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企业的“中国+”战略与崛起的广西北部湾

日本企业的“中国+”战略与崛起的广西北部湾

时间:2023-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企业的“中国+1”战略与崛起的广西北部湾罗 敏引  子2007年7月中国商务部公布,2007年1—6月日本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比上一年同期减少了19.45%。日本的“中国+1”战略的下一步将是什么?这一连串的事情,使“中国+1”战略在日本更有市场,书刊、电视上更是议论纷纷。“中国+1”战略的“1”还很难加到俄罗斯[3]。

日本企业的“中国+1”战略与崛起的广西北部湾

罗 敏

引  子

2007年7月中国商务部公布,2007年1—6月日本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FDI)(金融投资额不算在内)比上一年同期减少了19.45%。实际上,2006年度日本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就比2005年度减少了29.45%。这是2002年中国加入WTO以后,日本企业对中国投资额的首次比上一年度减少的现象。与此相反,日本企业对越南等国的直接投资额却有不同幅度的增加(图21-1)。

图21-1 近年日本企业分别对中、对越直接投资额

注:中国的数据来自中国商务部的统计,越南的数据来自越南计划投资部的统计,两国投资额都是实际投资额。

虽然从投资项目数和投资金额来看,日本企业对越南的直接投资还远远比不上对中国的投资,但是可以看出日本企业对中国投资的减少、对越南投资的增加这一趋势。当然,日本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减少有各种原因,本文认为日本的“中国+1”战略是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那么,日本的“中国+1”战略是什么?日本的“中国+1”战略的下一步将是什么?本文旨在对其探讨,并分析其走向。

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1”战略

长期以来,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动因是成本和市场[1]。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日本利用东南亚国家的低劳动力成本,在东南亚投资,生产出来的成品返销日本或出口到欧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减少贸易摩擦、扩大欧美的市场份额,日本企业对欧美直接投资。但是,2000年以来,低成本的“世界工厂”和巨大市场同时拥有的中国出现在日本企业面前。也就是说,东南亚可以生产低成本的产品,但没有足够大的市场;欧美有巨大的市场,但劳动力昂贵,只有中国可以两全其美。

中日两国是亚洲大国,又是“一衣带水”的邻国。近几年,日本既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得到恢复,同时又对中国抱有不少的戒心和担心。2001年底,以中国加入WTO为契机,日本企业大举投资中国。当时日本国内不少人认为,日本的产业大规模转移到中国,日本国内将出现严重的产业空洞化,日本的就业人员不仅担心自己的饭碗将会被中国人夺取,而且更担心中国得到日本的技术后,开发新产品,抢占日本在世界各地的市场。同时还担心中国崛起后,会对日本产生军事威胁。那时,日本到处弥漫着“中国威胁论”。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特需”[2]给日本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也使得日本不但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产业空洞化,而且失业人口得到减少,摆脱了十几年来的经济不景气,步入了经济成长期。2003年、2004年在中国的日资企业80%以上都得到盈利,比在美国的日资企业取得更高的盈利率。连当时在任的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都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崛起是机会而不是威胁。

2003年中国发生了罕见的“非典”病情,包括日资企业在内的不少企业都受到损失。曾有一日本企业分别在中国和东南亚设厂,而在东南亚的工厂没有因为“非典”而损失。这一例子,被一日本学者引用,强调“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分散投资,不要把全部的投资放在中国。该学者提出“中国+1”战略,也就是说,日本企业要在中国投资的同时也应该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如越南、泰国等建立一个同样的工厂。这样一旦中国发生风险,可以用另外一家工厂替代。此种建议曾被称为一种新的企业国际化的经营模式。

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电力供应趋于紧张、劳动力价格上升、人民币汇率慢慢上升等原因,加上2005年因日本当时的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而导致上海、北京等地的民众举行反日游行,形成了中日之间的“政冷经热”。这一连串的事情,使“中国+1”战略在日本更有市场,书刊、电视上更是议论纷纷。2005年出版的政府刊物《制造业白皮书》和《贸易白皮书》都提到中国风险,推崇“中国+1”战略,指导日本企业转向越南、印度、俄罗斯投资。

