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

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

时间:2023-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最早始于美国征信体系的建立。美国信用评级体系并非是针对公共信用问题而建立的,不能将之作为直接评价公共信用的指标体系,但其研究方法却值得借鉴,从个体到总体的评估框架,再从总体到个体的评估结果分析,正是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所要具备的功能和达到的效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按其主体进行分类研究的,如政府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社会组织评价体系、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等。

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1]

● 严清华1 高 璇2

(1,2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 430072)

【摘 要】 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构建中,公共信用作为关键一环,渐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公共信用供给的视角,从有效发挥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估功能、预测功能、警示功能和导向功能的目标出发,以评价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四大公共信用供给主体为对象,以影响四大供给主体供给公共信用的制度因素、行为因素和绩效因素三大因素为内容,通过选取科学的评价指标和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尝试性地构建了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这一体系对中国现阶段公共信用供给状况进行了初步的验证分析,以期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拓展新的思路并探求新的路径。

【关键词】公共信用 制度指标 行为指标 绩效指标 指标体系

一、引言

毋庸讳言,进入21世纪以来,尽管我国整体信用状况逐渐得到了改善,但是,公共生活领域中却不断出现一些严重的公共信用缺失现象,如曾轰动一时、备受关注的“全国牙防组事件”、“华南虎事件”和“三鹿奶粉事件”等。如何评价这些现象,用什么标准衡量一个社会公共信用缺失的程度及现有水平的高低,我们急需建立一套客观、完整、公正的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用以准确测评社会公共信用缺失的现状,清晰认识公共信用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加强公共信用建设需要努力的方向。

公共信用(public trustworthiness)是指发生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信用,是公共生活领域中特定个人或组织,在与作为泛利益相关群体的公众通过不完全契约或者隐形契约进行交往或交易过程中,获得公众信任,建立公共信誉的意愿、行为和绩效。学术界已注意到公共信用问题,譬如很早以前哲学家霍布斯(1651)就描述了公共生活领域中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信任时所面临的困境,认为其结果必然导致“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2];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1759)中也指出,“经济活动是基于社会习惯和道德之上,如果离开这些习惯和道德,人们之间的交易活动就会受到重大的影响,交易基础就会动摇”[3];社会学家福山也在其《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1995)一书中指出,“尽管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在大部分场合仍然有效,但它不能解释的‘百分之二十’的缺憾需要文化作为补充,其中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乃是文化对经济的影响途径和表现形式,它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经济效率”[4]。但是,无论哲学家、社会学家还是经济学家,都只是描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及其危害性,只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不曾设计一个在社会信用体系大背景下的公共信用定量分析框架,也不曾设置一套以这一定量分析框架为核心的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公共信用评价指标是用于评价公共信用状况和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是反映社会公共信用效果的测评系统。这一指标体系应既包括单个主体供给的公共信用的指标,又反映整体公共信用效果的指数。它应是一个局部问题和整体效果有机联系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指数,它的建立应该使得公共信用的研究迈出重要的一步,从以往的理论分析框架范式跨越到理论—应用分析框架范式。

二、相关文献综述

据笔者查阅的相关资料来看,以往学术界对信用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一般意义的信用,尤其是关系信用和契约信用问题上,对公共信用的研究较少涉猎;在公共信用的相关文献中,也没有一篇系统研究公共信用评价指标的文献可资参考。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以往学者大多未明确将发生在特殊人际联系下的关系信用和发生在市场交易中的契约信用与发生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公共信用区分开来,以公共信用为特定对象的研究还属起步阶段,故现有文献中,关于公共信用问题的直接研究成果犹如凤毛麟角;二是由于公共信用的评价涉及一些公众认可的软指标,其评价确实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相关指标的筛选实属不易。现有文献中虽然没有公共信用评价指标的直接文献可供参考,但部分文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仍给笔者以启迪,下面笔者就此作一简要综述。

