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的目标与国际会议的成果

的目标与国际会议的成果

时间:2023-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章 AVE的目标与AVE国际会议的成果木村光伸名古屋学院大学一、导 言2005年9月25日,日本爱知世博会胜利闭幕,参观人数超过2200万人。世博会是短时性的大型国际展览会。这次会议邀请了25个城市和地区,其中包括曾经主办或申办过世博会的城市以及今后有意愿举办世博会的城市。其核心就是世博会的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

第八章 AVE的目标与AVE国际会议的成果

木村光伸

名古屋学院大学

一、导 言

2005年9月25日,日本爱知世博会(爱·地球博览会)胜利闭幕,参观人数超过2200万人。不仅仅是世博会,在考察一个大型国际会议成败与否的时候,首先最为重要的就是制定一个合适的“标准”。构成这一标准的条件千差万别,并且往往会受到评判者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爱知世博会的成功究竟归功于谁?是2200万的参观游客?是120多个参展国家、机构、企业的通力合作?还是主办城市的自身努力?抑或是数以万计的当地市民自发活动的推动。凡此种种皆是重要的评判角度,在这里有许多相关的评价项目,从外部来看又存在着地区基础建设、都市再造、经济上的连锁反应、国际交流、文化活动的推动等评价对象及评价结果。

世博会是短时性的大型国际展览会。大阪世博会的核心人物,也是与日本世博会息息相关的第一人——堺屋太一曾说过,“世博会是神圣的短时性盛会”,需要达到国家建设层面的规模及效果。堺屋太一的想法最终没有在爱知世博会中得到体现,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发言却成为另一种契机,促使政府和市民开始考虑“世博会为我们所留下的东西”以及“主办地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因此,作为“神圣的短时性盛会”,世博会必须担负起主办地“城市建设”的重任。

二、AVE组织及其目的

为配合爱知世博会(2005-03-25—2005-09-25),2005年9月22日由世博主办城市(地区)联盟(AVE:the Association of Cities and Regions Hosting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组织的“2005年爱知世博会主办地首脑会议”(第二届AVE大会暨“世博会与地区建设”国际研讨会)胜利召开。这次会议邀请了25个城市和地区,其中包括曾经主办或申办过世博会的城市以及今后有意愿举办世博会的城市。上海市副市长周禹鹏也出席了此次会议,并就上海世博会的理念、基本构想以及地区开发问题作了主题发言。

有关AVE的设立是在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期间提出的,目的在于加强世博会主办地区间的相互联系。2002年,第一届AVE大会在塞维利亚胜利召开。关于AVE的组织目的,在联盟规约第一条(见下文)中得到了详细阐述,而AVE大会的召开也正是基于这个目的。

AVE规约第一条(目的)

世博会主办城市(地区)联盟在与驻巴黎的国际展览局(BIE)密切合作的前提之下,根据以下目的开展活动。

(1)与曾经主办过世博会的城市(地区)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2)大力推动民众对于世博会及其作用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保护以往的世博会遗产;

(3)就世博会开幕后的各项工作交换意见;

(4)协助下一届世博会的召开。

2005年召开的首脑会议,在AVE的目标和宗旨的基础之上,以“世博会与城市建设”为题,讨论了目前为止已经成功举办过世博会的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建设以及爱知世博会的城市建设方案及其成果,同时也接受了将于2008年和2010年举办世博会的萨拉戈萨(西班牙)和上海(中国)的礼物。

本论文将围绕世博会与地区建设的关系展开,首先阐述前几届世博会的经验和教训,进而探讨上海世博会城市建设的目标设定及其方向性。

三、爱知世博会与“环境问题”

在考察一般意义上的世博会主办地的城市建设之前,首先谈一谈本次爱知世博会中颇受争议的几个问题。其核心就是世博会的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可以说爱知世博会开幕至今,程序上混乱的主要原因都与会场建设有关,尤其是会场建设所造成的地区环境破坏,“这与爱知世博会保护环境的主题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而且,无论如何,爱知世博会的“地区建设”都是必须以“共生”为准则的。这一方面是会场建设的问题,同时也包括世博会组织主体——地区自治体(地方政府)的城市建设问题。关于该问题笔者已经发表了一篇论文,以下摘录其中的一小部分。

