和一般参加者(地方政府和企业)这一世博会的传统,进一步提出了“所有构成全球社会成员的参加”这一新的参加原则。这是为解决全球性的课题,要求国家和国际机关作为第一引擎,民间企业作为第二引擎,NGO/NPO、广大市民作为第三引擎,齐心协力共同办好世博会。
(2)意在将世博会这一特殊的舞台转化成面向创造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全球规模的庞大社会试验田。特别是,在战略上使世博会向提高体验价值的场所的方向发展,努力强化体验学习型(Learning Experience)的效果,让全球居民作为参会者都能参与体验。
(3)在爱知·中部地区的“全球交流圈”形成的视野下,推动这个地区所拥有的自然、历史、文化、产业、技术等全部资源的有效结合。意图在战略上灵活运用爱知·中部地区所有的人、物、事。
正是以主题“自然的睿智”为经线、“全球大交流”观念为纬线,“编织可持续型全球社会的梦想”这一统一、综合的视野下,所有的事业才得以推动。
(二)构建森林中的城市——“会场规划”
在会场计划中,我们首先对至今以100公顷以上的平面修建为前提的在新城市开发方式中筹备会场这一常识提出了挑战,实现了“活用自然地形,在环境中构建会场”的新兴城市建造(小型都市)。
170公顷的主会场位于高低落差40米的丘陵地区,开发的空间仅限于已开发的体育设施和娱乐的空间,剩下的一半保持森林的原貌列入了会场规划。
这些体育设施和娱乐空间成为主要的会馆展出地区。特别是在正式参会者中以联合国的地区划分为基础,设立6个地球村,让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地球村的一员。
将6个地球村,以宽21米、周长2.6公里、最大倾斜度5%的空中回廊加以连接,把会场建成了一个立体小城市。借鉴了被称为池泉回游式的构造,即围绕池塘一周的日本庭院的回游方式,设计了参观者能环绕世界一周的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刻意把会场内的13个戏水池和蓄水池全部保留了下来,不断演示出美丽的水岸空间。
当然,世博会的会场也创造出了活用自然的建筑空间。这些并非天然的森林,而是积极利用了在人工森林中培育出的至今未被利用的木材。这也是与森林培育一体化的项目。
(三)世博会历史上首次正式允许市民参加的“参与计划”
参与计划中,基于要实现构成全球社会的多样主体能够进行对话与交流的参与体系,除了积极推动国家与国际机关正式参加之外,世博会也推动地方政府、企业乃至NGO/NPO、一般市民就全球性课题进行参与和讨论。
国家和国际机关,作为6个地球村的主体,体现了多样的“自然的睿智”,实现了交流,并挑战了诸如美国、中美洲共同机构、安第斯山共同体、高加索、中亚、南太平洋地区等超越国界的合作项目。
而且,法国和德国实现了在世博会历史上首次同馆展出,给参观者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斯堪的纳维亚诸国和北欧的共同展出也展示出了新的魅力。向世界展示了超越民族国家的欧洲团结的姿态。
日本政府和爱知县以及名古屋市合作,构筑了日本区,并且圆满地完成了作为东道主应尽的职责。
民间企业带来了最先进的项目,特别是积极地宣传创造可持续性全球社会的最先进的环境技术和社会体系。
有70多个国际性的NGO/NPO与参观者进行对话与交流,一般市民也自主地进行搭配,250多个“全球爱的方法”在“市民会馆”得以实践,这些都印证了21世纪的世博会必将成为“全球居民”的世博会。
(四)彻底重视临场性和体验价值的“展示、演出计划”
向参观者最大限度地宣传世博会魅力的“展示、演出计划”,在注重参加体验型和对话型、现场表演等的同时,也着重于创造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文化环境。
俄罗斯政府与国际学术研究机关共同合作推出的“猛犸项目”就是经典之作。它们通过展示从冻土中出土的猛犸,提供了深思“地球环境是什么”、“生命是什么”的学术性现场实验。
世界实验戏剧大师罗伯特·威尔逊制作的“夜晚的盛典”也是热门项目。在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的经济发达国家日本,以许多野生的猴子与人类共同生活这个事例为基础,奉献了一出富有诗情画意的现场表演。
在广场以及展示大厅每天都有出色的艺术性表演。持续185天、超过7000次的现场表演使人们津津乐道。
(五)作为验证最尖端技术试验田的“运营计划”
运营计划不仅完全达到了所追求的安全、舒适、热情的世博会的水准,而且对今后为了实现可持续性社会的最尖端技术和能够与参观者共同验证实验的场所进行了战略性的整合。不仅是参观先进技术,而且是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提供体验,大力宣传了今后作为地球社会一员的经验价值。关于各先进的项目,在之后的“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成果和继承处会详细谈到。
五、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成果和建设全球交流圈的开始
以“从日本的中心地带到全球社会的中心地带”为目标,“2005年爱知世博会”展示了爱知·中部地区向“全球交流圈”战略性的飞跃。那么,以这届世博会的举办为契机,爱知·中部地区到底是要向怎样的“全球交流圈”发展呢?
