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分析
□ 洪银梅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处于县域经济环境下、以块状经济为典型表现形式的产业集群在嘉兴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嘉兴区域经济的重要特色、支撑和动力,在整个工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21世纪,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土地供给、环境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的约束,传统区域特色经济集群低、小、散的弊端不断暴露,主要靠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的增长难以持续,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力,是嘉兴经济转型升级中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嘉兴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一)嘉兴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嘉兴已形成了包括嘉兴港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海宁皮革制品产业集群、海宁许村布艺产业集群、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南湖通信电子产业集群、南湖汽配机电产业集群、秀洲工业园区新能源产业集群、秀洲洪合针织产业集群、嘉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平湖服装产业集群、海盐核电关联产业集群、海宁经编产业集群和桐乡濮院针织产业集群等在内的38个产业集群支撑的工业格局。其中,年产值超千亿的产业有3个,分别是纺织、新材料和装备制造,超百亿产业集群13个;年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吸纳就业人员分别占全市工业的60%、55%和90%。[1]
桐乡濮院羊毛衫、海宁许村布艺、秀洲区王江泾织造、海宁马桥经编被中国纺织报评为2012年中国纺织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产业集群;以国际商务区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被列为省级产业大平台;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三届“中国百佳产业集群”评比中,嘉兴入选的产业集群数量始终名列前茅(见表1)。
表1 “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嘉兴入选产业集群
(二)嘉兴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1.以专业镇为基础,形成了大协作、大产业、大市场格局
以专业镇为基础,通过大量中小企业的分工合作,做大产业、扩大市场影响力,是嘉兴产业集群最基本的特征,纺织、皮革、经编等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几乎都是通过这种路径。以王江泾纺织产业集群为例。作为全国发展与改革试点镇和浙江省首批27个小城市试点镇,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王江泾镇的传统纺织产业逆势上扬,已形成了织造、化纤、印染、服装生产等现代纺织产业集群,成为浙江绍兴中国轻纺城、江苏盛泽中国东方丝绸市场、辽宁西柳市场的面料重要原产地和我国薄型面料的重要生产基地,其纺织市场的辐射力覆盖全国,成为嘉兴市极富影响力的纺织大镇、工业强镇和经济重镇。
2.以工业园区为依托,成功闯出了独特的产业发展之路
依托工业园区,做大做强产业,是嘉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如嘉兴港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地理区位、港口岸线及产业基础等优势,紧紧抓住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战略和嘉兴市滨海开发带动战略机遇,全面推进“三大倍增计划”,发展循环产业链和化工新材料为主体的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和培育“以大港口综合物流和省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大平台”,化工新材料产业产值超过400亿元,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在海宁经编的发展历程中,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众多经编生产企业将园区作为集聚地和创业基地,逐渐形成了特色明显、设备先进、技术领先、效益突出、平台健全等的经编产业基地。目前,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内85%以上的企业从事经编及相关产业,是国内乃至世界经编业的一个重要生产加工基地,其经编行业产量占全国行业总量的20%,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3.以产业转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努力提升传统产业集群附加值
据统计,嘉兴38个产业集群主要分布于18个制造行业中,主导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经济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由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市场需求有限,加上要素制约、成本上升、环境倒逼,嘉兴传统产业集群面临全行业的盈利难题。面对巨大的压力,嘉兴传统产业集群探索了一条“园内提升,园外拓展”的道路,以产业转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不断提升传统产业集群附加值。如嘉善县在江西永新县建设的永新罗星工业园,平湖市与山东金乡县合作建设的以服装等传统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金平湖产业园,以及与江苏东海县合作的以箱包及相关配套产业为主的平湖箱包产业园,都为嘉兴产业转移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又如海宁经编产业园在安徽郎溪县开建新的园区,以产业转移来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海宁经编产业集群影响力和竞争力;海宁皮革产业建立了国内最先进的皮革公共实验室,成立皮革品牌风尚中心,与中国美院和清华大学合作成立实验基地,每年举办声势浩大的“中国皮革风尚周”,努力推动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从初级生产要素转向高级生产要素,提升了产业的持续竞争力。