爱知世博会的最初构想是“技术、文化、交流——创造崭新的地球村”。1994年公布的《基本构想》中有一点颇为引人注目。在阐述会场建设的构想时,明确提出了“要构建一个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会场”。然而,与此同时,“爱知学术研究开发核心区”的会场建设却将目标定位在“地区经济振兴与开发”。换言之,这里所谓的“共生”,其内涵实际是可以随着时代的潮流而自由转换的。这已经成为从爱知世博会规划初期起困扰我们多时的问题。

在世博会的筹备过程中,如何兼顾招商引资与基本理念的推行?爱知县濑户市东南部地区的城市规划工作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我手上有一份爱知县出版的小册子《森林孕育着未来》(出版年份不详)。制作这份资料的时候,爱知世博会的主题已经改为“创造崭新的地球村:自然的睿智”(Beyond Development:Rediscovering Nature’Wisdom)。随着“21世纪新地区建设恳谈会”的召开,大家开始关注世博会基本理念的推行。在此背景下,作为爱知县学术研究开发核心区域,濑户市东南部地区的新住宅开发事业(即所谓的“新住事业”)启动了。而在这本小册子里,有一种观点就认为本届世博会的最大关键点在于“2005年日本世界博览会是在地区建设的过程中展开的”。

1990年前后,濑户市东南部的丘陵地带还经常可以看到郊游、远足的人群以及野外工作者。他们的目的只是观察自然。这不同于专家的研究工作,他们往往只是源于一个单纯的疑问。“为何要破坏这片森林?”“为什么新兴住宅区和世博会要将这里变成自然的坟墓?”这些问题来自一些外行人,他们甚至连地区开发的基础知识也不甚了解,然而,事实上却并没有人可以回答他们的疑问。尽管如此,他们仍然不懈努力,把众多领域的自然、环保专家也卷入其中,并将所谓的“海上森林”推到了环境危机的象征性问题这一高度。在这以后,国际展览局(BIE)对“爱知世博会的大规模地区开发”提出了质疑,会场问题一度陷入极其混乱的局面,哪怕是一般的家庭主妇都会对计划做出感性评判,这在以往是闻所未闻的。20世纪的手法败给了21世纪市民(或许他们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质疑,这一先河由此打开。

世博会的运营中应用都市再造的手法并不新鲜。事实上数届世博会均作了这样的设计,并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点是必须肯定的。但是,这一次与其说是与世博会相伴而生的开发,还不如说是作为前提条件的开发,与其说是再开发,不如说是类似于以往日本列岛改造的地区治理手段。1992年召开的地球首脑会议已经抛出了地球环境存在着绝对的危机这一观点,而时至今日,我们所追求的正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体的可持续发展。既然如此,海上地区的开发又是如何获得准许的呢?对该事件的质疑最终演变为针对世博会本身的反对行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难以避免的。

几经周折,爱知世博会的主题最终确定为“创造崭新的地球村:自然的睿智”。“睿智”原本是指人类的智慧,现在却用于了完全没有主观意识的自然。这一主题的特点正是在于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背景之下,21世纪人类社会的应有状态是很难清晰描述的,这是哲学上的本质问题。这一主题所要表达的是对于“爱护人类,给人类无限财富”的自然,人类却没有尽力回报,“因此,人类开始失去爱”。21世纪的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充满睿智的行动”,“彰显自然本身魅力”的技能。自然与人类之间需要一种“充满睿智的新型共通领域”,并且,可以说“这种尝试正是从日本的小森林开始的”。所谓“小森林”是指当时会场指定地的海上地区。我认为在该理念中,“日本历史上的自然观”将会在今后起到巨大的作用,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仅就这一点来看,环境应该成为世界博览会的主题。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还认为“科技进步是环境问题解决的万能药”,那么,就如同“压制自然,用人类的意志改造自然的20世纪手法”一样,是相当愚蠢的。以环境为主题举办世博会,我们就必须仔细琢磨日本的自然观。展览本身是否精彩暂且不提,爱知世博会原本就应该在这样的主题之下开展。

