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国公司促进了集群中生产型知识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一)价值链外包
生产型知识集群主要处于价值链的制造环节,因此吸引跨国公司参与或进入的区位优势在于柔性化生产、要素成本优势以及政府宽松的政策环境。跨国公司的参与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方式是作为集群的重要客户将部分生产性价值链外包,通过外部化方式获得柔性专业化生产效率和灵活性优势。集群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跨国公司作为间接参与方式,没有直接进入当地的生产系统,然而跨国公司对该类集群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跨国公司成为集群的重要客户,集群内的企业为跨国公司贴牌生产,跨国公司提供的市场需求是集群中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其次,跨国公司及时地将外界的市场信息传递给地区的生产系统,将集群区纳入全球的生产网络。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迁通过跨国公司的需求信息反馈到地方的生产网络,保持了集群对外界信息接收的开放性,并促进了集群区内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个案分析:大唐袜业产业集群
大唐袜业产业集群位于绍大线、杭金线和杭金衢高速公路的交汇点,由小企业组成,在整体上形成了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专业化生产系统。在当前消费市场越来越细分的形势下,表现出一种极强的灵活性,因此许多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其优势,将生产价值链外包给当地企业。当地企业由于初始规模小,资源不足,因此也需要利用跨国公司的销售渠道来拓宽产品市场,因此当地企业没有自己的知名名牌,但为许多国外公司做贴牌生产。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以来,大唐袜业集群的产品通过跨国公司的贴牌销售出口到美、日、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以来,已签订的外商投资意向6件,协议利用外资1 500万美元。20多家生产国际知名品牌产品的跨国企业在大唐设立了销售代理机构,包括意大利的罗纳地、胜歌,韩国的富胜、水山,台湾的大康、钛禾兴等等。因此,大唐袜业集群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首先集群的柔性专业化优势吸引了国外跨国公司作为自己的客户,跨国公司将大量的生产订单委托给集群内的企业生产加工。市场容量的扩大反过来促进了集群内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的生产效率。而集群竞争力的提高将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国外委托加工的订单,促进了企业的不断成长。因此现实生活中,集群的低成本、高效率与跨国公司的销售网络和品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二)跨国公司居于集群中核心地位
跨国公司参与该类集群的第二种方式是作为核心企业促进周边的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成产业集群。跨国公司作为核心企业进入某地区之后,会带来了大量的供应商,并集聚在它的周围,跨国公司为中小供应企业提供订单,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并积极促进各供应商之间彼此交流,相互学习,有目的培育当地企业形成生产网络集群,充分利用集群的知识外溢、柔性生产、专业化分工的效率来提高跨国公司自身的技术化优势、成本优势和柔性生产优势。
应该说这类集群并不多见,东京丰田产业集群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认识并分析丰田公司在集群中的突出作用对我国大型跨国公司的发展应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个案分析:丰田汽车集群
1.产生背景
