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分析

时间:2023-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5.4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分析自然要素具有相对稳定性,短时间尺度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更主要地受到人文因素的影响[3]。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发展、工业产值、城镇化水平、农民生活水平等都是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1.5.4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分析

自然要素具有相对稳定性,短时间尺度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更主要地受到人文因素的影响[3]。人文因素包括人口增长、城市扩展、生活方式、经济政策、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影响着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同时也影响着土地利用强度的变化。由于江苏省历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中,耕地面积变化尤为显著,故选择耕地面积变化作为定量分析的对象。

(1)相关分析

利用相关分析方法,计算江苏省耕地数量变化与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确定江苏全省耕地变化与其驱动因素的数量关系,定量地分析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选取江苏省1996年以来的耕地数量变化及其社会驱动因素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其中:Y,耕地面积(hm2);X1,总人口(万人);X2,国内生产总值(亿元);X3,财政收入(亿元);X4,工业产值(亿元);X5,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亿元);X6,客运量(万人);X7,城市人均居住面积(m2);X8,竣工房屋面积(m2);X9,农民人均纯收入(元);X10,水产品产量(万t)。

结果(见表1.25)表明,江苏省耕地数量变化与其驱动因素有着较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多在0.95以上,最低的也有0.838 98,工业产值与耕地的相关系数达到最高为0.982 44,总体上可以说耕地数量与选取的驱动因素的相关性较好,说明江苏省耕地数量的变化与人口增长、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等密切相关,其中尤与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密切。因此,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江苏耕地数量变化深受经济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驱动因素的综合作用和驱动,近年来江苏耕地数量的变化正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又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的驱动因素。

表1.25 江苏省耕地数量变化与其驱动因素的相关系数

(2)主成分分析

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作用时,选择的因素要细致全面,但指标过多会影响分析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在实际问题中,多个变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是综合处理这种关系的一种强有力的方法,可以用来分析江苏省耕地数量变化与驱动因子的相互关系。

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思路和要求,选择城市化水平(X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2)、第二产业比例(X3)、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X4)、客运量(X5)、农村人均居住面积(X6)、农民人均纯收入(X7)、水产品产量(X8)和竣工房屋面积(X9)等九个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主成分分析方法中的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及主成分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到相关系数矩阵(见表1.26),特征值、几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见表1.27)。由表1.27可知,第一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达94.83%,完全符合分析要求,根据主成分计算公式得到主成分载荷矩阵(见表1.28)。主成分载荷是主成分与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主成分载荷中第一主成分与X1,X2,X3,X4,X5,X6,X7,X8和X9都有很大的正相关,而这些变量因子与人类活动有关。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发展、工业产值、城镇化水平、农民生活水平等都是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表1.26 相关系数

表1.27 特征值及主成分贡献率

表1.28 主成分载荷

综合上述对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全省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表明,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土地利用发生极大的变化,其变化的基本特征是农用地类型面积减少,而各种建设用地规模急剧扩大,耕地面积减少,而园地和养殖水面面积扩大,其中尤以耕地面积的减少和独立工矿用地规模的扩大最为显著。

江苏土地利用变化有着深层次、多方面的原因,其变化受到了土地自身条件的限制、比较经济效益的驱动、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人口增长的压力和社会行为与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众多因素综合驱动的结果,其驱动力依次为城镇化、工业化、比较经济效益、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压力等,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大量农业用地转变为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等,造成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数量的急剧减少。

【注释】

[1]苏南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5市;苏中包括南通、泰州、扬州3市;苏北包括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5市。

[2]牧草地面积太小,图上反映不出,不纳入比较。

[3]黄贤金,濮励杰,彭补拙等.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响应: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