海上森林的设想是建立在“世博会”和“新住事业”双重计划之上的,只要“自然的睿智”贯穿于整个基本理念之中,那么这一设想的后果就是自然很有可能因此而遭到蚕食。这一不良的后果,是任何人都可以显而易见的,这对主办者而言也很难说是一个美丽的计划。从森林中孕育出来的现代城市真的能和自然有机融合吗?或者说,由城市规划人员所描绘的“共生型城市建设”真的可以实现吗?又或者我们应当以这样的计划为前提来构思世博会?答案多种多样,并且作为其前提的会场建设的条件也不能过于僵化。破坏自然,如此简单的现实,对于以环保为会场建设理念的世博会来说,这足以构成一种致命的逻辑性漏洞。即便如此,爱知世博会会场还是只能设在海上森林。那时,会有苍鹰在海上森林的上空盘旋。或许也只能以这种所谓“在破坏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未来”的方式来收场吧!

BIE的最后通牒到达后,爱知会场建设进程大大改变,海上森林计划也被搁置。然而,这样的决断或许反而可以促使爱知世博会转变为一次环境技术博览会。“自然的睿智”应该是一种思考,是对“生命的星球——地球”和“生命”意义的思考,然而我们所见到的却是“关爱生命”这种崭新的生存方式的构想被一种将未来寄托于技术之上的技术路线所取代了。(摘自:木村光伸,“环境博览会与地域创造的生态学”,2005,《都市计划》,第54卷,第2期,第20—23页)

爱知世博会带动了周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磁悬浮列车的使用、高速公路网的修整以及周边道路的改善),中部国际机场等地区开发项目也紧随而至。其中一部分随着新住宅构想的破灭而减小力度甚至于消失。所以可以说,通过公共事业投资来进行的地区开发并不算非常成功。此外,世博会场地的大幅度变更也使得世博会的中心城市——濑户市产生了重大决策失误。这虽然确实给该市的城区建设带去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不过,濑户市通过必要但最低限的设施建设以及现有设施的网络化来加以应对,可以说是世博会的成果之一。

四、AVE国际会议中提出的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2005爱知世博会首脑会议”由两个主题讲座和三个研讨会组成,笔者作为整个研讨会的协调人员,从策划阶段开始就参与其中。可以说此次会议的主要目的都已经达到了。

在主题演讲上,2005日本世界博览会协会的马里·克里斯蒂诺先生将爱知世博会形容为“环境保护型”、“多元参与型”、“未来实验型”,并指出了“国际交流”的重要性。马里先生特别强调要从世博会的特性中找出与人类相通的东西,实现文化交流,这便是爱知世博会的成果所在。

第二位演讲者是彼得·布朗·布韦塞梅尔先生(建筑家、城市规划设计师)。他以“世博会的眼看不到的心”为题,指出现代世博会是一种“由工业社会向非工业社会的转型期”的活动,他认为世博会是“对新型社会、新型城市的探索”,并主张有必要重新考虑对世博会的评价方式。他的观点如下:

世博会的作用通常被程式化地进行衡量。参观者人数、展示品数量、参展国家数目、场地面积、现金收入等等。一般认为上述各项都超过了前一届就算成功。然而事实上,世博会对于参观者以及城市和地区本身到底产生了多少影响,却是无法用定量的方式来进行衡量的。换言之,世博会的意义应该在于参观者通过参观究竟学到了什么。我们无法得知世博会对参观者的思考方式、行为举止,乃至于整个社会群体、文化群体,究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因此,要衡量世博会的成功与否以及世博会的长期影响,我们必须从这个角度再进行考察。(AVE国际研讨会发言)