关于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最早始于美国征信体系的建立。其征信体系包括政府信用、企业征信和消费者信用,并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在美国,政府信用评估最为成熟和流行的是“标准普尔”政府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它是对各国(或地区)政府按期偿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即对所谓的信用风险所做的评估,通过分层进行评估,该体系不仅可以得到总的信用状况,更能清楚地看到各部分的信用问题。企业信用评级是美国信用评级最早涉及的领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成熟度可想而知,目前国际上比较权威的评价体系主要有穆迪(Moody's Investors Service)、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 Corporation)和邓白氏集团(Dun&Bradstreet)的信用指标体系。消费者信用数据库是指包含消费者个人信用指标数据的集合体。美国三大信用局Equifax、Experian和Trans Union提供的数据最为全面。美国信用评级体系并非是针对公共信用问题而建立的,不能将之作为直接评价公共信用的指标体系,但其研究方法却值得借鉴,从个体到总体的评估框架,再从总体到个体的评估结果分析,正是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所要具备的功能和达到的效果。

就我国学者研究状况而言,信用评价体系领域也不乏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按其主体进行分类研究的,如政府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社会组织评价体系、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等。现将相关文献中较有借鉴意义的文献综述如下:

首先,关于政府信用评价指标。李长江(2003)从政府的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提出政府信用的两大评价指标:政府资质(由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两因素构成)、政府行为(由政府政策决策效果和政策履约率两因素构成)。刘军(2004)提出评价政府信用的三大指标:生产力水平提高指标,主要包括:储蓄和投资的规模与构成,中央及地方政府收入、支出和盈余、赤字趋势,经济运行模式,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结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指标,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货币的稳定性等;人民根本利益保障指标,包括:政治制度的稳定性与合法性,公众参与政治的程度,政党政府的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国家政策和国家战略的科学性、稳定性和透明度,收入分配的差距等。郑婷等(2004)提出评价政府信用的四大指标:政府行为的法治化程度、政府政策的稳定性、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水平、政府工作的公开度。张俊东(2004)主张对地方政府公信力进行评估应从行政体制、行政管理、政府实力和绩效等三个方面着手,并提出相应的10项评估指标:(1)行政公开机制;(2)行政决策机制;(3)政府责任机制;(4)政策系统性和稳定性;(5)行政执法的公平和公正;(6)市场管理的规范性;(7)政府承诺的履行和兑现;(8)行政人员的道德品质;(9)政府财力;(10)地方经济发展。这些文献中,包含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指标对笔者提出政府在供给公共信用中的评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因为它能全面地评价政府供给公共信用的大小。

其次,关于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最近几年的研究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徐颖、牛杰(2010)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认为经济效应、环境效应、社会效应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体系。

再次,关于社会组织信用评价。社会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不履行政府行政职责,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独立组织。这一组织的公信力直接关系到该组织供给的信用是否获得公众认可,从现有文献来看,最具代表性的是邓国胜(2004)提出的社会组织公信力的评估标准。

最后,关于个人信用评价。从现有文献来看,对个人信用评价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大多数的评价局限于技术层面,如传统的5C评价法、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个人信用评价方法、使用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个人信用分类模型、使用决策树技术构建个人信用分类模型、使用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个人信用分类模型,等等,而个人信用对于社会效应的指标基本没有文献涉及。

综上所述,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目前还缺乏系统的成果和分析框架,不能完全揭示公共信用的构成或缺失要件,从而使得公共信用建设缺乏明确的目标与测评标准。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为构建系统的公共信用定量分析框架奠定扎实的基础,为加强公共信用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思路

(一)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公共信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供给主体对公众供给信用的可信度的客观评价与反映,构建这一评价体系既要遵循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又要符合构建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殊要求。具体来说,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符合公共信用的客观要求,能科学体现公共信用的基本特征,并能对现状做出客观的评价。指标选取时必须充分考虑指标的整体性和局部性,既要体现公共信用总体水平的高低,又要反映各系统运行的局部状况,从而发挥指标体系对社会公共信用的警示作用和导向功能。

(2)可操作性原则。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最终目的是希望被决策部门所采用,为政策制定和科学管理服务,因此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3)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公共信用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标设置的动态性,二是指标权重的动态性,指标的设置及其权重计算应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但指标体系在一定时期内必须相对稳定,所以,设计指标体系需要兼顾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

(4)3G原则。从公共信用的基本特征出发,公共信用评价指标的选取还需具有公共性、公众性和公正性。公共性和公众性是公共信用的基本特征,公正性则是蕴含其中的道德要素与伦理准则。因此,3G原则是构建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厘清构建思路。厘清构建思路可以避免选取的指标之间缺乏联系、减少指标取舍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等缺陷。本文试图从指标产生机理和方法提出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

img78

图1 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1)明确评价目标。构建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首先明确为何要构建这一指标体系,这就需要明确公共信用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其基本目标应是能对社会公共信用现状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并能科学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发挥有效的导向作用,也就是说,科学的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备有效的评估功能、预测功能、警示功能和导向功能。

