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员工录用与入职引导设计思路
一、员工录用与入职引导的目的
在招聘录用环节当中,人力资源部门应当本着对公司和应聘者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录用信息进行核实,及早确认。作出正确的录用决策,并与决定录用人员确定劳动关系。通过入职引导帮助新员工适应新的工作。
二、职责划分
总经理办公会负责作最后的录用决策。
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与决定录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入职手续等相关事宜。
人力资源部与用人部门应该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前的引导,确保其能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职责。
业务部门负责在试用期内对新招聘人员进行考核,并决定是否予以转正。
三、相关流程图
招聘录用与入职引导的流程如图6-1与图6-2所示。
图6-1 招聘录用流程
图6-2 试用期考核转正流程
四、具体管理程序
1.录用决策
在作出最终的录用决策之前,需要人力资源部对总经理办公会选中的应聘者进行背景调查。
总经理办公会结合笔试、面试成绩以及人力资源部提供的背景调查资料确定最终录用人员名单。在作出录用决策的时候,可以通过不同候选人之间的比较得出决定,也可以通过候选人与招聘标准之间的比较来作出决定。决策者要注意的是既要全面衡量候选人的各个方面,又不能够吹毛求疵,而且要注意候选人背景资料的调查,减少企业的风险。
2.录用沟通与确认
人力资源部根据录用人员名单发送录用通知书,在录用通知书中,应该明确什么时候开始报到,在什么地点报到,同时附录如何抵达报到地点的详细说明和其他应该说明的信息。
同时要对候选人进行体检,确保候选人的身体条件符合企业的需要。
3.起草劳动合同
人力资源部与法律部门协商起草劳动合同,我国《劳动法》第19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这明确了劳动合同要采用书面的形式,而不允许口头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内容包括:劳动关系主体,即订立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的情况;劳动合同客体,指劳动合同的标的,就是指订立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它是当事人订立劳动合同的直接体现,也是产生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直接依据;劳动合同的权利义务,指劳动合同当时人享有的劳动权利和承担的劳动义务。同时应该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对劳动合同的期限作出规定,保证企业既有相对稳定的职工队伍,又有合理流动的劳动人员,相互作用与补充。
4.签订劳动合同
经过双向选择之后,人力资源部门与确定加入公司的候选人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订立应该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原则。
5.办理入职手续
人力资源部门在某一时段内为所有新招聘员工办理入职手续。入职手续包括填写《员工登记表》,为新员工在公司系统中注册,开通公司资源享用权限,办理入职培训手续,填写《培训班学员报名表》,就公司情况对新员工进行引导与说明等。人力资源部对新员工引导主要是站在公司的角度,就公司的一般规章制度与运作情况作宏观上的说明与指导,例如对员工手册的说明。在这个阶段人力资源部门应该让新员工能够尽快开展工作,适应公司文化和运作规则,减少磨合的障碍。
6.新员工引导
专业部门的新员工引导包括配备各种办公设备和部门情况介绍。部门介绍首先要对部门人员进行介绍和说明,让新员工明白部门运作规则,其次是部门规则的说明,再次是本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业务联系情况及其途径;最后还要对部门工作环境进行介绍。总的来说,新员工引导的目的就是使得新员工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7.试用期考核与转正
(1)填写《试用期考核评分表》。
由新员工的部门负责人来填写《试用期考核评分表》,表格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由3~5个考核指标组成,占60分。指标既包括一般考勤性指标,也包括绩效指标,每个指标有一个权重,分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四等,优秀可以得到这个指标的满分,其他依次递减。指标由部门负责人根据实际需要提取,指标标准的制订可以比一般员工稍微放松,如一般员工的良好的标准可以作为新员工优秀的标准。第二部分为部门负责人对新员工的总体评价,占40分。评价既要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全面考核,也要根据工作岗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考察员工是否符合当初招聘的要求。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分数加总,得出新员工一个月的考核分数。
(2)得出新员工试用期考核结果。
综合新员工每个月试用期考核的得分,算出一个平均分,即新员工试用期考核结果。如果考核结果高于70分则予以转正;如果结果处于40~70分之间,则延长试用期(延长期限根据公司具体情况来确定);如果结果低于40分则予以辞退。
(3)填写《新员工试用表》。
专业部门负责人根据新员工考核结果,填写《新员工试用表》,递交人力资源部。
(4)办理相关手续。
①转正。
人力资源部汇总各专业部门递交的《新员工试用表》,对不同类型的新员工分别办理转正、延长试用期和辞退的手续。对于予以辞退的员工,人力资源部要对其说明具体原因,给予合理解释。
②继续试用期考核。
延长试用期的新员工在原工作部门继续接受试用期考核,方法同前所述。
③辞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