同笔者之前的主张一样,布韦塞梅尔也将评价的标准作为一个问题提了出来。对于世博会的成果和影响力的评价,无论用如何精准的数字进行统计,假若我们不了解参观者从世博会到底学到了什么,那么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评价。从这一点来看,如果要测算世博会给地区带来了多大的冲击,也必须从世博会开始之前就着手准备。爱知世博会期间,名古屋学院大学的“世博课题研究小组”将研究重点落在了“地区”这个关键词上。小林甲一教授的论文“世博会的举办与主办城市的地区政策——世博会的发展及日本世博会的展开”中,也有详细论述。对于地区的冲击究竟应该怎样衡量,借用布韦塞梅尔的提法就是去评价“世博会的眼看不到的心”。

因此,此次研讨会的议题可以概括为:“世博会带给地区的冲击”、“世博会中的市民参与和城市建设”、“今后的世博会与城市建设”。

(二)世博会带给地区的冲击

布韦塞梅尔指出,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目标之下,世博会就意味着社会性的结构改革,它也是社会改造的实验舞台,我们的爱知世博会同样要历经艰难险阻,以此为目标进行筹备。

实际上,多数世博会的召开与其下一步的城市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就近几年的世博会实例来看,塞维利亚和汉诺威的经验非常重要。它们的成功案例被下一届主办城市所用,并作为世博主办地的成果不断发挥着作用。

关于塞维利亚世博会的成果,阿尔方索·赛奥阿纳·雅尔查先生(塞维利亚市)以当时西班牙的情况为例,作了如下概括。西班牙由17个自治州构成,加入欧盟后,西班牙迎来了其经济和政治上的重要时期,而对于当时的落后地区安达鲁西亚州的直接投资却是举步维艰。要使各方达成共识,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办世博会。然而,塞维利亚曾经有过失败的教训,投资过猛,反而加重了地区负担,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因此,另一个问题在于投资后的持续发展同样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塞维利亚世博会遗址通过“Cartuja93”项目在继续进行技术密集型城市和产业都市的再开发工程,实际在当初该工程也曾因为进度缓慢,而受到了选址计划失败等的质疑。这是来自西班牙国内的批判(根据2002年的访问调查,巴塞罗那当局在同自己的课题作了比较之后,作出了上述判断),不过,近几年来,再开发工程渐渐步入正轨,该地区的进口公司及其从业人员也在稳步上升。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已经在其他报告中做了详细阐述。(《大型展会与地区开发——向塞维利亚、巴塞罗那学习》、《思考世博会——大型展会的政策学》,晃洋书房,2005)

另一方面,从多种意义上来说,汉诺威世博会都可以称得上是世博历史上的转折点。该届世博会主题为“地球居住者共有的环境”。这是一次探讨人类全新生存方式的世博会,这是一个象征着世界观由20世纪向21世纪转型的世博会,仅这两大意义就足以使其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汉诺威世博会成功与否,众说纷纭。对于这样的评论汉诺威市长施马史迪克如是说:

在德国举办世博会的研究始于80年代后期,发起者是一家名为“德国·信息”的展会公司。这家公司由汉诺威市和下克森州共同投资组建,它们将当地最大的展会会场用于主办世博会,这是创建21世纪新型展会会场的绝好机会。硬件设施必须要事先建设完备,而汉诺威市正是在利用现有会场资源的背景下,启动了世博会的各项筹备工作。

汉诺威世博会会场60%是利用了市内现有的展会用地,而需要重新开发建设的部分只有余下的40%。广泛利用已经建设完成的基础设施,赋予其新的使命,新的意义,此举成为世博会史上的伟大尝试。

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世博构想。不仅给现有会场赋予了新的内涵,也使汉诺威及其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调整到了最佳状况。当地的公共交通系统不仅连接起了周边各地的交通线路,也成为全国范围的交通枢纽。

