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博经济的就业效应的初步研究

世博经济的就业效应的初步研究

时间:2023-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 世博经济的就业效应的初步研究任远 乔志娟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一、研究的背景上海取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世博会也是经济的盛会,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世博经济相应会带来就业促进的良好效果。

第四章 世博经济的就业效应的初步研究

任远 乔志娟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一、研究的背景

上海取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世博会是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奥林匹克,作为“巨事件”对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利用世博会打好上海牌,依托上海打好世博牌,可以提高上海的国际地位,加速城市国际化,促进上海乃至整个中国与国际的科技文化交流,促进上海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获得商业机会和经济效应,是上海发展难得的机遇。

世博会也是经济的盛会,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第一,世博会本身构成会展经济,并由此带动一系列产业链的发展。强大的会展经济还将引导巨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进入上海,形成超常规的经济水平发展活动。第二,世博会通过投资带动经济。据规划,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规划面积为400公顷,园区建设的直接投资额将达到300亿人民币。同时,上海不仅对城市道路、轨道交通、机场、通信、能源设施等进行基础性改造,而且还需要对商业服务、城市环境等相配套的领域进行相应的投资改造,一系列延伸投资是直接投资的5—10倍。第三,世博会促进人流和消费流,促进旅游业等相关商贸服务业发展。可以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继浦东开发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发展契机。世博经济是上海和长三角经济的机遇,也是华东地区和全国经济发展的机遇。

世博经济相应会带来就业促进的良好效果。日本1985年筑波世博会创造了46万个就业机会,占该年日本全部就业人数的0.8%。而创造就业机会最多的五大产业则为:服务业、商业和贸易、基础设施、金融和房地产、房屋建设(魏家雨,2003年)。另据资料显示,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为加拿大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提供了6.3万个就业岗位。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根据市政府3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亦即放大5倍即150亿美元的引致投资效果计算,估计至少可以产生10万个以上的新增工作岗位(诸大建等,2004年)。有人提出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为德国提供了10万个就业机会,预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创造的就业机会将数倍于此。上海的世博会究竟能为上海带来多少就业机会,能多大程度影响未来上海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及对上海就业发展和人口变动带来什么影响,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

二、投资促进就业的研究假设和模型分析

世博经济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就业。世博会将带动投资和产业发展,相应带动就业水平的提高;也将通过人口集聚从而带动消费,促进就业。本研究将通过探讨投资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关系,衡量世博经济和城市就业增长的关系。

(一)就业人口的界定和估算

为了更准确地说明世博经济对上海城市就业的整体影响,我们所研究的人口就业包括本地户籍从业人口,同时也包括外来人口就业。除了普查年份,我们难以直接获得分年度就业人口资料。通过对1993年、1997年和2003年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及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线性内插的数据修匀,我们可以估算从1993年到2003年上海城市就业人口的变化(见表4-1)。

表4-1 1993—2003年上海就业人口的估算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户籍就业人口来源于各年度《上海统计年鉴》,流动人口和流动就业人口有关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上海市统计局,等等。

(二)投资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模型分析

通过分析上海资本形成总额与上海地区就业人口数据,可以拟合出两者之间的回归关系。通过1993—2003年间的上海地区就业人口和这11年间资本形成总额(投资)的数据,拟合出资本形成总额(投资)与上海地区就业人口之间的指数回归方程为:

Y=867.6×1.0001x

该回归模型的解释度达到71.6%,具有较高的解释度(图4-1)。

图4-1 1993—2003年上海就业人口与资本投资总额关系

资料来源:资本形成总额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

(三)世博经济和人口就业

为了研究世博经济和人口就业的影响,我们可以做如下基本假设。第一,根据1993年到2003年城市投资变动的规律,可以预测2004年到2010年的资本投资总额,并由此决定了未来人口就业的变动情况,这是上海经济保持常态经济增长状态下的投资增长和就业增长状况;第二,在考虑了世博经济和增加的投资增长情况下,将提升未来从2003年到2010年的投资状况,并使2004—2010年的就业会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第三,这个超过常态投资水平的投资增加额和超过常态就业增长的就业增加额,就是世博经济给城市发展带来的投资效果和就业效果。