丰田公司自成立到1944年,其汽车总产量不足2 000辆,到1947年被迫停产。二战后,丰田公司面临金融上的问题,公司内部管理人员和银行家们认为,要摆脱困境,需要开辟新的制造模式。尽管当时美国的大规模生产模式相当有效,但因为需要大量库存作为市场需要的缓冲器,而日本受到土地紧张的限制,无法将这种模式照搬过来。于是丰田公司与众多供应商形成了地理上的集聚,通过柔性生产化的方式形成了产业集群。目前在丰田市,丰田汽车公司的250个主要供应商,有50个的总部设在丰田城内,其余的在丰田城都设有车间,协作厂的数量达到1 000家。
2.企业间组织
丰田公司广泛采用外部供货的方式,通过多级分包商和独立供应商组织及时生产。外部供货的优势在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避免大量生产种类更广泛的零部件所必需的成本;二是只承担有限的经营风险;三是利用小企业更低的工资水平。同时在频繁的与供应商交流的过程中,丰田能更好地改进产品质量,开发新型产品。这些供应商的全部或大部分业务都是丰田公司的,因此丰田公司在企业群中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其供应网络如图4-1所示。
图4-1 丰田集群的生产供应链
资料来源:Patchell JR.1992,转引自:朱华晟,2001。
3.丰田公司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丰田公司是集群中唯一一家与其他所有公司直接联系的公司。它是集群中的核心或中心企业。丰田为了发展与供应商的生产型知识集群,面临三个难题,一是激励集群中成员参与并与其他网络成员共享价值知识。二是集体行为与免费乘车的问题,防止集群中企业只从其他成员获取知识,而不提供自身的技术知识。三是如何提高集群内企业间知识转换效率的问题。成员间多边联系对减少搜寻成本和知识转移的速度非常重要。总之成功的生产型知识集群需要激励成员参与并知识共享,防止免费乘车,减少搜寻和获取价值知识的成本。
首先,丰田公司为了鼓励供应商的积极参与和生产型知识的开放性共享,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资源上的支持,在促进集群形成的初期,尽量保证供应商从生产型知识共享的参与中获益。随着时间推进丰田公司不断发展各种技术交流的渠道,促进集群网络的高度同一性。同一性不仅降低了沟通成本,还建立了显性和隐性的协调规则。知识在具有同一性的集体中更容易在个人间产生、组合和转换。同一性通过共同的目的和价值观,个人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行为纲领确认了集群内组织成员的身份。丰田公司从供应商的利益角度出发,通过创造一系列条件帮助供应商形成对集群网络的高度同一性,从而有效促进供应商企业的积极参与。
其次,丰田公司建立了一些规则以保护知识所有权并防止免费乘车。丰田公司在生产网络中通过提供对供应商的免费帮助和创造了知识共享的标准,向供应商开放,同时要求供应商向其他供应商实行技术开放。丰田公司设立进入集群网络的要求是供应商向网络成员也开放。丰田公司通过提供技术支持,使供应商成本降低,但并不马上要求供应价格下降,这鼓励了供应商知识转移的积极性。在短期内,技术共享的收益完全归供应商所有,但一段时期之后,这种收益要与集群内其他成员共享。
最后,丰田公司为了促进集群内企业间技术扩散的速度与效率,从两个方面加强了集群的网络建设,一是使各成员作为一个统一社会团体合作,号召集群内成员“共生,共荣”。二是建立各种不同的渠道促进集群成员间的彼此交流。丰田公司对于集群网络化所采取的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建立供应商协会——创造共享性社会团体的网络论坛。由于供应商地理接近,因此每个星期定期举办一次会议,会议的主题包括成本、质量、安全和一般性其他事务。协会组织包括质量委员会,制度委员会等,组织的活动如课程培训,为复杂的生产型技术知识提供交流平台,此外,还包括组织集群内企业相互的参观与学习等等。
(2)丰田公司组建咨询团队与问题解决团队——集群中知识获取、储藏和扩散的网络单元体。这一团队由高级工程师率领,为供应商提供数天到数月的免费咨询服务,条件是接受服务的集群内企业同样向其他成员实行技术开放。
(3)组织建立自愿方式的小型学习团队,创造小群体供应商之间的强连接和共享性。根据技术水平的复杂程度,各团队之间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组团队的公司技术水平大致相同。这些团队每三年重组,参与者主要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团队内没有直接竞争,但一般都具有和丰田公司合作的经历。