“中国+1”或者“+n”的具体的国名开始时是不确定的,可以是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印度、俄罗斯、泰国等国。但是,这些国家的投资环境并不理想。在菲律宾的日本商工会认为,菲律宾对外资优惠政策比较少,对外资的限制政策比较多(例如禁止土地外资所有等),配套产业尚不发达等原因,影响外资的进入;印度尼西亚的政局不稳定,投资环境并没有很好改善,港口和道路也没有建设好,物流比较差,把货物运到不到10公里外的别的工业区要1—2个小时,企业解雇员工也很难,虽然日本政府希望印度尼西亚成为“中国+1”中的“1”,但日本企业并没有响应;印度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国民生活水平都还跟不上,日本贸易振兴会(JETRO)2006年初的调查显示,基础设施不完备(被调查的72.1%日资企业认为)、办理税务手续繁杂、行政手续繁杂等;泰国的投资环境比较好,但是泰国的经济规模不是很大,日本对其的投资已经过于集中,且泰国的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在泰国的日资企业已经在实施“泰国+1”的方案,不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在老挝、柬埔寨设厂;马来西亚的投资环境是不错的,其政局安定性、基础设施建设、通关手续等都在中国之上,但是物流费用、劳动力价格都在不停地上升,也就是制造业的成本在上升,失去不少竞争力;日本对俄罗斯的投资多是冲着俄罗斯的天然资源,俄罗斯的产业配套、法律配套等均比中国落后许多,除汽车行业外,日本的大批制造业企业还没计划去投资,还在等待观望。“中国+1”战略的“1”还很难加到俄罗斯[3]

崛起的越南和未发达的越南

美国高盛集团在2002年时曾提出调查报告,认为“金砖四国”(BRICs: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有发展潜力,将受到投资者的青睐。继“金砖四国”之后,2005年12月高盛再度推出第134号报告。除了“金砖四国”外,“还有更多的金砖国家吗?”(Are there more BRICs out there?)是这份报告的主要点。报告中,高盛列出了新金砖11国(“Next Eleven”)分别是亚洲的韩国、印尼、越南、菲律宾、巴基斯坦、孟加拉,伊朗,非洲的奈及利亚、埃及,拉丁美洲的墨西哥,欧洲的土耳其。这些国家群体,也就是下一批具备相当发展潜力的新兴国家。其中,该报告特别点出越南,并断言,越南将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在十年之内赶超印尼和菲律宾,成为东盟十国中经济实力最强劲的经济体。

日本也比较看好的是越南。理由是:

(1)劳动力成本比中国低,并且越南的劳动力素质高。越南8 400万人口中,识字率达到了95%,拥有尊重知识的文化传统。一个越南高中毕业生,都能进行较为流利的英文交流。越南国民做事认真、向上心强、学习热心,通常能不择不扣地按照老板下达的指示去做,而且跳槽率低,这些都是制造业最需要的基本条件。日本企业曾比较过,在装配集成电路板时,越南员工比中国员工的效率更高。

(2)劳资纠纷比较少。例如2004年胡志明市共发生了33起罢工事件,罢工的理由是“外资方没有遵守最低工资法”、“不给加班费”、“公司饭堂的饭菜质量差”等,在这33起罢工事件中,韩国企业17起、台湾地区企业13起,日本企业没有发生一起。

(3)越南与日本没有很大的民族隔阂,而且能支持日本加入联合国。

(4)政局安定、社会安稳。越南犯罪率比较低,晚上一人行走也很安全。虽然贫富差距很大,但既没有像菲律宾那样出现游击队,贫富争斗,也没有印度尼西亚那样出现民族问题,几乎没有民族纠纷和宗教对立。

(5)比较重要一点是越南距离中国最近。越南处于中国与东盟陆路大通道中间,东北连接发达的华南和中国沿海地区,西南直通新马泰。越南海防港距北部湾的北海港150海里,胡志明港距广西的钦州港800海里。

所以,“中国+1”的“1”一般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就是越南。但是,中国从1979年起对外实施开放政策,接受外资,与此比较起来,越南真正接受海外投资是1992年,比中国晚了10年以上。中国早期改革开放时所碰到的困难现在在越南出现,具体表现在:

