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多头与空头的界限

多头与空头的界限

时间:2023-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多头与空头的界限股价的加速与减速可以帮助股民进行买进与卖出的依据,除此之外,判断行情的多空趋势更是股民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何谓行情的多与空,截至目前市场上仍然莫衷一是,无法对其做出较为统一的定调。在人人都可以有一把尺的技术分析领域中,对于多头与空头的认定,争论是一件没有意义而且没有必要的事。“空头”的定义又是什么?

多头与空头的界限

股价的加速与减速可以帮助股民进行买进与卖出的依据,除此之外,判断行情的多空趋势更是股民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何谓行情的多与空,截至目前市场上仍然莫衷一是,无法对其做出较为统一的定调。如果任意抽选出10位股民,并且一一询问他们对于当前市场多空的看法,笔者可以很肯定打包票,听到的答案肯定是南辕北辙,道理很简单,因为不同的股民对于市场多空的认知是不同的。如此一来,股民们便会产生一个很大的疑问,到底哪一种看法是对的?如果某一方的看法才是正确的,那么他又是根据什么样的道理,凭什么说现在的行情处于多头趋势?凭什么说现在的行情处于空头趋势呢?

相信股民们一定都有类似的经验,股票市场里的报章媒体、股评或者机构法人,通常会对当前市场的多空趋势发表评论。然而评论内容多半多空分歧,基本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般股民通常只能雾里看花,到底谁说的才对?到底谁说的才算数?似乎永远不可能会有公断。然而在这种无头公案的背后,股民们是否曾经仔细思考过这一些在舆论发表武断观点者,他们到底根据什么样的原理,为什么可以下这样的判断?况且,又有谁可以告诉大家,他们的判断法则肯定是对的吗?

过去很多市场人士经常主张,行情的多、空趋势是一个永远也理不清的大难题。例如,有些媒体或者股评,习惯以股价的平均线作为判断行情多空的依据,当股价站上10日移动平均线之上时,他们会说短期趋势已经由空翻多了;当股价站上10日移动平均线之上时,他们会说中期趋势已经由空翻多了。国内股市生态在过去十余年期间,一方面媒体舆论经常如此扮演裁判的角色,一方面股民们似乎也并未真正用心分辨媒体舆论的真伪,久而久之市场几乎普遍接受了这样的论点。然而,如果股民们在不求甚解的情况下便盲目遵循这样的规则,并且因而把自己的辛苦钱投入市场之中,在可预见的未来,股民们很可能已经种下了第一个导致自己亏损的祸因了。

事实上,股民们如果没有从最根本的原理起点,建立一个自己能够认同的逻辑基础,那么,股民们便有如浮萍一般,只能跟着媒体舆论的观点随波逐流。例如,假设某一只股票在经历连续上涨12天的强势之后,最近3天以来开始呈现下跌状态,面对这类型的行情,张三可能会发表评论说:“这3天的下跌属于多头趋势上升过程中的短暂回调。”然而李四则可能会发表评论说:“前面12天的上涨其实只是中期空头趋势下跌过程中的短暂反弹,一旦反弹结束了之后,股价便将重新回到空头趋势的轨道中。”

除了上述的舆论评论方式之外,股民们对于下述的评论说辞应该也不会陌生。王五与魏六对于行情的多空趋势另有一套说法,由于当前行情的短期移动平均线虽然处于下跌状态,但是长期移动平均线却仍然呈现持续上升的状态,因此,王五发表评论:“短期平均线呈下跌状态,短线行情已趋于空头,股民宜减仓观望”。魏六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于是发表评论说:“由于长期平均线持续呈现上升状态,显示行情多头格局不变,股民们宜持股续抱”。试问!有如上述评论的分析报告,除了只会把股民搅得更晕头转向之外,这样的评论文章到底对股民有多少实质的意义呢?

不论媒体舆论的评论如何振振有词,勉强也只能将其视为一种说法而已,这样的说法是否对与错?恐怕相当值得商榷。以图1-3及图1-4为例,面对如此短暂上下来回波动的行情,光听从媒体舆论的评论,一般股民怎么分得清楚股价到底会涨还是会跌啊!笔者可以明确提醒大家,股民们自己如果没有拥有判定行情多空的能力,就会像市场中的一根墙头草,市场的风声往哪里来,自己便往那一个方向摆动,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成为任人摆布的一个可怜小散户而已。

img4

图1-3 在A区域中,股价上上下下来回穿梭于平均线之间,趋势忽多忽空,媒体舆论对于趋势的分析观点,显然相当不切实际

行情的多与空如何分辨?市场上有哪个人才能真正扮演真理与教主的角色?如果读者们认同“境由心转”这句话,事实上每一位股民认定股价趋势多与空的标准都不相同,正因为如此,市场上才会出现有些人想买股票,而有些人却想卖股票的相异,显然对于多与空的认定标准,每一位股民心中自有一把尺。类似某甲看多而某乙看空的情形,在技术分析的领域中原本就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同样一幅股价K线走势图,不同的人却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笔者过去经常形容技术分析其实是一门艺术,股价走势图就像是一幅画,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它,在这样的基调上,多空观点的认定原本就不是一件对与错的问题。