4.以专业市场为支撑,不断扩大总量和市场份额,在国内外具备了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
嘉兴专业市场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据统计,到2011年底,全市共有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53个,超10亿元市场12个;[2]2012年上半年,全市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27个,总交易额(不含网上交易额)498.59亿元。海宁中国皮革城、濮院羊毛衫市场、中国茧丝绸市场等3家市场入围2012年全国百强市场。海宁皮革、海宁家纺、桐乡针织和秀洲羊毛衫针织等特色产业群与专业市场存在较好的互动关系,在专业市场的支撑下,不断扩大总量和市场份额,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得到提升。如中国毛衫名镇洪合,以洪合羊毛衫市场为依托,全镇12000多家毛衫企业和经营户,年产毛衫4亿件,针织毛衫及配套产业占洪合工业比重50%左右,毛衫产量占全国毛衫产量的10%,80%以上产品远销到美国、俄罗斯、南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3]
二、嘉兴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区域产业发展中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了嘉兴经济的实力,强化了嘉兴的区域竞争潜力。但从目前嘉兴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特征看,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产业集群总体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链延伸不够
大部分集群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前后关联效应不强,没有形成产业链,研发、营销和品牌等主要增值环节不为自己掌控,低成本、低附加值仍是不少企业参与竞争的主要策略,贴牌生产几乎是许多外向型企业的生命线。
低成本竞争的主要缺陷是其所依赖的劳动力、原材料及交易成本的廉价状况不是永恒不变的,在全球竞争空前激烈、焦点日益转向技术和创新竞争的形势下,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难以长期维持。因为为其他知名品牌贴牌生产只是处于低附加值环节,在技术服务上难以形成密切联系主导企业的产品,产业链延伸不够,导致集群缺少自我增强机制,从而影响其在国内外的竞争力。
(二)产业集群内企业规模偏小,实力不强
从企业看,关键企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实力不强。一是大企业数量少,目前除化工、化纤行业大企业比重比较明显外,其他行业大多在3%内;二是大企业实力还不强,如在由浙江省工业经济联合会、浙江省企业联合会和浙江省企业家协会主办的“2012浙江省企业领袖峰会暨企业家活动日”上,揭晓了我省的综合百强、制造业百强和服务业百强企业榜单。嘉兴市只有两家企业入围,其中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290亿元营业收入排第27位,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118亿元排第76位。而杭州、宁波、绍兴分别有37家、21家和17家企业入围,其中列首位的杭州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营业收入是1670亿元,嘉兴的差距非常大。
(三)产业集群内部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同质现象严重
一是嘉兴产业集群中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缺乏优秀人才,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技术创新不够,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技术模仿和装备更新。二是集群内企业协作水平比较低,企业间合作创新和知识交流缺乏,更多的是依靠有实力的单个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进行技术合作,经济带动力不强。三是创新能力的低下导致了设计能力的不足,进而使得产品缺乏差异化,产品同质现象严重。
(四)缺乏集群品牌的整体战略规划,品牌运作水平较低
由于差异化的品牌和营销手段不足,导致不少企业经营困难,出现尽管市场占有率较高但产业却处于低利润率状态,影响市场经济秩序和区域后续发展能力。
(五)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不健全,产品仿制现象较多
基础设施欠缺,具体表现在金融担保体系、信用体系和研发体系缺位,政策上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不高,使得集群内部企业往往丧失商机,集群优势受到抑制,很难实现集群的迅速升级。
由于缺少行业规范标准和有效的监管,产品仿制、侵害知识产权的现象较多,部分企业在本地交易过程中还存在价格难谈、货款难收等不确定性,企业之间很少交易,更谈不上合作创新和知识交流,行业竞争环境还需大力优化。
三、嘉兴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必要性分析
(一)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内涵
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包含了产业集群优化和产业集群升级两个相辅相成的同向概念。产业集群优化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前提,产业集群升级是产业集群优化的结果。
1.产业集群优化
产业集群优化是指通过调整,使产业集群实现协调发展,具体包括产业集群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所谓产业集群结构合理化,是指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不理想的产业集群结构进行调整,使资源在产业集群之间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所谓产业集群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不断向深度加工化和高附加值化发展,以更有效充分地利用资源。
2.产业集群升级
产业集群升级是指产业集群利用自身所处区域的特有优势,一方面,加强内部经济业务合作,发展和完善产业集群内部产业网络;另一方面,积极回应全球产业网络的变化,努力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战略性环节,从而获取更多附加值的活动。产业集群升级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能力的升级、内部组织结构的升级、产业集群内主导产业的升级和外向关联的升级等四个方面。