(2)确定评价对象及内容。明确公共信用指标体系构建目标后,接下来就要说明其评价对象及研究内容,即指标体系评价谁、评价什么。公共信用指标体系的评价对象是公共信用的供给主体,包括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这四大主体及由这四大主体组成的公共信用供给群;公共信用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则是影响这些供给主体供给公共信用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可划分为制度因素、行为因素以及绩效因素。

(3)选取评价指标。评价对象及内容一旦确定,就需要选取指标来进行度量。本研究分别沿着两条路径来进行评价指标的选取:其一,根据公共信用评价对象即供给主体来确定公共信用的一级指标;其二,对评价内容即影响公共信用供给的制度因素、行为因素和绩效因素进行归纳分类,选择公共信用评价的二级指标。选取评价指标的路径如图2所示。

(4)采用科学方法。科学的评价方法是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的根本保证。本文借鉴了标准普尔对政府绩效进行系统评价的方法以及其他相关方法,首先对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并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然后运用专家打分法等确定各指标的权数,并运用线性加权法等计算公共信用供给的综合指数,以科学地评价公共信用的供给指数。

(5)进行评价结果分析。进行评价结果分析是将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于实践进行检测验证,根据评价体系及方法对现有公共信用状况进行分析测评,得出公共信用总体水平和各部分运行状况的结论,

图2 公共信用评价指标选取路径系统

并根据所得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提高公共信用水平的政策建议。

四、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根据上述公共信用指标构建原则和思路,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至少包括三级指标:第一级指标反映的是公共信用供给主体的综合评价指数,由该指数的高低可以直接判断出整个公共信用供给水平的高低;第二级指标反映的是公共信用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即制度因素、行为因素和绩效因素,相应地将这些因素细化为具体的指标即制度指标、行为指标和绩效指标,这一级指标的评估指数可以反映公共信用某部分的运行状态;第三级指标涉及的是各影响因素的若干分项指标,具体构建如表1所示。

表1 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如表1所示,我们将公共信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按其供给主体分成四个部分,其中每个部分均分别从制度、行为和绩效三个方面进行分类。制度指标来自于制度安排的激励约束机制,即是否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各主体有效供给公共信用;行为指标来自于主体的内在动力并由此而体现到提供公共信用的行动上,重点考察各主体供给公共信用的行为能力与行为状态;绩效指标是对公共信用供给结果的考察,重点考察主体所拥有的信誉度与影响力。

(一)关于政府的公共信用

在制度方面,首先,政府自身是否有独立的信用监管部门,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会在其“有限理性”的驱使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独立的监管部门能为政府供给公共信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其次,政府政策是否具有稳定性,因为政策制定的结果本质上是对某一时期社会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如果朝令夕改,人为割断政策之间的联系,势必导致公众对政府现行政策产生怀疑。最后,政府政策不应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作为出发点,而应该具有独立性,即应该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平稳发展作为制定政策的基本目标。

在行为方面,首先是公务员人数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这一指标说明其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垄断地位的高低,比例越小,工作效率越高,垄断地位越低,那么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也就越高,反之亦然。其次,检查部门查处腐败案件涉案人数占政府公务员人员比例,这是一个关键性指标,这一比例越低,公众越信任政府。最后,政府政务透明化程度是政府信誉的重要指标,在现代民主社会,政府由民众的委托而产生,民众在将社会公众事务委托给政府处理的同时,也要求对政府的管理行为有更多的了解,以监察政府行为是否公平和公正,政府只有将行政的全过程向公众公开,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在绩效方面,上访案件及时回复率是直接与老百姓利益相关的指标,指数越高,公众对政府越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主要通过政府承诺的履行和兑现来考察,如果政府不能履行和兑现所做出的承诺,就会失信于民。

(二)关于企业的公共信用

在制度方面,首先,是否有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如果有专门的监管部门监管,那么企业的公共信用可信度就会比较高。其次,企业内部监管与自律机制是否建立健全,即企业是否在内部制度上为有效供给公共信用提供了保障。