随着“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举办,我认为爱知·中部地区通过3个“开始”给全世界带来了影响。第一,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先进技术的开始”;第二,在全球规模内,实践新社会动向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居民的开始”;第三,通过世界最先进的制造业而孕育起来的产业旅游、学术研究交流、设计等“产业文化的开始”。下面,我在“2005年爱知世博会”成果的基础上作一下总结。
(一)“先进技术的开始”
以“从碳(C)到氢(H)”作为口号,致力于不依存于石化燃料的新能源体系实验。其中有太阳能发电、会场内含水分垃圾通过甲烷发酵生成氢元素的NaS电池、将由木屑和废塑料高温气化的燃料电池等的技术复合化。还进行了世界最大规模(2200kw)的独立分散型新能源系统的实验。在日本馆使用的全部电力都是由这套设备提供的。
另外,丰田依靠自己的风力发电来供应丰田馆;在燃气馆中,天然气燃料电池得到了实际应用。“2005年爱知世博会”上,世界最先进的燃料电池技术大量聚集并实现了实用化。
全球环境时代的新交通体系也得到了实际应用。虽然世界第一座的磁力浮上式磁悬浮列车出现在上海,但是最初的系统“磁悬浮”在日本已运送了850万旅客。
无人、有人两种方式的最先进IMTS是作为梦幻的无人驾驶公共汽车,实现了180万来客的运送。此外,使用真正的氢行驶燃料电池的公共汽车也顺利运送了100万来客。这些都获得很大的成功。
对使用后的物品,积极致力于还原于土的分解性塑料的实际应用和验证。在餐具、室内装饰、建筑包装以及宣传品、旗帜、向导系统等公共空间和都市空间部分也进行了展览、表演,拉开了生物塑料新时代的序幕。
日本的坂村教授开发的开放性建筑“钍射气”的技术,作为全球环境时代最主要的技术之一,也被请进了“2005年爱知世博会”。入场券系统采用了从纸币的防伪技术中衍生出的IC标签,并且开发了世界首个内藏IC的入场券系统。在“计算机无处不在”的思维下开发的IC标签所起到的作用,在进出场管理系统的顺利执行中是不容置疑的。同样,会场的预订与节能货币系统的应用等成就也不可低估。2002年,2200万张入场券采用IC标签的系统的建议被采纳后,通过市场开发,用了仅仅3年的时间,这项技术已发展成了现在世界物流革命的核心技术。
在运用会场运营系统中混合终端与残疾人用PDA手机终端活用系统的实验中,验证了今后的大型项目以及社会信息系统,将通过手机开拓新的时代。与国际互联网以及宽带技术的发展相结合,将会迎来一个个人手机终端新时代。
爱知·中部地区是机器人制造业(生产型机器人)中,“制造”最多或是“利用”最多的地区。以这样的技术集聚为背景,并在日本政府的指导下,“产官学”共同研发,开展了生活支援型机器人的证实实验。
生活支援型机器人,除了最先进的机械技术之外,人工智能、制动器、感应器、电动机等生物机理的模仿技术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对使用者不同的定义作出准确对应也很重要。
在“2005年爱知世博会”,作为在保安、向导、护理、清扫领域中会场运营的成员,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得到了实际应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而且全国250个以上的“产官学”特别小组挑战了生活支援型机器人的新概念、技术开发以及原型开发。其成果也值得一提。
针对最先进的数码图像技术所开发的各种各样的项目,也成为热门话题。索尼尝试了世界第一个用激光无衰变将数码图像信息投映到2005英寸(高10米,宽50米)的世界最大的银幕上的系统,并且获得极大成功。NHK则挑战了现行4倍扫描线的超级电视广播系统。在日本馆,试用了世界首个全气候型系统。其他各种VR以及MR的最尖端技术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
还有很多通过新思维应用生物生命力的新构思对新技术进行了探索。其中最大的项目是,为了防止城市热岛现象而开发的世界最大级别的垂直城市绿化壁——“生化墙”。顾名思义,将植物多层次地叠加,在吸收CO2和释放O2的同时,降低温度,形成一个促使城市中能产生小气候的巨大人造“肺”。宽150米,高15米,累积表面积3500平方米的植物墙,降低了约3—5度的气温,取得了了不起的成果。
竹子也有了新的用途,在面向下一代的若干个项目得到了尝试机会。其中一个是作为新建筑材料开发的竹子的系统。经过特殊热处理和加工的竹建材,覆盖了日本馆长80米、宽60米、高30米的巨大墙面。这个系统成功地削减了阳光直射的40%。加上良好的通风状况,它在对建造舒适环境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反映出日本馆整体的节能效果。“2005年爱知世博会”,也被称为是竹子试验项目。
(二)“全球居民的开始”
在国际NGO/NPO的帮助下,实现了“全球居民村”。就“无国界医疗团”和“女童子军联盟”、“OISCA”以及“地球馆”等“为和平创造条件”、“对可持续性的学习”、“全球规模的联系”等问题,结合联合国“可持续性社会的教育10年计划”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研讨会,让参观者也能积极参与有意义的对话和交流。
以每个人都能参加的世博会为目标,2005年爱知世博会创建了“市民会馆”。在“对话剧场”、“展示区”、“节庆广场”,以“生命”、“邻居”、“环境”、“时间”、“美丽”为切入点,开展了235个“爱地球的方法”的项目。参加人数总计约1万人。形成了与约250万参观者热诚对话和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志愿者中心也是世博会历史上首次正式组织化的机构。作为一个完全脱离世博会协会的独立组织,志愿者中心真正地毫无遗憾地发挥了市民志愿的精神(独立自主)。
