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现代企业组织的成因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一直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的。之所以经济活动必然伴随着一定的组织形式,是因为经济活动是社会性的活动,没有一个社会能够让该社会中的成员可以仅凭一己之力就能持久地、随意地从所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获取各种物质资料,因而任何一个社会的生产职能都是以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的方式完成的。同时,人类社会的经验事实表明,只要社会存在,社会的经济活动就存在。承担经济活动的单位称之为经济组织,完成经济活动的方式与途径就是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经济组织与其他组织的重大差异在于组织的特定目标或者使命不同。
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我们观察到,哪怕是从事规模经济活动的组织也不一定就是今天我们意义上的“企业”。有时候一种规模经济活动是由军事组织来承担的,有时候军事组织也从事规模经济活动,例如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戍边部队,同时承担着边疆的经济建设,或开垦荒地自给自足,或经管驿站保障供给。与军事组织有关的规模经济活动曾经是一些大国在幅员广大的版图内得以存在的重要保证。从古埃及奴隶王朝的再分配到封建社会以封建庄园的形式组织的经济活动表明,农业社会并不是不存在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制造活动(例如铸造货币,挖掘煤炭,晒盐炼铁),也并不是不存在组织;另一方面,今天的工业化国家仍然存在着耕作作业和手工作业,例如美国是全世界主要的柑橘供应国,意大利为全世界提供在家庭作坊中用手工制造出来的鞋子。
表面看起来都是为了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经济组织,为什么到了工业社会,把经济活动的单位称为企业了呢?现代企业组织为什么能够存在?现代企业组织为什么逐渐变成了主导性的组织社会生产的方式?
一、现代企业组织形式演变的历史因素
众所周知,在农耕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活动是在由家庭承担的小块土地上进行的农业生产,其中虽不是没有冶炼业、采矿业等工业活动,但它们在农业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是为更新农具服务,希望通过农业生产的发展来刺激工业的专业化水平的可能性并不突出。另一方面,在农耕社会中,社会扩展生产规模所采取的主要方式就是增加家庭人口以及想方设法增加可以耕作的土地。各家庭扩展生产规模所依赖的是本家庭所能提供的资源,其中最主要的资源就是人力,但是,单个家庭本身所能提供的人力资源毕竟有限,在家庭人口的基础上展开生产的专业化就受到严重限制;在历史上较早的时期,人们生活所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还有许多荒地可供开垦,因此,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随着可耕地与人口数量的增加得到逐步提高。恰恰由于农业生产的扩展依赖于家庭人口和可以耕作土地的增加,生产的专业化在其中的作用就显得微不足道,这就使得工业的专业化水平也无法提高。此外,由于农民生产所得的一个基本用途是家庭消费、缴纳国家赋税和土地租金,社会消费需求的扩张严重受限。可以说,工业的专业化水平既没有得到刺激,也无法得到提高,加上社会消费需求的扩张受到限制,这些因素严重削弱了生产的扩展。
人们也许希望,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应该会出现一些大的土地所有者,这些人或许能够采用一种有利于推动专业化的农业经营方式,但这种希望变为现实的机会微不足道:
(1)在这个社会中,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最后实行诸子平析制,即由他的所有儿子共同继承土地的所有权;
(2)由于可开垦荒地面积的总量有限,扩展生产的最根本资源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由于农业生产无法实现可持续的扩张,社会生产在经历一定时期的增长之后,最终不得不限于停滞。
这种停滞是农业社会动荡的开始也是农业社会得以终结的重要原因。因为,尽管增加可耕地面积的前景不容乐观,但是以增加家庭人力资源为基础扩展生产的模式仍然推动各个家庭不断地增加人口,于是人口相对于生产工具在不断地贬值,整个社会对生产工具的需求也随之萎缩,想通过改良工具以促进生产的动机受到严重削弱,工业的发展还是无从获得适当的刺激。另一方面,由于人力成本较低,在生产中增加人力使用的动机反而得到了加强,这一加强直接推动了人口的增加。但在可耕地增加的潜力已经或近乎于穷尽的情况下,人口的增加不但不是可用生产资源的增加,反而是对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保障机制日益增长的威胁,因为农业社会的权力体系本身无法对其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保障机制进行该机制能够容忍的调整,以便使不断新出生的人有机会获得他们赖以为生的土地。最终,不断增长的人口对于土地的紧迫要求只能通过战争或大规模自然灾害来缓解。