(1)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20世纪40年代的抗日、50年代的抗法、60—70年代的抗美、70年代末的抗中,都使越南没能搞建设。直到现在,还有一种担心,认为如果路修得太好了,中国的坦克很容易开到西贡。也因为越南原来是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得到欧美先进国家的经济开发援助。像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甚至90年代都得到欧美的经济开发援助。因此,到现在越南还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铁路也是窄轨的,速度慢,运量小。从河内到海防港口要2.5小时的车程,因为海防港是浅水港,运到欧洲的货物都要通过香港或新加坡转装。结果是,在越南生产、分销和出口其产品时支付的费用,要远远高于中国或其他周边国家的竞争对手。根据越南媒体报道,从胡志明市出口一个标准货柜到纽约港,要3 800美元;而从上海港只要2 800美元。越南的电费一度要0.7美元,是上海的两倍;国际长途(以与日本通话3分钟计算),越南要8.52美元,上海只要4.3美元,也是两倍[4]。对于交通、港口、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并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2007年越南预计用于交通设施修建的金额也才3.66亿美元。

(2)配套、周边产业还跟不上。日资企业要在越南现地采购原材料、零件器材还非常困难,只好靠从日本、中国进口。图21-2是当地日资制造业企业在现地平均采购比率。该图资料来自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于2007年3月发表的《在亚洲的日资制造业企业的经营实况调查(2006年编)》。该调查报告说,在当地采购原材料、零部件等达70%—100%的被调查的日资企业中,现地平均采购比率比较高的是菲律宾(50.4%)。换句话说,被调查的一半以上的企业,他们在当地的平均采购比率高达70%—100%。近几年,日资企业中的汽车、摩托车、半导体、制造半导体机器等行业一起进入菲律宾的比较多,现地能够自我供给,出现了现地采购率高的现象。其次是泰国(48.8%)。日本从20世纪起,不停地对泰国投资,泰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集群,除了关键零部件外,多数能现地采购。可是,越南的周边产业还很落后,产业集群也没有出现,所以现地采购率就比较低,只有18.4%。像本田公司,虽然在越南有非常高的声誉,但因其零部件大都靠从日本和中国进口,本田摩托车的价格当然比中国摩托车贵好几倍。

图21-2 当地日资企业在东南亚几国的现地平均采购比率

资料来源: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在亚洲的日资制造业企业的经营实况调查(2006年编)》。

(3)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经济规模也不大。从越南的进出口贸易的结构来看,越南出口额第一位是原油,大部分出口到中国,进口额第二位是成品油,是从中国进口回来。也就是说,越南尽管是产油国,但是没有炼油厂,不得不出口原油、进口石油。而越南进口额最大的是机械设备、工具、零件,如表21-1所示。从表21-1中还可以看出,越南进口机器、零部件、布料等,出口纺织品、鞋类,是典型的来料加工出口的经济模式。另外,越南人口达8 400万之多,未来市场有潜力,但2005年越南的人均GDP才635美元,全国的GDP约530亿美元,经济规模也才比广西的GDP(500亿美元)多一点。广西是拥有4 500万人口的中国的落后省份。越南作为产品的最终销售市场还为时过早。

表21-1 越南进出口贸易物品类比

(续 表)

资料来源:中国驻越南大使馆经商处。

(4)劳动力价格也在上升。最低法定工资从2006年2月起开始提高40%,学徒工也提高10%,两项加起来达到50%。虽然工资水平比中国还是低2—5倍,劳动力价格也在上升。但这一来,越南南方的劳动密集型的一部分产业已经开始转移到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丰富的劳动力也慢慢开始令人担忧起来。

(5)政府官员腐败问题和国有企业的低效率阻止了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问题在于越南依然坚持计划经济模式,现在越南拥有4 200家国有企业,但其中的大多数并非都在盈利。

越南美国商会副主席穆塞尔说,尽管越南提供了许多的机遇,但是,“越南还很难真正与中印竞争,因为越南不具备中印那样的经济规模”。中国广泛的供给链和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是目前越南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尽管日本政府和相当部分的学者看好越南,但日本企业对越南的投资还是相当谨慎,实际投资额还比较少。换句话说,前几年提出的“中国+1”战略的“1”并没有着落。那么,后“中国+1”战略将会是什么呢?