在已注册的3万名志愿者的自主运营下,致力于“帮助老人、残疾人”、“帮助外国人”、“帮助幼儿”、“节能运动和美化运动”,促成了约10万人的参与。
彻底实践了3R(减少、再使用、再利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肯尼亚环境副大臣旺加里·马塔伊女士,对这项“Mottainai”活动寄予很高的评价,也向国际社会大力宣传。从会场建设到场馆运营,Mottainai成为一个检验3R在新社会体系中可能性的实验室。
尝试将垃圾分类,使其变成有用的资源,让所有参观者都体验了的9种垃圾分类系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同时也积极地引进了光和运载系统。针对汽车王国爱知·中部地区的生活方式,创建了从周边停车场出发,通过区间大巴到会场的游客运送的系统化。
节能货币系统的引进也获得了很大成功。禁止超市塑料袋、活用公共交通系统、购买“公平交易”商品、参与环保活动,对于预先设定好的环保行为给予节能积分的体系,引进IC标签的入场券作为其载体也被广泛使用。累积的节能积分能够和“节能之友”商品作交换,其中25%的商品捐献给了植树造林运动。
“森林自然学校”和“家乡自然学校”的社会实践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培养20名领导的计划和90名解说人员的战略培养计划,使得世博会以后向全国各个活动据点派遣有能力人才成为可能。当然,世博会以后,这两个自然学校将作为代表日本的演示窗口继续发展,这也被寄予厚望。
4月23日与全球居民参加的“地球日”相关联的“地球日展会”,和6月15日联合国“地球环境日”互动,加上8月8日人类与地球共同生存的“和平环境”,掀起了全球居民互动的新高潮。
(三)“产业文化的开始”
作为制造业的先进地区,构筑起独特产业文化的爱知·中部地区,借助大量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存在,在以领导世界的丰田集团为代表的各种企业群的研究、开发、生产活动中,配以其独特的饮食文化和流行产业、设计产业的聚集等不断发展起来。
让这样的“产业文化”的可能性更加明确化、深入化的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在世博会的会场内外得到了积极的推广。
丰田集团是代表这个地区的跨国企业。丰田集团也积极地参与了这届在自己的发祥地举办的世博会。丰田集团除了在世博会中单独设馆出展之外,在“汽车博物馆”和“产业技术纪念馆”中,也举办了精心设计的特别展示,向海内外的参观者宣传了丰田“产业文化”丰富的底蕴。
借助于世界闻名的陶瓷器发源地的历史,则武集团公开了位于名古屋车站近邻工厂里的“则武森林”,创造了介绍作为世界名牌的“则武”的设计和历史文化的新的交流场所。
而且,在“爱知县陶瓷资料馆”也推出了很多独特的项目,对新老客户及海外的客人们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
“明治村”是仿造的明治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建筑物。它和味噌、醋以及日本酒等代表这片土地的饮食文化源头的产业一起,大大推动了当地的产业旅游事业的发展。
和正式参加国的一市、一村、一国的友好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些不仅有力地支撑了“国际日”,对文化交流和商务交流的影响也很大,名古屋市推行的“国际商务支援中心”也在此盛会中表现活跃。
世博会不是展销会或一般的展览会,通过参与不仅能加强参展国之间的联系,还能实现与举办地爱知·中部地区直接交流。
与“2005年爱知世博会”相关联的各种国际会议和各界、各团体的全国大会的集中举办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以“ITS世界大会”和UNEP的“世界环境儿童会议”为代表,与“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参观、学习、体验紧密结合的名古屋·爱知·中部地区的产业文化旅游的繁荣也值得大力宣扬。
六、结束语
以上我汇报了“2005年爱知世博会”作为21世纪第一次世博会,向BIE所提倡的美好的21世纪世博会形象作出第一次挑战的情况。同时,也就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地球社会的创造”、面向各种各样的文化文明进行挑战的情况作了说明。最后,也对这个宏伟的项目是把新的社会资本进行整合与爱知县·中部地区向“地球交流圈”腾飞的战略项目作了诠释。
“2005年爱知世博会”举办之前,名古屋只有韩国的领事馆。借世博会举办的春风,美国在美国文化中心内开设了领事办事处。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也设立了领事办事处、领事馆。中国也发布了在这一地区开设期望已久的总领事馆的消息。也听说,还有好几个项目正在悄悄地进行磋商。
从日本的中心地带向地球社会的中心地带转变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我相信,世博会的成功所带来的自信和骄傲,也为举办地的人们提出了新的目标。
(张浩川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