汉诺威及其周边的居民大约有100万人左右,他们已经做好了迎接世博会的准备。通过先前举办大型展会的经验,汉诺威人拥有了一种对于国际社会的宽容而谦和的态度。与此同时,在汉诺威世博会会场附近建立起了一批新兴住宅区,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面向年轻家庭。目前针对年轻家庭的3800栋新公寓已经建成。

世博会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汉诺威及其周边地区的游客接纳力空前扩大,游客数也以4%—8%的速度逐年增长。

“全球项目”是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软件层面的成果之一,这也是面向未来的一座桥梁。将一届届的世博会串联起来,主办城市间互相吸取经验,形成学习网络,这是今后世博会的发展要求,也与主办地的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值得一提的是,汉诺威世博会期间举办的“世界对话”论坛就主要讨论了NGO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平的世界村过程中的必要规模,其经验应该被今后的世博会所继承。(AVE国际研讨会发言概要)

如果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评价汉诺威世博会的话,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次开创性的世博会,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会场设计”,同时也推动市民活动达到了新的高峰。此次世博会所强调的“对话的努力”也在人与人的交流之中得到了实际体现。

汉诺威世博会如此之多的经验应该怎样为爱知世博会所用呢?爱知世博会相关负责人之一的长谷川信义副知事在AVE研讨会上,就爱知世博会对爱知县的冲击列举了三点,分别是“城市建设”、“环保先进城市的形成”以及“全球交流中心的形成”。所谓“城市建设”包括一系列援助计划,如交通基础设施的硬件准备以及对志愿者活动、NPO等市民参与活动的软件层面支持,目标在于激活作为“制造中心”的爱知县或者说中部圈的地区特性,同时,继承此次世博会的理念和成果以及各项环境政策与实验成果,努力建设成为“环保先进县”。另一方面,世博会的召开使爱知县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应该借此机会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吸引更多的海外友人以及海外机构组织,推动爱知县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同时进一步充实民间交流的各项机制。

上述尝试在世博会主办地之一的濑户市进行探索。濑户市市长增冈锦也先生认为,世博会的最大成果在于“濑户市知名度的提高”和“市民自信的获得”这两大方面。原本对世博会反应冷淡的市民,随着世博会计划的推进,在遭受会场远离濑户的打击后,逐渐开始配合城市当局举办各类活动,也在城市改造过程中体验到了参与的快乐,这将成为今后城市建设的最大原动力。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濑户市民开始踏上了21世纪的自立之路。

世博会带给地区的冲击很多很多,但是我想再次重申的是,除城市基础形成之外,世博会也能够促进该地区市民对于城市政策规划的参与度。这或许可以给当地政府如何行政提供一定的启发。这也是城市建设是否可以在大型国际展会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市民参与体系

“市民参与”问题在汉诺威世博会上首次获得重视。到如今,大型国际展会中的市民参与活动已经成为某种潮流。“市民参与”一词包含着每个市民、每个普通人都是城市活动主体之意。这本身是件十分美好的事情,然而,事实上我们的市民是否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城市活动中去,还需要作些考证。

爱知世博会“市民参与”活动策划人,小川巧计先生就市民参与的必要体系作了如下阐述:“21世纪的时代动力为何?那应该是普通市民!或者说是个人!也可以说是使用者!正在享用着这个时代、这个地球的个人难道不正是21世纪的时代原动力?进一步说,只有这个时代的原动力,才可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项问题。既然这是21世纪的首届世博会,那么就必须展示出21世纪的时代原动力——市民之力量。在这个意义上,市民参与正是体现了市民的力量。”

上述理念的现实表现在于相关城市的相关配套建设,也在于世博会史上首次建立的由普通市民构成的志愿者活动中心。

其核心项目是由相关城市的行政机关所发起的“一个市町村与某一国家挂钩的友好事业”。这是一个促进自治体居民与世博会参展国间个别性交流的活动项目,旨在引导市民走进世界的各个未知领域,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该项目与爱知世博会的其他政策互相配合,今后也将持续进行下去。

