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极限宽与压缩

极限宽与压缩

时间:2023-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极限宽与压缩从第一章到第四章内容,我们已经一路从“距离概念”,走进了变动式的技术分析领域,然而在这一段过程当中,读者们是不是已经发现到,为什么“距离概念”只强调“最大极限距离”,而忽略“最小极限距离”呢?然而,事实上当“极限宽”指标抵达“最大宽度线”时,它与“中期方向线”的“压缩”原理一样,都是暗示股价将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反转。

极限宽与压缩

从第一章到第四章内容,我们已经一路从“距离概念”,走进了变动式的技术分析领域,然而在这一段过程当中,读者们是不是已经发现到,为什么“距离概念”只强调“最大极限距离”,而忽略“最小极限距离”呢?这个问题确实相当有意思,因为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应该都是相对的,既然允许最大的距离,当然也应该存在着最小的距离。

读者们应该记忆犹新,在第三章“平均线与平均线的距离”单元,笔者曾经卖关子预告两条平均线之间,除了可以观察它们的距离扩大现象之外,最重要是观察平均线的“压缩”现象。现在,通过上一章“变动式超买超卖线”的洗礼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展开探索“压缩”现象的奇妙航程了。

在“平均线与平均线的距离”单元中曾经介绍,读者们可以把平均线与平均线之间的距离,以短周期平均线数值减去长周期平均线数值,然后,把每天相减后的数值联结起来。当短周期的平均线低于长周期的平均线导致数值变成负值时,指标涂以绿色标记;当短周期的平均线高于长周期的平均线导致数值变成正值时,指标涂以红色标记,此即为笔者所独创的“中期方向线”指标。

“中期方向线”确实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指标,当读者们把“最大极限距离”的概念,套用在MOM、DPO、价差引力时,它们大都只适用于捕捉短周期波动的高低点而已。但是,“中期方向线”除了可以捕捉波动幅度稍大的高低点之外,更擅长于捕捉末升段大行情的峰顶,或者末跌段大跌之后的谷底。在空头市场中,当平均线与平均线之间达到“最大极限距离”时,通常是股价反弹或者反转的时机;相反地,在多头市场中,当平均线与平均线之间达到“最大极限距离”时,通常是股价回调或者反转的时机。然而笔者想再次强调,“中期方向线”指标除了具备上述的功能之外,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拥有匠心独具、专门为捕捉大行情而设计的最小距离“压缩”秘诀。

还记得吗,在第三章“极限宽的距离”单元中,笔者曾经说过“极限宽的距离”是打开本书另一座宝库的钥匙,也是技术分析另外一个时空的新起点,因为它的存在,笔者才有机会进一步带领大家,进入一个与众不同的技术分析新世界。因此,现在我们要把“中期方向线”指标与“极限宽”的概念结合起来,把这一把钥匙插进“压缩”秘诀的锁孔里,慢慢为读者揭开“压缩”秘诀的庐山真面目。

笔者曾经说过,我们可以测量“布林上限”和“布林下限”之间的宽度,再把所测得的宽度数据制作成指标,这个指标就称之为“极限宽”指标。然后,读者们必须依据个股不同的股性,观察“极限宽”指标历史以来波动的波峰位置,当“布林上限”和“布林下限”之间的宽度,达到了“最大极限距离”时,我们就可以在那个位置自订一条“最大宽度线”。

读者们是不是已经发现,“中期方向线”似乎和“极限宽”指标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在笔者先前所介绍的内容当中,主要都聚焦在于“最大极限距离”、“最大宽度线”的说明,至于相对应的“最小极限距离”、“最小宽度线”则是只字未提。然而,事实上当“极限宽”指标抵达“最大宽度线”时,它与“中期方向线”的“压缩”原理一样,都是暗示股价将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反转。

既然“极限宽”指标和“中期方向线”存在着这么多的相似,或许两者之间在“压缩”方面的作用应该也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先在“极限宽”指标的曲线上画出一条“最小宽度线”,然后观察这一条“最小宽度线”相对于股价,到底可以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在图5-1中,笔者首先在“极限宽”指标的下方画出一条“最小宽度线”,在图表中A、B、C三个区域可以很清楚看到,当“极限宽”指标碰触到“最小宽度线”时,几乎每一次都爆发了一波大行情。虽然直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无法事先知道行情将往哪一个方向发展?但是,对于它能够提前一步对行情发出“预报”的神奇作用,仿佛事前能够发出地震警报一般,确实让我们感到莫名的惊讶!

