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收益分配理论
从经济学诞生时起,有关资本收益的分配问题就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立了不同的分配理论。
1.杜尔阁的收益分配思想
在资本的收益分配问题上,杜尔阁把资本的基本收入划分为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他认为债权人取得利息,那么工商业资本家和农业资本家也应该同样获得利润。工商业资本家“运用资本的方法,除了垫支资本以外,还需要大量的照料和劳动”[25]。因此,他们除获得资本的利息外,还应得到利润,作为照料企业的经营管理劳动的报酬和他们所承担的风险报酬。
2.亚当·斯密的分配理论
亚当·斯密继承了英国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分工提高生产率的观点,并把它们作为自己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在斯密看来,商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即劳动工资、土地地租和资本利润。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的三个根本源泉,一切赋税和以赋税为收入来源的收入,归根到底都是来自这三种收入源泉:劳动不仅衡量商品价格中分解劳动的那一部分价值(即工资),而且衡量价格中分解成地租和利润部分的价值。按照这种观点,斯密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地租和利润就是劳动创造的交换价值中扣除劳动自身价值(工资)后的剩余部分,即剩余价值。
3.萨伊的分配理论
萨伊的分配理论是在斯密分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萨伊认为,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即劳动、资本和土地,它们的所有者由于它们的服务取得相应的报酬:工人的劳动取得工资、资本的所有者得到利息、土地的所有者得到地租。该学说被马克思称为“三位一体”的公式。
关于资本的收益[26],萨伊把它区分为利息和企业家收入,认为利息是“对于资本的效用或使用所付的租金”,是资本服务的报酬,是“对借用资本多付的代价”。他把企业家收入看成是高级经营劳动的报酬,是企业家本人的工资。关于地租,萨伊认为它是对土地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是“对借用土地所付的代价”,同时,他又把地租归结为地主“实行节约和发挥智慧”的工资,从而把土地所有者和土地经营者放在一起。
4.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克拉克是以一般经济规律来说明静态条件下团体和个人的收益分配的。他认为,在充分自由竞争的静态经济条件下,存在着按劳动和资本各自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其收入的“分配的自然规律”[27]。克拉克在其著作《财富的分配》中指出:“每个生产要素在参加生产的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贡献,也都有相应的报酬——这就是分配的自然规律。”克拉克认为,在自由竞争的静态条件下,劳动和资本各自追求自己报酬的努力,必然使它们停留在最后的边际生产力水平上,而工资决定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利息决定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
5.萨缪尔森的分配理论
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综合学派分配理论的代表人物,继承了新古典学派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张,并将这三种观点综合起来,反映在他的《经济学》一书中。例如,萨缪尔森采用边际生产力理论来解释功能性收入分配,认为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地租等于土地的边际产品,利息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品,“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不多不少正好分配了100%的产出”。同时,他也认为,“通过将相互依存的各要素的供给和需求结合在一起,市场就形成了土地所有者、劳动者和资本的各种收益。”这是一般均衡理论的观点。萨缪尔森认为,利润=总收入-总成本,公司利润来源于三个方面:(1)隐含收入。大部分企业公布的利润,只是企业所有者自己劳动和投资的收入,即隐含的资本利息、自然资源的租金和企业主的工资。(2)承担风险和创新的回报。抵消不可保险的风险收入,成功的创新者可以获得暂时的垄断利润——创新的利润。(3)垄断收入,基于专利、特许权、有关垄断权利的收入。
6.马克思的收益分配理论
1867年,在马克思发表《资本论》第一卷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不同分配原则。其中,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是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
马克思首先从资本主义最具代表性的细胞——商品出发,科学分析了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价值的形成分为旧价值的转移与新价值的创造两方面,具体劳动转移旧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从而在价值形成中将不同要素的共同作用成功地归结为劳动的两个方面,进而将商品价值的源泉归结于劳动,并用劳动时间间接地测量劳动量的多少,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由此科学分析了个体价值、社会价值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建立了与之相应的货币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
另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设想了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来解释他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按劳分配理论[28]。“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做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产品;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式随着社会生产机体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时间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这就是设想的公有制社会分配——按劳分配。
综上所述,我们讨论了西方的一些主要分配理论,从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分配理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边际生产力论、一般均衡理论和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分配理论三大板块。当今资本主义的分配理论就是在这三种分配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理论遵循的是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就是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和西方收益分配理论结合起来,在公有制形式下,科学地吸收西方分配理论的合理成分,形成对按劳分配理论有益的补充。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就是按投入的劳动与投入的资本、技术、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进行分配。我们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是因为我们依然认为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也体现了我国公有制的社会性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