另外,据爱·地球博志愿者活动中心经营企划委员长榎田胜利先生所言,志愿者活动中心接到了超过3万人的报名,大大超出了先前预期。在世博会的高潮时期,平均一天就有约600名志愿者参与活动。最终统计结果显示,约有11万志愿者投入活动,活动总时间约为56万小时。如果将这些时间换算成全职工作人员的话,相当于世博协会又雇用了7万职员。

所谓志愿者活动的社会意义,对参与其中的一般市民而言,就是一次锻炼机会,可以从实践中学到很多东西。随着世博会的顺利进行,各类团体之间逐渐形成一种关系网,并在共同目标下采取行动。此外,各种进修活动也对人才培养起了推动作用。这些做法都可以继续保留下去。榎田胜利认为,联系今后的问题来进行总结的话,志愿者活动中心作为自发的市民组织,将会成为爱知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有力辅助机构。以爱知世博会为契机组建的志愿者活动中心,今后将会作为时代的原动力,作为一个社会性、持续性的市民活动机构,不断发挥其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有必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将市民参与转化为一种持续的、自发的城市创造力,而世博会正是检验这种市民能力的绝佳机会。可以说,爱知世博会已经对世博会的形式作了重大调整,即实现了从“可以观赏的世博会”(从参观者角度而言)向“可以共同参与的世博会”的转型。

(四)今后的世博会与城市建设

通过以上论述,21世纪世博会所应有的姿态,可以说是不言而喻了。世博会的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种种问题涉及诸多方面。世博会的悠久历史、与此相关的众多国家和地区,都不过是世博会历史整体的一个断面而已。面对今后的世博会,我们要继承应该继承的事情。萨拉戈萨及上海世博会都需要在继承世博会传统的基础之上,开创一片新局面,将21世纪变成充满希望的未来,为此我们都有义务总结各方经验。最后,让我们来看看下一届世博会的种种构想。

西班牙小城萨拉戈萨目前正在准备以“水与可持续发展”为题的2008年世博会。西班牙曾成功举办过好几场大型国际展会,因此,从城市建设和地区重建等核心问题上来看,西班牙有着良好的历史传统。

萨拉戈萨市市长胡安·朱乐贝将现有的世博会遗产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建立起了国际化宣传体系。另一个就是促进了城市开发。尤其是各种各样的建筑工程和基础设施项目得以实现。他确信这次的主角是萨拉戈萨市。胡安市长的观点很明确:“萨拉戈萨世博会并不是由市民来参加的活动,而是要通过市民活动来完成本届世博会的各项工作。”事实上,本次世博会的计划本身也就是从市民中诞生的。

决定世博会是否成功的条件有以下几点:(1)必须要以一种硬性的指标来评判市民参与以及世博会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2)不是单纯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必须与实际投资需求相适应,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3)必须在世博会召开之前,慎重考虑清楚如何使用世博会会场,而后再进行会场布局。(4)必须得到市民的全程协助。以城市建设为着眼点的世博会,如果能够引入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参与机制,那将会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果。正如胡安·朱乐贝市长所说“对我而言心灵是可以看得到的”,以“水与可持续发展”为题的萨拉戈萨世博会,是用肉眼可见的形式来展现的世博会,同布韦塞梅尔先生所说的“看不见的心”相比,是从不同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世博会。

最后要谈一谈上海世博会。上海市为迎接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正在紧张地进行着筹备工作。汉诺威世博会和爱知世博会两者均突出了环境保护这一理念。作为21世纪初的两场世博会,这是理所应当的,然而今后的世博会应该多走几条不一样的道路。萨拉戈萨可能是这样,上海或许也有自己的独特做法。那么,上海究竟会采取何种方式?究竟会向我们展示一个怎样的世博会?以下就上海市副市长周禹鹏在AVE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归纳几点。