在行为方面,首先是企业参与公共事业的次数,它反映的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况,参与的次数越多,说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就越能取得公众的信任;其次是企业是否有拖欠税款的行为,这是考察企业对社会基本职责和义务的履行状况,一个企业如被列入偷税漏税黑名单,也就无公信力可言了;最后,是否有财务披露作假,无须赘述,这是一项衡量企业信用状况的底线指标。

在绩效方面,首先是广告信任度,即其广告对公众有多大的信任度;其次是合同履约率,即其签订的合同是否全部依约如期履行;最后是企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这是一项反映企业公共信用绩效的综合指标。

(三)关于民间组织的公共信用

在制度方面,首先,组织机构的设立是否具有独立性,其独立性越强则供给的公共信用就越具有公信力;其次,是否有专门的监管机构,民间组织虽然具有独立性,但仍离不开专门机构的监管,专门机构的监管是民间组织提供公共信用在制度上的保障;最后,民间组织是否具有非营利性质,这不仅是鉴定民间组织的标准,也是评判民间组织公共信用可信度的指标,一个组织只有不以营利为目的,该组织在发挥第三方力量时才能持有公正的态度,其提供的公共信用才更具可信度。

在行为方面,首先是非利益相关者占从业人员的比例,由于我国民间组织成立及发展的特殊性,从业人员并不全是非利益相关者,一般来说,非利益相关者在从业人员中所占比例越高,其公共信用的可信度就越高;其次是腐败案件涉案者占从业人员比例,和政府组织一样,非政府组织内也会出现腐败现象,这一比例越低,可信度就越高,反之亦然。

在信誉方面,首先是被取消资格的民间组织占非政府组织的比例,民间组织在信誉严重缺失并造成社会危害时即会被取消其资格,被取消资格的越多,其公共信用的可信度就越低;其次是公共生活中民间组织的曝光率,这是影响民间组织公信度的重要指标,曝光率越高,其公共信用的可信度就越低;最后是公众对民间组织的信任度,这一指标主要通过民间组织在关键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四)关于个人的公共信用

在制度方面,首先,是否有监管机构监管,个人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更具有不确定性,更体现利己的一面,因此,有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监管体系越完备,个人提供公共信用的可信度也就越高。其次是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状况,包括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及人文社会环境建设等,其建设状况越好,个人供给公共信用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行为方面,首先,个人是否履行隐性承诺并遵守公共生活准则,隐性承诺是正式契约之外彼此心照不宣做出的承诺,公共生活准则是公共生活领域中具有社会共同价值取向的行为标准或活动准则,能否认真履行和遵守是衡量个人供给公共信用的重要指标;其次,是否有弄虚作假行为,这是衡量个人能否供给公共信用的底线指标。

在绩效方面,首先是个人在所在领域的影响力,在现实生活中,公共信用并非所有人都能提供,它是特定领域中具有影响力的特定个人所提供的,提供者对所在领域的影响力就成为衡量其供给公共信用大小的重要指标;其次是公众信任度,它是衡量个人供给公共信用的综合指标。

五、公共信用评价的基本方法

(一)指标值标准化处理

对于已选定的评价指标,由于各分项内容的性质不同,无法直接横向比较,所以需要将这些不同质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使之变换成无量纲的指数化数值或分值。常用的标准化方法主要有标准化变换法、指数化变换法等。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公共信用水平,衡量达到参考值的水平和差距[5],因此,只需将一系列指标值与相应的参考值进行对比。在这里我们采用“指数化变换法”,即将指标体系中的实际指标值与相应的参考值进行对比,以反映每一指标的实现程度。由于评价指标中有些是正指标,有些是逆指标,其处理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即:

三级指标(Qi):当为正指标时,即指标越大越好时,Qi=Ci/Si;当为逆指标时,即指标越小越好时,Qi=Si/Ci

一级指标(Uk):Uk=

公共信用综合指标(PCI):PCI=img84

式中:Ci代表三级指标的现状值;Si代表三级指标的标准值;Wi、Wk分别代表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的权重。

(二)权重的确定

计算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时,权重的确定至关重要。本文运用层次分析原理,根据各指标在体系中的重要性,确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对于一级指标的权重,作为公共品的公共信用,政府供给应该占据主导地位,因而本文假定政府供给所占份额为40%;为方便计算,其他三种供给方式可以看做比例一样,即企业、民间组织、个人供给假定各占20%。关于二级指标的权重,笔者认为制度、行为和绩效三方面对公共信用供给的作用一样重要,不存在偏颇现象,所以假定各占三分之一。