因此,正如本章一开始就提及的,农耕社会并不是不存在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工业活动,例如铸造货币,挖掘煤炭,晒盐炼铁,也并不是不存在组织,而是农耕社会组织经济活动的途径与方式与现代工业社会大相径庭。
农业社会限制了工业活动的事实表明,即使在那个时代有规模经济活动,但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模式不可能出现,刻画现代企业组织模式的组织结构也就无从谈起。
但是,人类追求经济增长的动机一刻也不曾消失。比较晚近的时候,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其自身可以持续扩张的社会生产职能,其典型代表就是与工业革命相伴而出现的大机器工业生产,大机器生产就是我们今天意义上“工业”的含义,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就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企业与以往的经济组织的重大差异在于,企业依赖的制度与以往的农业社会中的经济组织依赖的制度截然不同,企业对人、财、物的营运与以往的农耕社会中的军事组织或者封建庄园组织的经济活动的营运也就截然不同。所以,就企业组织而言,企业一词并不特别指制造行业,企业组织既可以指钢铁行业,也可以指旅游行业,“企业组织”一词就是与农业相对应的制造型生产组织类别的总称。
现代企业组织的重要特征是,企业不断扩张活跃成长的基础是不断深化生产分工和不断开发与采用先进技术。因此,不断深化生产与分工的能力和不断开发与采用先进技术的能力就成了企业的本质。当然,有权力通过一个企业组织支配生产要素的权威被称之为企业家,或者管理者。
二、现代企业组织构架不断完善的因素
我们或许会产生这样的疑惑:既然工业生产本身具有扩张性,那么把人合在一块进行大机器生产就是了,为什么一个企业要给员工提供这样或者那样的工作条件?为什么一个企业要给员工提供这样或者那样的福利?为什么一个企业必须强调企业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呢?下面的分析或许能解释其中的缘由。
经济组织的形式发生变化的本质原因是,在普遍短缺又存在竞争的条件下,比较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将由效率高的组织形式取代效率低的组织形式。当市场存在(即竞争存在),在交易成本与国家权利(产权是通过社会强制实现的)的共同作用下,企业组织将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在一定的限度内,若能在企业规模扩大的情形下很好地协调企业组织,组织协调就能取代外部市场的价格协调。
应当看到,尽管大机器工业生产能够实现其可持续扩张,这一扩张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譬如并非出自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得以顺利实现的合约制度,譬如有利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等等;另外,社会的公正程度也决定了合作的深度,譬如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产权保护制度具有某种一贯性就会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
对合作的社会条件的深刻认识,对合作模式的深入挖掘恰恰揭示了形成各种企业组织的内因。
但是,这些条件和模式在大机器工业生产出现的早期并不充分具备。早期的现代工业生产基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推动企业主不断深化生产分工和不断开发与采用先进技术的动机是利润最大化与保持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工人阶级的收入水平不但与企业主相去悬殊,而且在应付最起码的消费之后所余无几。这一事实的一个后果是,工人阶级窘困的生活境遇具有承继效应,也就是说,除去极少数人之外,工人阶级的后代像他们的上一代一样生活在窘困之中。然而,这个后果对于大机器工业生产自身的可持续扩张是极其不利的。
1.大机器工业生产实现的一个条件是存在强劲的有效需求,然而工人阶级的收入状况却使得巨大的潜在需求无法转化为现实。
2.不断深化生产分工和不断开发与采用先进技术要求社会拥有大批掌握高层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才,而产生这类人才的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前提是社会的教育职能具有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工人阶级的收入状况,他们无法为自己或子女支付接受教育的费用,这使得这类人才的来源受到严重限制。