2010年将于中国上海举行的世博会究竟和上海的地区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上海世博会会场选在上海市中心的黄浦江畔。黄浦江被称为“上海的母亲河”,她哺育着1600万上海市民,也造就了现代化大都市——上海。黄浦江的历史变迁事实上也就是上海的发展史。黄浦江边的外滩早在1930年就已经成为太平洋西岸的远东著名金融中心,并因其独特的多国风格建筑群而闻名遐迩。黄浦江见证了上海的历史变迁,并将在改革开放取得骄人成果之后,再次见证上海的新一轮发展。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加速黄浦江沿岸的开发,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城市机能,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和谐都市。目前,上海正在为于2020年之前形成一个集经济、金融、贸易、物流中心为一体的国际性大都市而不懈努力。(AVE国际研讨会发言)

周禹鹏副市长将上海世博会的城市规划概括为四点:(1)改造上海旧城区,改善世博会会场原居民的生活条件。(2)调整上海工业布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3)加快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交通状况。(4)重新规划城市,进一步提升上海的综合性服务功能。另外,周副市长也认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将会在世博会后,继续对上海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周副市长还指出,本届世博会希望通过上海来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新一轮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等16个省市组成。该地区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当前经济规模上升至全国的20%。可以说,长三角地区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的迅猛发展,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同时世博会的召开,也会反过来促进该地区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世博会的举办确实与地区建设关系密切。世博会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关系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另一方面,迄今为止的世博会也改变了经济至上的传统观念。

周禹鹏副市长说:“作为初次承办综合类博览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非常重视这个AVE国际研讨会。我们希望从已承办过世博会的城市中学习经验,也希望能和现在正在举办世博会的爱知县进行广泛交流,吸取经验。”这表明了一种从承办过世博会的国家那里吸取经验的虚心学习态度。就AVE及世博会和地域开发的立场来看,上海世博会作为今后世博会主办地的领头羊,已经踏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五、世博会与城市建设的体系——AVE的作用

基于以上论述,很明显,世博会的举办对于该城市及地区有着相当大的重塑作用。之前有塞维利亚和汉诺威的例子,如今的爱知世博会也是一个明证。然而,问题在于,今后的世博会是否仍然可以作为“地区建设”的核心、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以及可持续开发进程的第一步而在多个城市继续举办。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指出:(1)世博会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改造城市;(2)世博会应该使未来的城市生活更加和谐、统一;(3)世博会不是短时性的,其本身应该成为城市硬件设施的一部分,从而推动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世博会的举办,我们必须通向可持续发展的终点。洛塞泰斯秘书长也认为这是世博会的最大目的。因此,“没有可持续发展,就谈不上开发”,“必须为子子孙孙留下可以继承的遗产”。由爱知世博会提出,并最终体现于实际的“自然的睿智”所要表达的意味正在于此。在主办城市乃至于整个地球的发展中是否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已经成为评价爱知世博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根据以上论述,笔者认为AVE国际会议所取得的共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世博会的首要原则为世界文化交流。我们身处于国际化的现实世界之中,因而,对于多样性的认识与尊重尤为重要。

(2)世博会为世界人民提供了公平、对等的交流机会。因此,无论选取何种主题,都应该大力倡导人类的和平、生命的尊严、人与自然的共生以及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3)世博会要在符合上述特点的城市(地区)举行。这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各国聚会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主办地要通过各种活动(包含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产业等等)显示其作为世界重要成员的意义。

(4)世博会的经验将会大大充实主办城市的前景规划。在这种全新的、国际化视野下的开发工程已经为主办地的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将不断发挥其作用。

(5)已经主办过、或者今后有志于申办世博会的各大城市(地区)都必须在世博会精神以及BIE原则的指导之下,不断推进地区间合作。

最后,AVE的参加城市(地区)要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为下一届世博会的成功举行通力合作。同时,也要不断挑战新的课题。我想这就是AVE国际会议的主要成果。

可以说,主办城市根据上述原则,不断提供地区建设、区域合作的成功模式,势必有利于提高该城市的品牌效应。上海世博会作为这样一个例子,已经引起了各方关注。

(韩霞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