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生态经济学”概念的提出
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不断开发和利用新的自然资源,不断进行技术变革和创新,不断积累资本(自然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等)的经济增长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人口急剧增长,自然资源被大量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被不断改造,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日本爱知米糠油事件和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让人类意识到工业化在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沉重的环境灾难。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引起对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质疑与批判。70年代后期出现的能源危机、资源破坏和环境退化,不仅制约了人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之间对立、不协调的现象,特别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个时候,人们意识到传统的经济学和生态学已经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这就促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生态学家、环境学家等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并试图寻找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出路,生态经济学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由此可见,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实践中生态与经济发生矛盾而推动的结果。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Boulding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正式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概念(Boulding,1966)。从此,关于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并与“可持续发展”一起成为新时代的声音(周立华,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