(4)促进公司之间雇员的流动。丰田公司提供雇员到供应商公司服务,而且供应商有权选择所提供的服务人员。服务人员不仅为供应商带来了生产型技术知识,还包括丰田公司其他方面的经验知识。
由此可见,丰田公司通过上述一系列途径,充分利用大企业的资源优势,将供应商网络发展为集群组织,从而获取柔性专业化生产,知识外溢等收益,并转化为自身在全球竞争中所体现出的灵活与成本优势。而且这种优势竞争对手无法模仿,其本身也在不断动态发展。
4.丰田公司在美国复制集群网络组织
丰田公司源于在母国发展供应商集群的成功经验,于1988年登陆美国,建立生产基地之后,也不断努力在美国培育出同样的集群组织。其方法与母国如出一辙。
丰田首先在美国促进与供应商地理上的近邻,发展相互之间的弱联系,建立供应商协会组织。第二阶段是发展供应商与丰田公司的强联系,主要为建立咨询委员会,称之为TSSC,由于美国公司管理风格与丰田公司相异,因此在这一阶段,费时周期比较长。第三阶段是发展供应商之间的强联系,把供应商分为不同层级的学习团队,形成子网络。然而丰田公司在母国集群中促进公司间雇员流动的措施没有在美国实施。
随着时间演化,丰田在美国的集群网络逐渐形成了彼此间大量的冗余连接。丰田公司对集群内生产型技术知识分享过程的控制使之保持了在集群中的领导地位。丰田公司在资金和知识上对集群提供支持。供应商参与的积极性在于获得丰田公司所提供的来自全球的商业机会和订单,而且供应商之间存在的竞争对集群的动态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更值得的重视的,丰田公司将集群组织在美国的复制提供了集群演化的纵向研究资料。
(三)跨国公司卫星平台式参与
跨国公司参与这类集群最大的特点是“外嵌型”,集群地区往往靠近大规模市场,加之地缘优势、低成本优势以及政府所提供的优惠政策吸引了跨国公司在该地区的直接投资,形成外向型的加工生产基地,由于各跨国公司分支机构众多,逐渐形成了集聚的规模,并向产业集群演化。
显然跨国公司在外嵌型集群中成为主要参与者,一方面,跨国公司在进行全球化经营的价值链安排过程中,往往将生产、制造环节设置在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另一方面,国家和区域政府为了增加就业,促进区域发展,争相建立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口加工区,吸引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的进入。跨国公司在这类集群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如图4-2所示。
在集群形成的初始阶段,众多跨国公司的生产型分支机构进入,在地理区域上形成了集聚。与此同时,部分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进入使其区外的供应商也跟随进入集群地区。跨国公司在地区内投资建厂,引入了资金,提供了技术、人才和相关的生产运营管理系统,促进了区域经济体系的启动,集群呈现出萌芽状态。然而必须认识到在集群的初始阶段,跨国公司分支机构以母子公司间内部跨区域交流为主,而集群内的跨国公司各分支结构之间彼此交流并不密切,地方性的生产网络还有待形成。比较理想的发展情况是伴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所提供的市场需求和外界信息促进了当地大量中小企业的孵化,这些小企业为其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随着跨国公司分支机构与当地组织的融合,彼此之间的交流以及与当地企业形成的专业化分工网络使区域的竞争优势从低成本优势逐渐向集群优势转变。在集群发展的成熟阶段,跨国公司内部的培训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并不断流向区内其他企业。小企业不仅和跨国公司交流,同时小企业彼此之间也进一步形成了分工网络。甚至一些小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实力逐渐增强,并向区外进行扩张。因此,集群不仅是高度地方化的生产系统,同时与外界也存在密切的交流。
图4-2 外嵌型生产知识型集群的发展示意图
诚然,上述分析是该类集群比较理想的发展过程,跨国公司的外推力量与区域经济的自发演化过程共同促进了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然而,现实中也可能由于跨国公司并没有真正嵌入或根植于当地,造成集群的发展停留在初始阶段,一旦区位条件发生变化,跨国公司可能迁出,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尤其突出。本章会在第三节着重说明这一问题。