(三)指标权数的确定方法

由于在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在进行综合评价时有必要对各指标进行加权处理。在综合评价实践中可运用多种确定指标权数的方法,如Delph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其中专家打分法既集中了专家的意见和看法,又利用相应的数学工具对专家的意见进行处理,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因此,我们利用专家打分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数。

(四)综合指数方法的确定

指标值的汇总合成方法较多,如线性加权法、乘法合成法、加乘混合合成法等,其中线性加权法是使用广泛、操作简便且含义明确的方法,故本文使用线性加权法加以计算。

六、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中国验证

(一)验证分析前的数据选取说明

从上述公共信用的指标体系来看,很多指标不能直接找到数据,但可以根据现有的数据借鉴类似的指标为本文所用。首先,可用政府公信力指标来代替政府提供的公共信用,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等。同时,它综合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所涉及的范围正好与本文中政府供给公共信用有相通之处,政策的稳定性、独立性,政府政务的公开度、公共信任度也包含在政府公信力的研究中,因此,我们用政府公信力的指标来代替政府供给的公共信用具有很好的耦合性。其次,我们可用广义的企业信用来代替企业供给的公共信用指标,企业信用可以分为狭义企业信用和广义企业信用。狭义企业信用是指企业对债务按期还本付息的能力和意愿;广义的企业信用还包括企业是否遵守工商、税务、海关、劳动等部门的有关法规,履行合约,无虚假广告等情况。虽然广义的企业信用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但与企业供给的公共信用的状况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笔者认为用广义的企业信用来替代公共信用有很好的说服力。再次,我们可以用公众对民间意见表示的信任来代替民间组织供给的公共信用指标,公众对民间意见表示信任本身就是对民间组织的信任,这一指标的替代也具有说服力。最后,公众个人供给的公共信用这一指标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数据收集也比较困难,在此,为数据收集的方便性并不失代表性,笔者将其界定为专家、学者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提供的公共信用[6],文中,笔者用公众对专家、学者表示的信任来代替个人供给的公共信用。

(二)验证分析得出的评价结果

根据上文所述的计算方法和选取数据的说明,得到中国公共信用综合指数(PCI)如表2所示,绘制中国公共信用综合指数走势图,如图3所示。

表2 中国公共信用综合指数

资料来源:利用2005—2009年中国信用小康指数[7]整理和计算而得。

图3 中国公共信用综合指数走势图

从表2和图3可以看出:

(1)各主体供给公共信用的指数水平偏低(高不过62.2%,低至21.2%),这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05年世界公共信任平均指数为69%[8]

(2)政府指数整体状况近年有所上升,但幅度较小,2005—2009年,其绝对涨幅仅为1.7%,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人们的期望值还存在很大距离,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对公共信用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譬如政府执法缺乏透明度,政府制定的政策朝令夕改,这些都成为政府指数大幅上升的阻力。

(3)企业指数基本上处于静止状态,变化很小,2005—2009年最大差距仅为0.7%,且整体水平仍然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对社会责任还没有完全认识,没有突破现有瓶颈,从而改变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4)民间组织与个人指数太低且呈不断下滑态势,个别年份低到令人颇感羞耻的程度,这主要是因为个别年份突发性事件的影响,如2008年公众对民间组织的信任指数比较低,主要是前一年全国牙防组事件[9]造成的影响;2009年公众对专家、学者的信任指数比较低,主要因为这一年媒体不断曝光的学术腐败导致了这一群体的信任度急剧下降,从浙江大学到西南交大,从辽宁大学到清华大学,从29岁清华毕业生当选市长到唐骏博士文凭造假等事件,导致了专家、学者群体的诚信危机。

(5)中国公共信用综合指数在偏低水平上呈现逐年递减趋势,2005—2009年5年,公共信用综合指数从56.7%下滑至47.7%,中国公共信用总体状况每况愈下。由于公共信用涉及范围广、波及面大,其缺失造成的严重后果,为我们加强公共信用建设敲响了警钟。