后“中国+1”战略和广西北部湾的崛起

实际上,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前,类似“中国+1”战略的论调就有过。当时日本的主流看法是在中国投资危险性很大,中国经济将崩溃。日本有一个名叫小岛衣料株式会社的企业,1991年在中国武汉设立了一个公司,公司名叫湖北美岛服装有限公司;1993年又在上海开办了上海美旭服装有限公司。当时的小岛衣料株式会社的社长小岛正宪看到日本大部分的媒体都是看衰中国,感到很恐惧,心想中国经济一旦崩溃,自己拥有1万人的中国工厂将化为零。1997年他就采取了“中国+1”的战略,非常艰难地在缅甸设立一家600人的公司。其结果是,香港的马照跑,中国经济也没有崩溃,而勉强建立起来的缅甸公司也没有赚钱的希望,最后小岛社长只好把公司卖给当地华侨,重返中国。随后他在上海、武汉、吉林珲春等地扩大投资和经营规模。他本人还被吉林珲春市政府聘为经济顾问。他认为在中国遇到的困难,在别的国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但是在中国得到的好处,在别的国家并不一定得到,具体是看哪一种产业[5]

有这样想法的不只是小岛社长一人。不少日本公司老板认为,如果投资中国风险大,那么投资到别的国家风险就更大。日本国际合作银行每年都向日本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几年来的结果表明,不管是中期(3年)还是长期(10年),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都抱有很大的信心,最希望投资的地方中国是首选(表21-2、21-3)。不管是经济规模、经济增长率,还是基础设施、产业集群,广泛的供给链和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都是目前中国具有的无法比拟的优势。

表21-2 日本企业中期(3年)希望投资的地方

(续 表)

表21-3 日本企业长期(10年)希望投资的地方

资料来源:日本国际合作银行:《海外直接投资问卷调查结果报告》。

尽管如此,中国的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日本企业的下一个目标将在中国的什么地方呢?笔者认为,广西北部湾将会是一个重要的地方。其理由如下。

(1)广西北部湾正在崛起。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处于北部湾顶端的中心位置,主要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个市,面积为4.25万平方公里,人口为1 240万人。环北部湾的城市群主要有中国广西的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广东的湛江市,海南的海口市、三亚市以及越南的下龙市、海防市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东临粤港澳,位居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走向东盟的门户和便捷的出海、出边大通道。这里拥有良好的港口资源,还有广阔的海洋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和农林资源,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开发潜力巨大。完全可以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打造成为沟通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加工制造基地。

从国家发展大环境来看,是继20世纪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台湾海峡经济带之后的又一个经济亮点。目前正纳入国家战略,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列为国家经济开发区。因为开发广西北部湾有利于丰富和深化中国-东盟合作内容,使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从单一的“陆上合作”走向相互呼应的“海陆合作”,使区域合作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新亮点;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和资源能源战略,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有利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完善中国沿海地区区域发展布局。

(2)广西的基础设施比越南好。

目前广西的最低工资水平和建设用地,都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低。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的通航能力分别达3万吨级、2万吨级和2万吨级。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货物在南宁可以迅速地向全国输送,而且广西计划在3年内修一条高速铁路,3—4个小时从南宁可到达广州。所以,广西这几年来在吸引外资上也并不比越南少(表21-4)。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国内的许多超过10亿元人民币投资的大项目。

表24-4 广西、越南分别实际利用外资额

资料来源:广西的数据出自广西统计信息网,越南的数据来自越南计划投资部。

(3)日本企业把越南北部与中国南部作为一个经济圈。

日本佳能公司的关联公司曾经派人测试过,从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到越南河内工业开发区,直线距离是850公里,公路路程是1 500公里,汽车要行使2天以上。运费方面,如果把海运的运费作为1的话,那么空运是2,陆运是1.5,也就是从东莞到河内的运费,陆运是海运运费的1.5倍。2006年10月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曾举办“投资越南研讨会”,有一些日资企业谈到他们用大货车从珠江三角洲运货到河内,但要从河内运货回珠江三角洲时,一般是从河内空运到广西南宁,然后再陆运到珠江三角洲。他们感到物流的成本太贵。

