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时间:2023-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1.2 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1)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的关系经济增长与耕地变化的关系1986~2006年,按详查口径计算的江苏省耕地面积减少了38.33万hm2,减少了6.87%。从区域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看,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对耕地占用压力更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及第三产业的较快增长,促进了对建设用地的需求。

5.1.2 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1)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的关系

(1)经济增长与耕地变化的关系

1986~2006年,按详查口径计算的江苏省耕地面积减少了38.33万hm2,减少了6.87%。从耕地变化趋势图上看,1986~1991年江苏省耕地减少的速率大致在0.22%左右;1991~1995年耕地减少的趋势加大,1994年达到了0.71%;1996~1997年耕地减少的趋势受到了一定的控制,1997年全省耕地面积甚至有所增加;1998年以后耕地面积又开始减少,特别是2000年以后耕地面积减少的速率加快。

img236

图5.1 1987~2006年江苏省耕地减少速率变化趋势

江苏省不同地区的耕地减少量有明显的差异。1986~2006年,苏南地区耕地减少了25.16万hm2,占全省减少量的65.6%;苏中地区耕地减少了2.4万hm2,占全省减少量的6.3%;苏北地区耕地减少了10.77万hm2,占全省减少量的28.1%。苏南地区耕地减少速率在2000年以后急剧加速,苏北地区耕地减少保持平稳的趋势,这与江苏省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见图5.2)。

图5.2 1987~2004年江苏省耕地减少速率的区域差异

通过对江苏省及省内不同区域1978~2004年耕地面积变化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数据的统计相关分析发现,耕地面积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呈显著的对数型减少。其原因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依赖技术革新和产业高度化,而不再靠土地投入的增加。

江苏省耕地面积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935(见图5.3),其关系为:y=-10.059ln(x)+530.11。

img238

图5.3 1978~2004年江苏省耕地面积与人均GDP的关系

对江苏省不同区域(苏南地区、苏北地区和苏中地区)的耕地面积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行计算,可以得到各自的相关表达式(见图5.4):

苏南地区:y=-4.502 5ln(x)+148.25

苏中地区:y=-2.566 2ln(x)+124.19

苏北地区:y=-3.007 6ln(x)+258.15

相关系数分别达0.82、0.88和0.97

图5.4 江苏省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的关系

根据上述公式算出1978~2004年江苏省人均GDP总量每增加10 000亿元需占用耕地92.65万hm2,其中,苏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总量每增加10 000亿元占用耕地41.47万hm2;苏中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总量每增加10 000亿元占用耕地23.64万hm2;苏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总量每增加10 000亿元占用耕地27.70万hm2。从区域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看,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对耕地占用压力更大。

从耕地资源的区域分布上看,江苏省耕地资源的比例分布存在着从南向北随时间增加的趋势。1986年苏南地区耕地占全省的比例为24.5%,2004年为21.7%,2006年为19.8%;苏中地区的比例由21.7%增加到22.9%、22.8%;苏北地区的比例则由53.8%增加到55.4%、57.4%。

图5.5 1986、2004和2006年江苏省耕地面积的区域分布比例

(2)城市化率与耕地变化的关系

江苏省作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省份之一,劳动力非农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特别是苏南地区大中城市经济发展和空间全面扩张。然而,城市化进程中非农用地的扩展占用大量耕地,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据江苏省有关研究表明[4],城市化水平一旦达到30%以上,城市建设对土地资源的要求就会较大幅度地增加。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1997~2006年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的资料,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由1997年的27.3%提高到2006年的51.9%,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占用耕地数量约为1.27万hm2;苏南地区城市化水平由1997年的39.1%提高到2006年的67.1%,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占用耕地数量约为0.76万hm2;苏中地区城市化水平由1997年的24.1%提高到2006年的47.3%,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占用耕地数量约为1.9万hm2;苏北地区城市化水平由1997年的17.4%提高到2006年的40.4%,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占用耕地数量约为3.0万hm2。由此可见,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占用耕地的面积最少,而经济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占用的耕地面积最大,苏中地区居中,这主要是由于苏南地区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土地利用和产出效率提高,进而使得城市化水平提高所占用的边际耕地会减少。

2)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的关系

1996~2006年,江苏省经济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6 004.21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21 645.08亿元,是1996年的3.60倍,年均增长率约为26%;其中工业增加值从1996年的2 754.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1 110.24亿元,是1996年的4.03倍,年均增长率约为30.3%;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96年的1 964.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 849.23亿元,是1996年的3.99倍,年均增长率约为29.9%。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及第三产业的较快增长,促进了对建设用地的需求。1996~2004年江苏省建设用地面积稳步扩张,其占全省土地面积的比例从1996年的14.8%上升到2006年的16.9%,增加了2.1个百分点,平均年增长率为1.67%。但从建设用地增长速度看,1996~2000年增长相对缓慢,增长幅度为4.50%,平均年增加17 798.74hm2,平均年增长率为1.11%;2001~2004年建设用地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增长幅度达到9.29%,平均年增长38 304.39hm2,平均年增长率为2.24%,其增长速度是前一阶段的2倍,江苏省建设用地后期增长速度有增加的趋势,这也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一致。

通过江苏省1996~2004年建设用地面积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定量分析得出建设用地面积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呈显著的对数相关关系(见图5.6~图5.9)。

在现阶段的技术经济水平下,经济总量扩张必然带来土地总需求上升,并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利用江苏省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人口总量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结构调整是江苏省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其中人口总量增长1%,建设用地增加0.4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建设用地平均增加0.077%;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在现有水平上提升1%,苏南地区建设用地数量将增加1.095%,苏中地区建设用地数量将增加1.079%,苏北地区建设用地总量将增加0.448%。苏南高于苏中、苏北与其二、三产业产值基数有很大关系。

从经济总量与投资总量高度一致的变化趋势来判断,近年江苏省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仍属于投资拉动型的外延式发展,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在40%以上,加大了建设用地的需求。

img241

图5.6 1996~2004年江苏省建设用地面积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关系

img242

图5.7 1996~2004年苏南地区建设用地面积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关系

图5.8 1996~2004年苏中地区建设用地面积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关系

img244

图5.9 1996~2004年苏北地区建设用地面积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