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客房与公共区域的清洁整理
一、客房清洁保养的标准
客房清洁保养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过程控制;二是进程控制;三是结果控制。
(一)过程控制
1.进房次数
一般有全面清扫整理、午后小整理、晚间做夜床的“一天三进房”,和全面清扫整理、做夜床的“一天两进房”,也有“一天数次进房”。
2.操作程序
通过明确的操作步骤、方法、技巧和工作用品等,以保证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3.布置规格
同类客房标准一致,规格统一。
4.费用控制
根据客房档次与房价,确定客房费用标准,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进程控制
(1)定额管理。如规定铺一张西式床、清扫一间住客房的时间,客房服务员每天应完成的工作量。
(2)质量标准。如客房清洁保养质量标准。
(三)结果控制
1.感观标准
客房看起来要清洁整齐;用手擦拭要一尘不染;嗅起来气味要清新;听起来要无噪声污染,即“十无”和“六净”。
(1)“十无”。清扫后的房间要做到:四壁无灰尘、蜘蛛网;地面无杂物、纸屑、果皮;床单、被套、枕套表面无污迹和破损;卫生间清洁,无异味、毛发、水迹和皂迹;金属把手无污锈;家具无污渍;灯具无灰尘、破损;茶具、冷水具无污痕;露面整洁,无“六害”(老鼠、蚊子、苍蝇、蟑螂、臭虫、蚂蚁);房间卫生无死角。
(2)“六净”。清扫后的房间要做到:四壁净;地面净;家具净;床上净;卫生洁具净;物品净。
2.生化标准
客房内的微生物指标不得超过规定的要求。
(1)茶水具、卫生间洗涤标准。主要包括:茶水具——每平方厘米的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个;脸盆、浴缸、拖鞋——每平方厘米的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卫生间不得查出有大肠杆菌菌群。
(2)空气卫生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一氧化碳含量每立方米不得超过5.5毫克;二氧化碳含量不得超过0.07%;细菌总数每立方米不得超过2 000个;可吸入尘每立方米不得超过0.15毫克;氧气含量应不低于21%,新风量不低于18立方米/人·小时,空气清新,无异味。
3.采光照明标准
房间室内照明度为50—100勒克斯,楼梯楼道照明度为25勒克斯以上。
二、清扫客房工作标准流程
客房清扫前的准备工作有:服务员换上工作服;接受工作安排;领取房间钥匙;了解房态,决定清扫房间的顺序。
客房清扫的基本方法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环行清理;抹布干、湿分开;先卧室后卫生间,即住客房应先做卧室再做卫生间的清洁卫生,在整理走客房时则可先做卫生间卫生后做卧室的卫生。
清扫客房工作标准流程见图4-11。
图4-11 清扫客房工作标准流程
三、房间擦尘工作标准流程
房间擦尘工作的标准流程如图4-12所示。
四、客房的计划卫生
客房的计划卫生,是指在日常客房清洁基础上的周期性清洁计划,针对客房中平时不易或不必进行清洁的项目,如通风口、排气扇、天花板、门窗玻璃、窗帘、床罩等进行彻底的清扫整理以保证客房内外环境的卫生质量。
图4-12 房间擦尘工作标准流程
客房的计划卫生一般有如下三种方式。
(1)要求客房清洁工每天扫除一间客房。
(2)规定每天对客房的某一部位或区域进行彻底的大扫除。
(3)季节性大扫除或年度大扫除。
客房计划卫生的组织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即
(1)计划卫生的安排。
(2)计划卫生的检查。
(3)计划卫生的安全问题。
(4)选择合适的清洁剂和清洁工具。
五、酒店公共区域的范围
根据酒店公共区域(public area,PA)的功能和使用者的类别来划分,可分为客用部分和员工使用部分;根据其所处的位置来划分,可分为室外部分和室内部分。客用部分主要包括停车场、营业场所及客人临时休息处、客用洗手间等。员工使用部分主要包括员工更衣室、员工食堂、倒班宿舍、培训教室、阅览室、活动室等。酒店外部称为外围,它包括广场、停车场、车道、绿化地带、屋顶、外墙、橱窗、阅报栏、广告牌等。酒店内部又分为前台区域和后台区域。前台区域是指专供客人活动而设计的场所,例如:大堂、门厅、休息室、康乐中心、舞厅、餐厅、卡拉OK房和客用洗手间等。后台区域通常指为酒店员工设计的活动区域,包括员工走道、电梯、更衣室、员工卫生间、员工食堂、办公室、倒班宿舍等。
酒店公共区域清洁保养的安排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即
(1)制定工作计划,列出工作内容。
(2)明确岗位、班次工作内容。
(3)合理配置人力、设备资源。
(4)制定质量标准,规定工作流程。
(5)制定操作规范。
(6)加强检查督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