(二)影响嘉兴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原因分析
1.外部环境因素
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世情的变化和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是高度依靠投资和出口,以及低成本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这种模式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过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以及过低的消费率。当世界经济出现危机,外部需求萎缩,出口增速下降时,就需要扩大内需以保证经济的增长,但国内市场在短期内难以形成替代出口的空间,经济增长难以持续。所以,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着必须转变的压力。
规模扩张与空间环境间的制约矛盾加大。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嘉兴有海无滩,没有低丘缓坡,土地后备资源明显不足,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极其有限,受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制约,建设用地供应紧张,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如目前嘉兴港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区规划面积仅10平方公里,土地供给已达上限,产业规模扩张与空间承载制约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特别是规模扩张对港区安全、环境承载力的压力加大。
2.内在发展矛盾
据统计,嘉兴38个块状经济主要分布于18个制造行业中,主导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经济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在面临要素制约、成本上升、环境倒逼的形势下,产业竞争力逐渐下降。
传统产业集群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流失。以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集群,主要依靠价格竞争得以生存发展。由于产业集聚的外部效应,弥补了企业规模效益的不足,使传统产业能形成合力,并得以迅速发展。但随着土地供给、劳动力成本以及生态环境因素的制约,产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式微。
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严重。主要体现在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两大方面。需求结构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内外需不平衡、投资与消费不平衡,以及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偏低等;供给结构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较低等方面。此外,过量的产能和有限的需求之间也构成了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的格局不明显。现有的产品领域中,上游环节的产品,下游延伸产品相对较少,集群布局的主要是各大企业的加工制造环节,本土化布局相对较少,技术工艺“受制于人”,创新本土化有待提升。
知识产权保护较难。因业内企业数量过多,难以形成企业联盟或技术合作,“搭便车”成为业内较普遍心态,模仿而非创新成为传统产业集群的一大特点,集群内的技术溢出效应极为明显。
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发展乏力。相比上海、杭州等地吸引高端要素的比较优势还不明显,这直接影响了产业价值链和竞争力的提升。
四、嘉兴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具体实践与创新做法
(一)实施“两退两进”方略,为优化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环境
“两退两进”即“退低进高、退二进三”,是指将制造业中资源占用多、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已不适合在当地继续发展的相对低端低效的产业、企业或某些生产环节,从原所占有的空间中腾退出来,继而引进相对高端高效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优质企业或某些先进生产环节的行为与过程,是有效破解当前嘉兴面临的土地制约、环境能耗等突出问题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嘉兴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重大决策。
近年来,嘉兴坚定不移地实施“腾笼换鸟”、优二进三方针,把实施全市面上退低进高和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退二进三作为拓展空间、优化集聚、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制定出台了实施“两退两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末,全市腾退低效用地3万亩、力争4万亩,亩均销售收入和亩均税收分别达到300万元以上和12万元以上的目标。全市各类产业集群亩均投资强度由2006年的70.6万元提高到2011年的150.1万元、五年提高112.5%,容积率由0.56提高到0.65、五年提高16%。[4]据初步统计,2012年,全市共腾退低效用地10151亩,完成全年目标的126.9%。其中,实施关停淘汰项目85项,腾退低效土地4530亩,如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关停了环境污染严重的浙江蓉胜精线有限公司,腾退土地138亩;收回低效闲置土地133项,腾退土地5061亩,如平湖市经济开发区协议收回伊诺华公司70亩低效闲置土地,用于引进总投资超过1.5亿美元的钢压延项目。[5]
在抓好“退”的同时,着力加快“进”的步伐。2012年,全市通过加层或翻建改建厂房,新增厂房12.6万平方米,零增地技改新增设备投资35亿元。如嘉兴市凯力塑业有限公司通过产品转型,年产值从原来的不足1000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5000多万元,再到2012年的1亿余元,就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个典型案例。
(二)深化城乡统筹改革,联动推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