近几年,与台湾地区、韩国企业多投资越南南部不同的是,日本企业更多地投资到越南的北部。如2005年,日本对越南投资额4亿多美元中,四分之三的投资放在越南北部。比较大的项目有雅马哈摩托车发动机项目的4 760万美元投在河内、东北先锋手机用的喇叭项目的3 900万美元投在海防市、F.C.C.摩托车零件项目的2 000万美元投在河内市、松下通信的通信机器项目的7 640万美元投在河内市、松下电子的电子零件项目的5 000万美元投在河内市、佳能打印机项目的7 000万美元投在北宁省桂武工业园等。再往北一点,佳能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喷墨打印机厂。越南简直成了潜在的“小中国”。为什么日本企业把投资的重点从越南南部转到北部呢?除了越南政府担心南北经济差距扩大,鼓励外资投资北部外,日本的不少企业有新的想法,希望把越南北部与中国南部作为一个经济圈来看待。

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邓宁(Dunning)曾提出过著名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该理论认为,区位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区位优势是指投资对象国也就是东道国所具有的生产要素、存在的贸易障碍、相对的资源成本、市场规模以及政府政策[6]。可以说,广西北部湾具有这些区位优势,具有外资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

小  结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企业也在不断地开拓新的投资地方。中国虽然拥有低成本的“世界工厂”和巨大市场,但日本担心过多地集中投资在中国会不安全,所以有学者提出“中国+1”的战略,即是在中国投资的同时也应该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如越南、泰国等国建立一个同样的工厂,以此来分散投资风险。问题是这个“中国+1”的“1”并不好确定。普遍的看法是,越南就是这个“1”。理由是越南劳动力成本比中国低,越南的劳动力素质高、劳资纠纷比较少;特别是对于日本企业,越南与日本没有很大的民族隔阂,而且能支持日本加入联合国;政局安定,社会安稳,没有贫富争斗和宗教对立、犯罪率比较低;比较重要一点是越南距离中国最近。

但是,长年的战争、自身是社会主义国家,使越南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建设;配套、周边产业还跟不上,日资企业要在越南现地采购原材料、零件器材还非常困难,只好靠从日本、中国进口;越南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经济规模也不大,2005年越南的人均GDP才635美元,全国的GDP约530亿美元,经济规模只比广西的GDP(500亿美元)多一点;劳动力价格也在上升;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的低效率阻止了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等问题,使日本企业并没有进一步扩大对越南的投资。

综合起来看,“中国+1”的“1”还是落在中国。笔者认为,这个“1”应该在中国广西北部湾。因为广西北部湾正在崛起,将成为中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渤海湾之后的又一个经济增长亮点;广西北部湾是中国-东盟经济和政治的相交处,是中国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走向东盟的门户和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同时,日本企业早就希望打通从越南到华南经济圈的通道,而这通道的中间正是广西南宁,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日本企业一旦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新据点,进可通过广西方便的高速公路、港口把物流迅速推向全中国,甚至世界各地;退可迅速回到越南继续经营,分散风险。当然,面对越南的崛起,现在倒是更须多找找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改善自己的投资环境。比如,政府的政策还要让投资者放心,广西的产业集群还有待于形成。

参考文献:

苏勇、原口俊道等:《企业国际经营策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唐海燕、原口俊道等:《经济全球化与企业战略》,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

谢舜、原口俊道等:《社会变迁与管理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注释】

[1]原口俊道:日本海外直接投资与中国、越南、印度三国日资企业的比较研究,引自唐海燕、原口俊道等:《经济全球化与企业战略》,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接近崩溃,而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救了日本。作为美军后方的日本,为美军大量生产生活用品,提供后勤服务,经济得到很快恢复,并且走向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经济腾飞。日本史书称之为“朝鲜特需”。同样,近年的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大量进口日本的物品,使得日本摆脱十几年的经济衰退,日本称之为“中国特需”。

[3]日本JETRO的《2006年贸易投资白皮书》。

[4]方小雷:越南冲击波,《数字商业时代》,2007年6月。

[5]《纤维动向》,2006年11/12月刊,第9页。

[6]J.Dunning:Trade,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A Search of an Eclectic Approach,Macmillan,London,19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