七、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我国目前公共信用严重缺失的状况下,作为评价公共信用状况、水平和绩效的衡量标准和测评系统,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显得十分必要,而且也相当迫切。构建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一般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并体现公共信用的基本特征,通过以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等公共信用供给主体为评价对象,以影响四大主体供给公共信用的制度因素、行为因素和绩效因素为评价内容,选取四大主体供给公共信用的综合评价指数为一级指标,与三大影响因素相对应的制度指标、行为指标和绩效指标为二级指标,以及各二级指标下相应的若干分项指标为三级指标,借用标准普尔对政府绩效进行系统评价的有效方法以及其他通用的科学方法,我们进行了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初步尝试。运用这一初步构建的指标体系,我们对中国公共信用的供给状况进行了初步的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公共信用供给指数不仅总体水平偏低,而且呈逐年下滑态势,公共信用供给指数的结构状况也令人担忧。

综合本文得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结合当前的形势和我国公共信用供给现状,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要高度重视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科学方法,结合中国实际,构建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发挥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公共信用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与有效功能。

第二,科学的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需要以建立健全有利于增进公共信用供给的激励约束机制为中心,努力探讨加强社会主义公共信用建设的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与长效机制。

第三,针对目前我国公共信用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党和政府、企业、社会和各方人士应高度警觉,全力以赴,采用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尽快遏制住我国公共生活领域中存在的信用严重滑坡的现象与趋势。

(作者电子邮箱:qhyan@whu.edu.cn)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北京:三联书店,2003.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石庆炎,靳云汇.个人信用评分的主要模型与方法综述.统计研究,2003,8.

[6]叶永刚,张培.中国金融监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金融研究,2009,4.

[7]王晶,高建设.企业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9,2.

[8]李长江.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信用研究的重要性及政府信用模型构建.东南大学学报,2003,4.

[9]刘军.政府信用缺失与政府信用建设.华东经济管理,2004,4.

[10]郑婷,赵淑丽.论政府信用的建立.广西社会科学,2004,5.

[11]张俊东.地方政府公信力评估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2]徐颖,牛杰.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

[13]刘平,郭红玲.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综述.生产力研究,2009,13.

[14]邓国胜.非营利组织“APC”评估理论.中国行政管理,2004,10.

[15]吴慎之,黄盛.构建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对策选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6.

[16]Cladia Keser,and Frans van Winden.Conditional cooperation and voluntary contributions to public goods.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102(1).

[17]Kiousis,S..Public trust or mistrust? Perception of media credibili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Mass Communication&Society,2001,4(4).

[18]Olga Kalinina.Sovereign ratings history since 1975.Standard&Poor's Ratings Direct,2002,62(3).

[19]John Morgan,and Martin Sefton.Funding public goods with lotteries:Experimental evidence.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0,67(4).

[20]Lisa R.Anderson,Jennifer M.Mellor,Jeffrey Milyo.Social capital and contributions in a public-goods experimen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2).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atic Index of Public Credit Evaluation

Yan Qinghua1 Gao Xuan2

(1,2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72)

Abstract: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social credit system,the public credit as a key part has become a hotspot gradually.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supply of public credit,and starts from the goal of the effective evaluation function,prediction function,warning function and guidance function.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o evaluate four public credit suppliers,which are the government,business,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The content contain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four public credit suppliers,which are institutional factors,behavioral factor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By choosing a scientific evaluation,and using scientific evaluation methods,this paper constructed public credi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entatively and used this system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China's current supply of public credit,so as to expand new ideas and new paths for its improvement.

Key words:Public goods;Institutional index;Behavioral index;Performance index;Index system

【注释】

[1]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三配置与信用公共品的有效提供及管理研究”(项目编号:707730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5.

[3]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18.

[4]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6.

[5]公共信用的理想状态就是无公共信用缺失,公共信用指数标准化为1。

[6]笔者这样做的理由有二:其一,文中所述向公众提供公共信用的个人指的是有影响力的个人,专家和学者是有影响力的个人的代表者;其二,现代社会中,专家和学者的意见成为人们辨别事物真假的一个重要标识,所以将公众缩小到专家学者这一范围不会影响到整体公共信用的评价。

[7]小康研究部.中国信用小康指数2005—2009.小康,2006,10;2007,10;2008,10;2009,10.

[8]世界价值观调查显示,2005年公共信任平均指数为69%,数据来源:http://www.worldvaluessurvey.org/

[9]2007年4月,全国牙防组被撤销。作为民间组织其并没有很好地履行中间人的职能,而是利用该组织权力进行违规认证,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