以列入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切入点,以优化“1640300”(嘉兴市区为中心、5个县(市)城区和滨海新城为副中心、40个左右新市镇为骨干、300个左右城乡一体新社区)城乡空间布局为着力点,协同推进城乡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主副中心城市承载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主阵地作用。结合开展“两退两进”和城市有机更新,按照城市功能上品位、产业集聚有内涵的要求,充分发挥国际商务区龙头带动作用,统筹推进城市东南片区、湘家荡区域、空港新城和嘉兴科技城、浙江科技孵化城等重点区块开发建设,合理布局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产业功能区块。
二是充分发挥新市镇承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主阵地作用。统筹布局市镇工业功能区、商贸公共服务区、城乡一体新社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以实施“两分两换”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动力,以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两新”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复垦力度,加快用地指标流转,强化制造业集聚发展、转型提升的要素保障。
(三)以“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2012年,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被列入浙江省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第二批试验区名单,连同2011年列入的嘉兴港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和海宁皮革制品产业集群,嘉兴已有3个产业集群进入全省“两化”深度融合第一批试验区名单;2012年,嘉兴港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南湖通信电子产业集群等12个产业集群被确定为嘉兴市级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第一批试验区。
以“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嘉兴加快了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步伐。为了进一步加快信息化进程,各试验区均已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推进举措。如海宁皮革产业集群就提出,争取通过三年努力,使全市规上革制品企业产品研发设计应用率达90%,生产控制系统应用率达80%,皮革产品信息技术(条形码)应用率达100%,电子商务应用率达85%。桐乡濮院针织产业集群则提出,2011年重点建设320创意广场、物流信息化平台、电子商务应用平台,2012年建成濮院毛纺织原料电子交易市场。
(四)深入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强化产业集群科技和人才支撑
把集聚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创新作为加快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核心动力,深入实施创新引领战略,着力打造产业集群的“绿色发动机”。
一是构建服务产业集群的科技平台。近几年,嘉兴先后引进集聚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等国内外大院名校70余家,初步形成了以嘉兴科技城、浙江科技孵化城、国际商务区、嘉兴高新区为核心的“两城两区”科技创业创新带,相关科研院所与40个产业集聚区的10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各县(市)也搭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平台,如海宁经编、海盐标准件、嘉善电子通讯等省级创新平台,为产业集群优化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是实施2012年第三批“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新引进了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南昌航空大学等9家水平较高的共建创新载体,努力争取与大院名校对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联盟,起到引领和示范提升产业层次和优化产业结构作用。
三是突出高层次人才向现代产业集群优先配置的导向。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着力打造“星耀南湖”人才工作、“南湖百杰”评选等系列品牌,促进人才数量稳定增长、质量稳步提升。2012年全市每百万人人才拥有量达到2264人,入选和引进国家“千人计划”数量位居全省地级市之首。
四是主动顺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趋势,把加强研发设计作为深化集群产业链、推进产品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完善政策举措,扶持培育工业设计企业,初步形成了嘉兴创意创新(软件)园、桐乡濮院320创意广场、海宁中国皮革城品牌风尚中心等一批工业设计集聚区。
五是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坚持以设计创品牌、强品牌,鼓励企业由“产品制造”向“设计制造”转变,涌现了雅莹服饰、麦包包、五芳斋等一大批典型企业。
(五)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夯实产业集群主体实力
一是大力实施企业“倍增计划”和“百千”企业产业培育行动,以壮大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产业联盟主导型的“五型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鼓励支持优势规模企业以品牌为龙头、技术为核心、资本为纽带,加大横向并购等力度,加强延伸产品开发和新兴市场开拓,更好地发展实体经济,带动产业集群,支撑区域发展。目前全市已有13家企业列为省级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有2家企业产值超百亿元,2个县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