图1-4 股民们本身如果没有个人判定行情多空的标准,面对忽多忽空的行情波动,不仅将无所适从,进行实际下单操作时更容易遭遇两面挨耳光的窘境

艺术的欣赏随着不同人心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技术分析多、空标准的判定,人人心中都应该自有一把尺。笔者一向支持每一位股民心中都要有属于自己的一把尺,“尺度”的概念在技术分析领域占有相当重要不可或缺的地位。如果你不想任由市场风声摆弄你的意志,如果你梦想靠自己的能力在股市中赚钱,那么,在所有股、期、汇市的实战交易中,对于买进切入点或者停损点价位的认定,你必须自己拥有一把判定标准的尺。然而读者要特别注意,自己心中的这把尺不一定必须和别人一样,其他人心中会有其他的标准,自己心中的这一把尺才是属于自己的。

在人人都可以有一把尺的技术分析领域中,对于多头与空头的认定,争论是一件没有意义而且没有必要的事。但是,为了让初涉者能够预先架构一个基础概念,笔者尝试从较超然的立场,针对多、空界限的概念划分出一道深刻的区分,或许这将有助于股民们厘清多空之间糢糊的界限,让脑海中浮现更清晰的多、空轮廓。基于如此,笔者首先抛出一个题目,请问股票市场行情趋势中的“多头”定义是什么?“空头”的定义又是什么?请读者们也尝试思考几秒钟,看看自己是否能够回答出这个问题。

不需要谈论高深的理论,如果单纯以简易的比较法描述时,试问,多头之所以被称呼为多头,那么股价应该正呈现上升的态势,因此,当前的股价是不是应该比过去的股价还要高才对呢?反过来说,空头之所以被称呼为空头,那么股价应该正呈现下降的态势,是否也意味着当前的股价应该比过去的股价还要低才算数呢?虽然外界对于多空趋势的定义众说纷纭,然而笔者并未套用艰涩难懂的公式,相信上述这一段对于多空界限的定义,应该是最没有争议而且能够受到读者认同的。

现在,让我们将当前的股价和过去的历史股价做一些测试比较,读者们便能够更加清楚明了其间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找出价格比较的基准点,由于股价过去的历史溯及相当长远的时间,到底哪一天才适合作为比较的基准点呢?读者们请回忆上一节内容中,笔者曾经特别强调12天与25天的周期参数相当具有实战交易的参考性,它们是经过反复运算及实战交易验证后所萃选出的两个参数,笔者也强烈建议读者们以这两个周期参数,作为观测股价速度的主要时间依据。因此,接下来我们将以这两个周期参数作为价格比较的基准点,然后事情原本就是这么简单,对于长久以来多空争论不休的历史悬案,读者们将会恍然大悟拍案叫绝。

假设12天的时间参数属于短线周期的范围,25天的时间参数属于中线周期的范围,那么,从图1-5中可以看到A点代表当天的股价,B点代表12天前的股价,当天A点的股价明显高于12天前B点的股价,因此,针对A点股价当天的立场而言,读者们是不是可以理直气壮的认定A点股价当天处于多头状态呢?

img6

图1-5 站在A点当天的立场,以12天前的B点为比较的基准点,由于A点明显高于B点,毫无疑问A点当天处于多头状态

再以25天时间中线周期的时间参数为例子,从图1-6可以看到C点代表当天的股价,D点代表25天前的股价,当天C点的股价明显高于25天前D点的股价,因此,针对C点股价当天的立场而言,毫无疑问地股价已经突破了短线的桎梏,行情已经进阶至中线周期的多头状态了。

除了用肉眼分辨两点间价格的高低之外,读者们也可以自行将图表上的两个价格点画出一条连接线,画法非常简单,只要在当天收盘价与12天前的收盘价之间连接出一条直线,由于股价K线走势图乃是由左方朝右方移动的,因此这条直线必须由左向右看。此时,如果直线乃呈由左向右上方倾斜状态的话,代表股价是由左下方向右上方移动的,如此一来不言而喻,股民们很直观便能判定该个股正处于短线多头状态;换句话说,如果直线乃呈由右向左下方倾斜状态的话,代表股价是由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动的,股民们是不是也可以轻易便判定该只个股正处于短线空头状态呢?

图1-6 站在C点当天的立场,以25天前的D点为比较的基准点,由于C点明显高于D点,毫无疑问C点当天的中线格局处于多头状态

读者们仔细想一想,我们根据这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仅凭两点间所画出的一条直线,马上破解了多少年来各派别对于多空定位争论不休的无头公案。也许读者们会质疑:“事情真的是如此吗”?没错!笔者可以很诚恳告诉大家,阅读至此,你可能只花了半个小时不到的时间,但是,你必须为你自己感到庆幸,因为你所接触的正是技术分析最根本的本质。表面上看起来复杂难题的背后其实隐含着简单的道理,然而看似简单的道理,却可以让股民回归到纯真的最初。如果读者们真正领悟了这层道理之后,笔者可以很肯定地告诉大家,你的技术分析功底已经大步向上晋升了一个台阶。事实上,很多自许为技术分析老手的股民,直到现在都还想不透,原来道理是这么简单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