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工贸易是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

加工贸易是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

时间:2023-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加工贸易是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一、加工贸易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贸易方式目前,国际贸易方式正发生重大改变,即由过去主要使用本国相对便宜的要素资源直接出口最终产品的方式逐渐从国外大量进口资本品、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然后再加工成品出口的加工贸易方式转变。这种加工贸易方式是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第二节 加工贸易是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

一、加工贸易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贸易方式

目前,国际贸易方式正发生重大改变,即由过去主要使用本国相对便宜的要素资源直接出口最终产品的方式逐渐从国外大量进口资本品、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然后再加工成品出口的加工贸易方式转变。这种加工贸易方式是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尽管这些年,国际经济出现一波三折。先是东南亚国家发生金融危机,接着是欧美日经济增长放缓,但总体来说,世界经济贸易的前景依然看好。未来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

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十分迅速,全球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额已由1989年的6 200亿美元增至目前的1.5万亿—2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商品交易规模空前扩张,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国际资本流动在瞬间完成。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不仅使企业得以低成本地进行加工和交换更多的信息,还可以使企业对分散于世界各地的生产和服务网络管理日益加强;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还大大缩短了贸易成交的时间,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并促使贸易方式迅速从有形贸易向“无纸贸易”跨越。预计21世纪初,通过“无纸贸易”达成的交易额将达到数千亿美元,生产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扩大。

目前,全球4万多家跨国公司及其28万家国外子公司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此形成的竞争、合作网络控制了世界产值的40%,国际贸易的50%以上,国际技术转让的60%和国际直接投资的90%。随着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生产国际化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跨国公司的企业内贸易(主要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行)将越来越多。跨国公司母公司通过向国外子公司出口中间投入品然后再进口成品,或者通过从国外子公司进口上游产品再在其他国家子公司加工成品销往世界各地。跨国公司及其国外子公司的以上贸易数据表明,跨国公司企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可以预见,从未来世界贸易发展趋势看,加工贸易不但不会减少,反而将进一步增加。

(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由于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另外,世界经济区域化发展方兴未艾,其内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程度日益提高。欧盟单一货币化进程正在进行,内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已基本拆除;亚太经合组织已提出发达成员在2010年、发展中成员在2020年要全面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北美自由贸易区进展加快,有可能扩展至整个美洲。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中,加工贸易方式会越来越广泛而普遍地采用,成为跨国公司和其他企业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二、加工贸易有利于发挥我国的静态比较优势和创造动态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贸易结构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专家测算,1996年,在中国对世界的16类工业制成品贸易中,有6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80%以上,这些商品分别是:光学及医疗器械(94.05%)、金属及其制品(90.2%)、珠宝贵金属(90.1%)、化学工业品及其相关产品(89.5%)、运输设备(87.7%)、木制品(86.7%)等。另外,有3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20%以下,它们分别是鞋帽伞类制品(10.1%)、艺术品(11.3%)、杂项制品(19.6%)等。从中可以看出,在我国对全世界贸易中既存在一定的水平分工关系,同时也存在大量的垂直分工关系。前者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输入必要的资金、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然后生产出成品销往全球市场,或者国内企业通过大量进口高新技术设备和中间产品,加工成成品销往国外市场。但是,产业内贸易指数高并不能说明我国这些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因为,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量的高新技术设备和中间投入品等生产要素是从国外进口的,而我国在国际水平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土地、劳动力、原材料和具有一定基础、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部门等。加工贸易方式能够使我国尽快参与到国际水平分工的行列中去,以加快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深圳市一些外资高科技产业基本上形成了成龙配套的现代化产业群,大大提高了国产品配套件本地化程度,平均比重都在15%左右,有的产品达到了80%—90%。后者主要是利用我国自己的要素资源,并通过进口少量必要设备、原辅材料加工成成品出口到国外市场。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比较优势集中的领域,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据专家测算,1996年在我国的21大类出口产品中,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零的共有14类,在工业制成品中鞋帽伞类、杂项制品、艺术品等的指数值接近100%,充分说明这些产品是中国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因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绝对优势,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上拥有相对优势,而加工贸易方式能够在积极利用国外各种要素资源的基础上将两者的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加快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如果在各种要素资源缺乏,或者由于国内政策不合理导致国内要素成本过高的条件下,片面强调发展一般贸易,不去充分利用国外的各种要素资源,就有可能贻误良好的经济发展机遇。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和冲突,关键是要使国内外的各种要素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最佳配置。

顺应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今后我国加工贸易仍将继续获得进一步发展,单纯使用国内要素资源而很少或根本不采用国外要素资源(如资金、技术、中间产品、原材料等)的一般贸易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一些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除外)。第一,我国逐步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会使加工贸易赢得更广泛的空间。一方面,大量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会使企业内贸易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国内企业由于能够顺利地引进短缺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因而也会转向采购国外的各种中间产品和原材料。只有当国内的中间投入替代品要素成本比国外的要素成本更加便宜,而且质量也符合要求,国内各类企业才会转向采购国内中间投入替代品和原材料。如果政策不到位,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就难以避免出现加工贸易在外贸出口中比重继续上升、而一般贸易比重下降的局面。第二,我国的产业政策决定了部分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将日趋活跃。如果外商以直接投资方式进入,由于这些产业在国际上技术比较成熟、规模经济显著,因而必然导致大量资本品、中间投入品和零部件的进口,从而形成企业内或产业内贸易;如果国内企业通过进口资本品、中间投入品和零部件再加工成成品出口,则会形成产业内贸易。预计这些产业的产业内贸易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第三,我国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资源决定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将是我国最重要的出口产业。从我国自身的条件来看,尽管我国有极少数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庞大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群,经济发展仍然不能不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