二是抓成长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初创型小企业的培育工作,通过技术、资本、产业和市场等要素的融合,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之间建立按工序分工的协作关系或拉长产业链,推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三是鼓励龙头骨干企业推行供应链管理,积极分离一些配套加工、基础件供应及特定生产工艺给劳动密集型、贴牌生产型中小企业,加快构建“中小企业服务产业主导企业”的组织网络形式,提高专业化、精细化、协作化生产水平。
五、嘉兴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鼓励企业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注重产品结构升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淘汰低端产品、低附加值产品、低层次技术和工艺。
重点推进基于企业间互动合作、联合攻关的集群式创新,建立和完善集群式创新机制,强化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协同创新,推动那些以“贴牌”生产为主的企业从OEM(原厂委托制造)向ODM(原厂委托设计)、OBM(建立品牌)转变,使集群内企业沿着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价值链不断提升,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从生产普通零部件到关键的核心部件跃升,实现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发展。
(二)积极打造区域国际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
区域国际品牌是一种公共资源,指在某个区域范围所形成的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具有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产业或产品的地理标志,它代表着本区域在自然、文化、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独特和创新之处。
发展区域国际品牌有利于改变产业集群及集群内企业的增长观念和发展模式。在一个具有区域品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中,存在着专业化的分工合作体系,一些龙头企业专注于品牌建设、市场营销和新产品研发等“微笑曲线”两端高附加值方面的工作,而大量的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提供生产、物流、配件等配套服务。在这种有序的分工合作中,区域内的企业由于能够共享这种公共的品牌效应(合法地“搭便车”),就不会片面追求规模型、速度型的增长方式,而会转到追求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的轨道上来,从而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整体升级。
嘉兴各个产业集群聚集有大量企业,生产能力强,主导产品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一定的知名度,具有打造区域国际品牌的良好基础条件。
(三)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企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在项目引进、立项、环评、报批等方面推行“提前介入、专人负责、优先办理、特事特办、跟踪服务”等一系列服务措施,并不断简化行政审批,推行绩效管理,提高服务企业的水平,为企业在融资、用地、供水、供电、运输、社保、人才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形成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资环境。
加强在提供创新公共设施和公共产品方面的作为,满足产业集群的共性需求。企业集聚的过程中有许多公共性需求,针对企业的公共性需求,政府可以按照公共资源共享最多原则,集中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网络,从而显著增强公共投入的规模经济效应。
扶持中介机构,支持建立企业与支撑机构之间基于市场化基础上的互动合作的战略联盟关系,引导建设高效便捷、功能完备的,包括信息、咨询、金融、物流、技术、人才、商贸、法律、会计、审计、公证、仲裁等在内的支撑性服务平台,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充足的社会支持。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力度,保护技术创新成果,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保持企业创新动力,规范企业行为和市场秩序,制止集群内企业的恶性竞争,为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推广绿色低碳经济,促进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产业集群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在于能否在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基于嘉兴资源压力不断加大,环境形势极为严峻的现实状况,必须坚持以3R(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发展产业集群,在产品设计,原料选取,加工制造,销售运输,及废弃物处理的整个产品生产周期中,全面节约使用各种资源,尽最大可能降低消耗,将对环境的影响危害减到最小。
为此,必须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和标准,强化企业环境保护的监督和管理,抑制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的产业发展,逐步淘汰高消耗、低产能的企业,递增发展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构建产业集聚与生态效应互动的新格局,推进绿色产业集群的创建和壮大。
【注释】
[1]《嘉兴市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成效明显》,http://www.zjdpc.gov.cn/art㊣9/20/art_229_281996.html.
[2]方霞、孔洁雯:《嘉兴去年超亿元市场53个》,http://www.zjol.com.cn/2012-10-19.
[3]张海生:《嘉兴洪合毛衫出口何以逆势增长》,《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9月24日。
[4]《嘉兴市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成效明显》,http://www.zjdpc.gov.cn/art/2012/9/20/art_229_281996.html.
[5]朱卉:《“两退两进”揭开转型升级序幕》,《嘉兴日报》2013年1月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