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经济极化分析

区域经济极化分析

时间:2023-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地理分区是研究区域社会经济极化的常用方法,通过对江苏省进行地理分区,运用坎贝尔-张极化指数,分析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的主要动力。但在不同时期,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变化幅度与趋势也各不相同。在1999~2003年间,区域经济差异又一次反弹扩大,区域经济极化继续增强,且沃尔夫森指数和崔-王指数均在2003年达到最大值0.398和0.795。随着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区域经济极化日渐增强。

9.1.3 区域经济极化分析

1)分析方法

为了测度区域极化的大小及其变化趋势,引用两个最近国外常用的区域极化度量公式,即沃尔夫森指数(Wolfson index)和崔-王指数(Tusi-Wang index);沃尔夫森指数是沃尔夫森利用基尼系数推导出的一个“极化指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T=0.5-L(0.5),L(0.5)为底层向上一半人口所在区域的人均GDP与全部地理区域人均GDP的比值,Gini为基尼系数,m为全部地理区域人均GDP的中间值,μ为全部地理区域的人均GDP。

崔-王指数是由香港学者崔启源与王友庆(音译)根据沃尔夫森指数利用“两极分化”和“扩散增加”的两部分顺序公理概括而得,可以这样表示和计算:

img427

式中,N为全部地理区域的总人口数,πi为i地理区域的人口,k是地理区域个数,yi是i地理区域的人均GDP,m为所有i地理区域人均GDP的中间值,θ为正的常数标量,r∈(0,1),本文取θ=1,r=0.5。以上两种极化指数的值域范围处于0(无极化)和1(完全两极分化)之间,越趋于1,区域经济极化现象越突出。

由于沃尔夫森指数和崔-王指数理论上只是验证了区域经济极化的存在,即说明了围绕两极聚集分布的现象,不能解释哪些区域沿着哪些方面因素发生集聚与分化。为此,通过对广义熵指数(Generalized Entropy index)分解,取区间差异与区内差异的比率为衡量区域极化的动力,另一简化了的坎贝尔-张极化指数是区间差异与区域总差异的比值;它表明如果区内差异较小,即使区内差异发生很小变化,也会引起坎贝尔-张极化指数的较大摆动,能够很好地解释区域的极化现象。地理分区是研究区域社会经济极化的常用方法,通过对江苏省进行地理分区,运用坎贝尔-张极化指数,分析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的主要动力。即只要以一定的标准对地理区域进行分类,根据坎贝尔-张极化指数的变化趋势,就能够揭示按这一标准区域极化的动力大小。广义熵指数计算公式为:

img428

式中,yi是i地理区域的人均GDP,μ为全部地理区域的人均GDP。

img429

Ig是第g类内部的差异,μg是第g类所有地理区域的人均GDP的平均值,eg是与第g类人口有关的向量,fg是第g类所有地理区域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k为基于研究的地理区域个数,c为参数,本文取c=0。在式(9.6)的右边,前一项表示区域内部的差异,后一项表示区域之间的差异,计算公式如下:

img430

简化的坎贝尔-张极化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img431

2)区域经济极化演变过程

由式(9.3)和式(9.5),衡量江苏省1978~2003年间的区域经济极化的演变轨迹(见表9.2、图9.10)。

表9.2 1978~2003年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演变过程

img432

(续表9.2)

结果表明,沃尔夫森指数和崔-王指数度量方法所得区域经济极化的趋势基本一致,且区域经济极化与区域差异(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与泰尔指数)总的变化趋势也非常相似,即随着区域差异的扩大,经济极化不断增强。江苏省在1978~2003年间,沃尔夫森指数和崔-王指数分别从1978年的0.221和0.654增加到2003年的0.398和0.795。但在不同时期,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变化幅度与趋势也各不相同。在1978~1983年间,区域经济差异呈减小趋势,区域极化也随之减弱,沃尔夫森指数和崔-王指数比1978年绝对量分别减少了0.019和0.021,相对缩小了8.41%和3.25%,年均下降率分别为1.77%和0.66%。在1983~1993年间,区域经济差异明显扩大,区域经济极化随之急剧增强,沃尔夫森指数和崔-王指数比1983年绝对量分别增加了0.159和0.146,相对增强了78.50%和23.03%,年均上升率分别为5.97%和2.09%。在1993~1999年间,区域差异变化平缓,并有所缩小;而经济极化仍呈增强态势,沃尔夫森指数和崔-王指数比1993年绝对量分别增加了0.021和0.002。在1999~2003年间,区域经济差异又一次反弹扩大,区域经济极化继续增强,且沃尔夫森指数和崔-王指数均在2003年达到最大值0.398和0.795。

图9.10 1978~2003年区域经济极化演变轨迹

综上所述,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特征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南快北慢、经济发展水平南高北低、经济规模南强北弱、经济结构南优北劣和经济效益南好北差的主要特点。在1978~2003年间,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总差异呈现扩大的趋势,但在不同时期差异变化的幅度与趋势各不一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在1978~1983年间,区域经济总差异缩小;在1983~1993年间,区域经济总差异迅速急剧扩大;在1993~1999年间,区域经济总差异变化趋于平缓,且呈下降趋势;在1999~2003年间,区域经济总差异又反弹扩大,且在2003年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均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大值。随着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区域经济极化日渐增强。尽管江苏省在1993~1999年,随着“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所缩小,但区域经济极化的趋势仍然不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