三、世博经济与人口就业的分析结果

(一)世博背景下投资增长的预测性分析

图4-2说明了2004—2010年常态水平下的上海投资总额曲线Ⅰ和考虑了世博投资效应后的上海投资曲线Ⅱ。根据上海市世博会建设的规划,及世界银行特约顾问彭运鹗教授的研究,世博会的直接投资将达到300亿元。而世博会相关总体投资的情况众说纷纭,比如诸大建等(2003年)分析世博会对上海的影响,按照直接投资30亿美元,引致投资5倍计算,得出总投资合计18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450亿元的结论。彭运鹗提出,2010年世博会直接投资的投资乘数效应将达五至十倍,即150亿至300亿美元。上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与上海世博局在对世博会直接投资300亿元的基础上,测算出相关的投资建设规模将达到3000亿元左右。参考上述结论,我们判断世博会将极大地促进投资,世博经济所带的投资大约为3300亿元,如果采用线性分摊的形式,我们可以看到投资增长能够比常态投资水平增长5%—10%。

图4-2 常态下和有世博投资下的投资情况

(二)世博会背景下人口就业的预测性分析

同理,我们可以估算2004—2010年在常态水平下的上海就业状况曲线Ⅰ和考虑了世博会投资效应后的上海就业曲线Ⅱ(如图4-3所示)。可以发现,如果不考虑世博经济的影响,上海的就业也会增加,基本上会从2004年的1157万增长到2010年的1278万人。而考虑了世博会效应后,就业人口会从2004年的1211万增长到2010年的1338万。基本上可以判断,从2005—2010年,世博会平均每年会给上海地区带来的就业岗位在60万人左右。世博会的经济效果和就业效果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明显地表现出来。

图4-3 常态下和世博投资下的就业人口情况

四、世博经济的就业效应和若干思考

世博会作为“巨事件”将对上海城市系统的各个方面产生综合的影响。世博经济将发挥促进投资、促进就业的积极效果。为了更好地发挥世博会对上海的就业效应,并针对就业的集聚加强相关管理,我们对上海城市管理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前世博”和“后世博”的就业管理与城市发展

可以初步估算,从2004年到2010年,由于世博会带动的就业机会平均每年在60万人,而且世博对就业促进呈逐年加大的态势。在“前世博”时期,在持续的投资增长的背景下,上海城市就业的总量环境仍是值得乐观的。但是,根据各举办城市的实践,到2010年后,即世博会举办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诸如短期内诸多行业相对疲软等。因此,虽然当前上海处于“前世博”时期,但是需要未雨绸缪地考虑“后世博”问题,对相关的世博投资需要考虑其在世博后继续吸引投资和就业增长的可持续性。特别是应该充分利用会展经济所带来的产业拉动作用,对重点行业维持并扩大投资规模,延长世博经济的产业链,增强高新技术和知识服务在投资项目中的含量,补充依靠投资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传统模式,真正落实科教兴市,以保持经济发展水平,维持和扩大就业需求。

(二)重视解决世博带来的产业发展和人才紧缺的结构性矛盾

世博经济所带动的新增就业岗位是根据投资方向的不同,分布于不同产业的。基础设施和会展经济的产业带动,将直接或间接地带动建筑业、旅游业、金融房地产业、餐饮业、饭店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这些行业对新增就业者的专业化水平有新的要求,不少新兴行业发展如会展业等还需要大批紧缺人才。为解决世博经济所带来的产业发展与人才紧缺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政府首先应加大对在岗人员和失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水平、文化素质和现代化服务水平,使其能巩固和把握未来大量的就业机会,使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统一。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在会展、法律、财务、投资、策划、广告、公关、计算机等各个领域都迫切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建立世博人才培训项目。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国际化人才的吸引力度。

(三)适应投资增长与就业增长拉动的人口集聚,加强人口管理

上海已经实现长期的稳定的低生育率。根据多项人口预测的结果,城市户籍劳动适龄人口将保持稳定微升,到2008年后还会略有下降。因此,无论城市管理部门乐意不乐意,上海在快速经济发展和世博经济背景下的就业驱动将不可避免地继续促进人口集聚。从就业人口和城市常住人口的关系看,2004年城市常住人口1740万,各类经济从业人口1157万。因此,当2010年经济从业人口达到1338万的规模,可以估算届时上海的常住人口的总量规模将达到2000万左右。在可预见的21世纪前10年,上海人口规模仍将不可避免地继续增长,如果户籍制度不发生根本改变,常住上海的外来人口将达到600—700万人,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例如通过合理的产业空间规划和人口空间规划提高城市运行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完善对外来人口的就业管理和权益保障。

参考文献

1.彭运鹗:“世博会呼唤优秀人才”,《新民晚报》电子版,2004年10月6日。http://xmwb.news365.com.cn/jz/t20041006_240660.htm,2004年。

2.魏家雨:“世博会与商机”,http://www.tianqiang.com.cn/chinese/showArt.asp?action=detailArt&reId=567&qId=49&year=17,2003年。

3.诸大建、姜富明:《世博会对上海的影响和对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参见《新闻晚报》2002年12月10日。

5.参见《东方早报》2004年6月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