图5-1 当“极限宽”碰触到“最小宽度线”时,股价通常容易向上或者向下爆发一波大行情

“最小宽度线”的作用虽然非常神奇,但是,它与“最大宽度线”的作用还是有区别的。当股价在上升趋势中,引发“极限宽”指标碰触“最大宽度线”时,代表股价即将反转下跌;当股价在下跌趋势中,引发“极限宽”碰触“最大宽度线”时,代表股价即将反转上涨。然而,“最小宽度线”最大的贡献是在于“预报”的作用,如同气象局对于台风的预报一样,在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前一刻,早一步提醒股民市场即将爆发大行情。可是,它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无法告诉我们,行情到底是将往上爆发或是往下爆发?

“极限宽”指标既然具有这么神奇的力量,那么,同属于双胞胎的“中期方向线”理论上也应该身怀着这样的特异功能,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把它的潜能开发出来。因此,基于“最小宽度”的原理,笔者结合第四章“撞击交易法”的概念,同样在“中期方向线”的上下方套用一组“变动式超买超卖线”,然后,我们可以一起来观察这种双重设计的方式,将会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奇呢?

在图5-2中,当“中期方向线”套用上“变动式超买超卖线”之后,像极了从空中俯瞰的河流弯道,有些地方的河床相当宽敞,有些地方的河道则较为狭窄,就好像是河道上的“隘口”一模一样。在图表上标示A和B的标记处,分别代表着河道的“隘口”位置,然而,每当河道流动至“隘口”附近时,股价随后便会爆发一波大行情。真是太令人惊讶了!这是笔者在研究趋势轨迹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发现,它在事先预报行情的作用上,确实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虽然读者们已经知道“中期方向线”,原来隐藏着如此珍贵的“隘口”宝藏,但是,请大家特别注意!“中期方向线”形成“隘口”时是必须符合一定条件的。水晶、玻璃、钻石看起来似乎非常类似,然而,辨识“中期方向线”的“隘口”形态就好像鉴定宝石一样,如果读者们没有具备一定的鉴定宝石能力,那么,通常你找到的可能只是一颗“隘口”水晶而已,并不是一颗钻石,两者之间所可能引发的行情是天差地别的。

img100

图5-2 当中期方向线的变动式超买超卖线,在A和B两个区域出现“隘口”后,随即都引爆了一波大行情

在辨识“中期方向线”的“隘口”形态时,必须明显看到两条超买超卖线出现“压缩”的现象,但是,最难的地方在于“压缩”形态却不一定是“隘口”形态,两者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一般人对于物体“压缩”的看法,大都会认为凡是物体由宽变窄,应该就是所谓的“压缩”了。但是,“隘口”形态最特别的地方,在于两条超买超卖线并不是慢慢由宽变窄,而是瞬间很突兀的出现由宽变窄的形态,就好像人被一双手掐住脖子一模一样,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辨识原则。

到这个阶段为止,读者们应该已经很清楚如何区分“中期方向线”的“压缩”与“隘口”形态了(见图5-3)。了解这两种形态的差别可以保证读者们在挖宝的过程中,不会错把冯京当马凉。另外,我们虽然很清楚知道“中期方向线”的“隘口”形态,原来是一种暴风雨前的宁静状态,它可以早先一步提醒股民,关注股价可能即将发生一场大变动。因此,它在预报大行情方面的特殊作用,几乎与“极限宽”指标的功能是一样的。然而,既然两种形态同样直指一件事情,笔者为什么还要画蛇添足,另外又创造出一个具有同样效果的指标,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图5-3 A图代表“压缩”的形态,B代表“隘口”的形态

事实上,在正常人的世界里,读者们应该也能认同,人世间本来就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既然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那么,当然也没有任何一种技术分析是完美的。笔者近二十年来研究技术分析的过程中,从来也不敢奢求完美,因为那绝对是庸人自扰的。笔者只是尽其可能思考如何运用自然界的原理,让各种技术指标相互之间能够截长补短,让它更接近完美的效果而已。

就是因为“截长补短”和“让它更接近完美”这两股原动力,笔者才会投注这么多年的心力,不断推陈出新“让它更接近完美”的技术分析理论。“中期方向线”的“压缩”现象,可以说就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之下被创造出来的,它可以与John Bollinger的“极限宽”(注:“钱龙”与“麟龙”两款股票分析软件皆有此指标的功能)相互之间截长补短,甚至于在实战的效果方面,它已经远远胜过了John Bollinger的“极限宽”了。