3.任何生产职能的实施都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作为其前提条件,在生产职能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实现的情况下,威胁社会秩序稳定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所有权保障制度使得处于不利境地的社会成员的境遇一点儿也得不到改善,或者改善得极其缓慢,在社会已经积聚大量财富的情况下,这一点对社会秩序稳定所造成的威胁更加严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所有权保障制度本身成为人们,尤其是占社会总人口相当大比例的处于不利境地的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不满的焦点,这种不满就会破坏制度的连续性与一贯性。
4.当一个社会面临其他社会的侵略威胁或经济竞争优势的威胁时,对付这类威胁的最有效手段莫过于建立人才培育的长效机制,如果社会本来可以拥有的人才在总量上大打折扣,就会严重削弱本社会的经济竞争力以及捍卫自身政治独立的实力。
部分地由于受到工人阶级的不断斗争的巨大压力,部分地由于看到工人阶级窘困的生活境遇对于大机器工业生产的可持续扩张的严重不利影响,在大机器工业生产发展史上较为晚近的时期(或可称为后工业化时期),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措施改善工人阶级的生活境遇,这些措施包括,赋予工人以选举权和成立工会的权利,建立国民义务教育体制以及实行福利国家制度,实现社会公正,以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保证大机器工业生产的可持续扩张的观点看,所有这些措施有三大作用:
(1)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的人才来源,使得以技术创新与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为基础的生产的扩张,以及保持国家政治独立和经济竞争力有了人才资源上的保证;
(2)通过建立由国家资助的义务教育体系,以制度化的形式帮助社会地位较低的社会成员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勤奋努力取得较为优越的社会地位;
(3)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帮助那些社会地位较低,又没有机会以刚刚提到的方式取得优越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使他们的生活不致陷于窘境;从而在社会有能力实现普遍富裕的情况下,消除对社会稳定的最大威胁。
这一重大进展除了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形成之外,企业的外部社会合作条件的优化使得企业组织本身的基业常青成为可能,使得企业组织真正计算交易成本有了可能。企业真正开始考虑组织架构因素对企业的基业常青能贡献些什么。表2.1指出了现代企业组织渐渐形成的一些主要特征。
表2.1 现代企业的主要特征
对企业家或者管理者而言,个人的商业运筹能力只有在稳定的、连续的企业营运中才能够换取报酬。因此,构造出使得企业组织基业常青的组织模式与组织结构有了强有力的动机。渐渐地,这些个人的商业素质成了生产发展的一个有力的推动因素,因而变成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
企业成了现代社会中各种关系的连结点。另外,作为资本在全球流动的结果,国际分工与贸易体系已经形成,好的企业组织构架是在这一体系中保持优势地位的必然选择。现代企业组织也就逐渐变成了主导性的组织社会生产的方式。
考虑到上述事实,可以得到的一个结论是:一个企业的内部合作体系及其脉络就是企业组织构架形成的原因,也是企业构架的图谱,合作体系中的生产职能与权益保障职能,是维持该企业各成员的正常生活与生产的根本手段。
三、技术进步促进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
从经济的视角来看,推动现代企业组织形成的关键因素还包括技术进步。现代企业组织的形成既离不开一定的制度环境,也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条件,技术进步最初的激励因素是企业间的竞争。
许多重要技术的开发都有两个显著特征:
(1)需要巨额投入,但回报极不确定,因而风险巨大;
(2)需要聚集来自各种专业的大批人才的合作。
这些特征表明非企业组织无力承担这些技术的开发。事实上,现代企业比过去对资本和劳动力的依赖更加倚重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既促进了现代企业组织的形成,又是促使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变化的重要因素。因为任何组织都有一个反映组织主要目标的技术核心,技术核心还包括代表组织所采用技术的转换过程。在当今变化着的环境中,组织都设法使自己变得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对新技术的采用就影响到了组织结构,例如新近在欧美出现的现代企业的战略联盟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企业组织模式,它具有极大的组织灵活性。这种新型的组织模式一般由一些独立公司包括制造商、供应商,有时甚至是往日的竞争对手临时组成,它们聚散迅速,如果有机会来临,一个公司马上会联合其他公司聚兵会战,一旦各自需求得到了满足,则联合组织立即解除,每个公司马上各奔前程,如果又有别的机会,这家公司又将会同相关公司再次聚兵会战。依赖于利用彼此的技术优势,企业联盟组织可以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迅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