值得肯定的是近二三十年来,快速发展的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我国台湾地区等通过跨国公司集聚性的投资成功地发展了地方性生产型知识集群。而且我国也不乏这样的案例。
个案分析:美国的斯帕坦堡的制造业集群
斯帕坦堡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山区,是美国外商多样化投资人均程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斯帕坦堡把外资视为一股积极的力量,认为外资给当地企业、职工和社区所带来的好处,远远胜过了注入资金和创造就业的一般性措施。国际企业的进入可以创造和传播世界级企业要求的竞争力和外界联系力,发展当地的生产网络集群,并推动当地向外界学习,了解世界标准,使当地企业与国际网络联系起来。斯帕坦堡的南卡州大学校长奥林桑斯伯里说:“如果不是国外跨国公司带来了机器设备,帮助我们重振经济,本地的美国纺织业(集群)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外资潮的涌入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1994年,215家外资企业中,德国企业有65家;英国位于其次,为43家,日本居第三,也有29家,法国虽只有16家,但其中的米其林公司是跨国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例如拥有数百项专利的齐默机器公司(Zimmer Machinary)于1969年前来设厂,生产高精度的快速印刷设备,这是奥地利母公司在境外的唯一分厂。比齐默公司晚10年进驻的萨克森尼亚——法兰克美国公司(Saxonia-Francke of America)是金属压碎机的先驱,现在又进军激光处理技术。SEW-欧洲动力公司是世界最大的齿轮制造厂之一,斯帕坦堡分厂的产品向26个国家出口。Staubli公司一直在斯帕坦堡扩大气压与油压接合器的生产,于1988年收购了西屋公司的机器人业务部,最近又与辛辛那提的Milacron签订了全球合作协议,将为当地创造更多的机会。此外斯帕坦堡还有美国最大的硅片工厂——德国MEMC电子器材公司,世界最先进的网球生产厂——芬兰赫尔辛基AMER集团所属的威尔逊厂等等。而更引人瞩目的是德国宝马汽车公司在斯帕坦堡设立公司有史以来的第一家境外工厂,使得该地区进一步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
斯帕坦堡不仅能够吸引来外资,也能留住外资。外资的进入主要源于靠近市场,地方领袖吸引跨国公司在当地生产,再通过有创意的职业培训制度,发展强大、活跃的商会来促进外资在本地的交流与扎根。如建立的培训制度对新进入的跨国公司提供免费服务。对十分重视技术与质量标准的德、日企业来说,员工德培训措施和上州的技术教育资源,是吸引他们前来的主要原因。各种各样的商会组织通过穿针引线促进了跨国公司在集群组织中的合作与交流。集群的发展使得进入的跨国公司不断带来更多的业务,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多的技术。跨国公司进入的分支机构大量雇佣美国员工,享有的自主权也比较大,并不断发展本地的技术创新。这些都使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了良性循环的自我促进系统。
跨国公司的进入促进了本地企业的孵化与成长,有外来的镜子照出他们过去做法的缺陷,促使他们进行结构性的改革,在世界级跨国企业致力于寻求更新技术与更好的技能的大环境下,当地企业不能再等闲视之,否则无立锥之处。外资的进入同时也为本地企业提供了需求市场,有利于扩大他们的业务。如1961年成立的本土企业——旗星公司(Flagstar),其营业额发展到40亿美元。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也不断开展同行业与跨行业的密切合作,以世界级的质量为要求,改进工作技能,相互提供帮助。
由此可以看出,斯帕坦堡为了发展区域经济,首先是吸引跨国公司的进入,通过业内的供应链建立起自然的联系。再通过建立教育培训、形成开放、好客的多样社区文化,以及组织各类商会使进入的跨国公司扎根于地方网络,乐意在本地长期发展。由于追求世界级的质量,当地不论跨国公司还是本地企业都在生产上不断创新,把技能用于开发新产品与新市场,使集群区域不再单独依靠一种产业,而是向产业多元化的方向迈进。跨国公司的进入给当地带来了新技术、新标准,促进了区域生产型知识集群的演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