“截长补短”的观念相当的重要,它正是本书“撞击交易法”的精髓所在。笔者在第三章“极限宽的距离”中已经提到过,希望大家不妨以最轻松的心情阅读本书,把在每一章节所学到的交易秘诀,分别想象成是降龙十八掌中的其中一掌,最后,如果我们把十八掌合为一掌时,就是万佛朝宗的境界了。前几章内容中的各项独门交易技巧,其实跟小说中的降龙十八掌是同样的意思,笔者将会在本书最后一章引据“截长补短”的概念,让读者们把前面所学的全部秘诀,归纳整合成一个超强的、实战的、经得起考验的最佳“战斗组合”。现在,让我们把“极限宽”指标和“中期方向线”的“隘口”现象做一个比较,读者们就能够更了解技术指标相互“截长补短”的重要性,三个臭皮匠真的能够胜过一个诸葛亮。

在图5-4中,笔者在K线图的下方,将“极限宽”与“中期方向线”并排在一起比较。在这整段大多头期间,“极限宽”总共碰触“最小宽度线”3次,而“中期方向线”则是出现了5次“隘口”形态。此时,我们可以依据“截长补短”的原理,把两种形态的信号做一个交集比对,在图中总计出现了6次形态。如果我们再把两者的形态一个一个进行交叉比对,读者们将会发现在6次的交集形态当中,“极限宽”指标和“隘口”形态之间互有遗漏和交集的地方。

(1)“中期方向线”在A点位置,完美的捕捉到这一次低点,然而读者们同时也看到,这一次千载难逢的谷底买进信号,“极限宽”指标却是漏接的。

(2)股价完成第一浪初升段后,开始进行第一次的回调整理,“中期方向线”在B点位置顺利捕捉到这一次回调的低点,但是,这一次回调的低点,“极限宽”指标又漏接了。

图5-4 “最小宽度线”与“隘口”形态,相互间可以达到截长补短的效果,渐少漏接信号的几率

(3)股价开始进行第二次的回调整理,“中期方向线”和“极限宽”指标同时在C点位置,捕捉到第二次回调的低点。

(4)股价在完成第四浪横向整理之后,开始进行末升段的冲刺,“中期方向线”和“极限宽”指标同时在D点位置,捕捉到这一次末升段的起涨点。

(5)股价在走完了第一次完整的五浪行情之后,在高档震荡形成一个头部,随后开始进行中级幅度的回调整理,“极限宽”指标顺利的在E点位置,捕捉到这一次回调的起跌点,但是,“中期方向线”在这一次却是漏接的。

(6)股价在经过中级幅度的回调之后,重新展开另一个波段的上升,然而,在行情即将要进行第二轮上攻之前,“中期方向线”顺利的在F点位置,捕捉到这一次回调的起跌点,但是,这一次“极限宽”指标又再一次漏接了。

过去,很多股民对于技术分析的情愫,就像爱做梦的年轻人一样,太完美主义了。很多股民对于技术指标的失误与漏接,通常都会归咎于指标参数的不完美,因此,不断修改参数的习惯似乎变成了家常便饭。最终的结果呢,修改指标参数或许可以美化一段时期的买卖信号,但是,它没办法根本完美,因为,这经常只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效果而已。

不完美的技术指标已经困扰股民很多年了,但是,通过不停修改技术指标参数,却也总是挖东墙补西墙而已,并非合理的解决方案。然而,读者们从图5-4所看到的实例中,应该会产生一定的认同感,因为在绝对的完美尚未诞生之前,“截长补短”的原理已经足以让我们距离完美越来越近了。

接下来,请再看看图5-5的例子,股价在即将暴跌之前,“中期方向线”已经提早一步在A点位置捕捉到“隘口”形态的信号,然而,“极限宽”指标则是在随后才碰触到“最小宽度线”,时机上似乎稍微晚了一步。另外,“中期方向线”在B点的位置,股价整理完毕即将上涨之前,提早一步在B点位置捕捉到“隘口”形态的信号,而这一次“极限宽”指标的信号还是晚了一步。不过,虽然在这个实例中,“极限宽”指标信号出现的时机似乎稍嫌落后一些,可是,“极限宽”指标对于“中期方向线”的“隘口”形态,却可以起到再确认的作用。因此,它们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一种“截长补短”的互补关系。

慢慢地,读者们将会越来越认同技术分析“截长补短”的概念。过去,或许有许多股民早已经察觉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只不过笔者个人在金融交易市场上,尚未见过有任何作者发表过相关的解决方案。在这一本《撞击交易法》中,笔者并不只是抛出一个假设性的问题而已,而是首度公开自己研究成果,第一个发表解决方案的人。因此,在本书最后一章重头戏中,笔者将建筑在前几章的基础上继续往下延伸,根据一层一层过滤的原理,缩小技术指标漏接信号的几率。届时读者们将可以一睹这项经由笔者多年潜心研究,专门为了狙击股价高低点而设计的“撞击交易法”完整版。

图5-5 “中期方向线”的“隘口”形态发生的时机,比“极限宽”指标碰触“最小宽度线”的时机提早了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