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行业间溢出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1]
● 涂涛涛1 余道先2
(1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0;2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
【摘 要】 利用行业水平数据,本文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分析的结果表明,与行业内溢出相比,行业间溢出是更为有效的技术溢出渠道。后向联系与前向联系是行业间溢出发生作用的两种途径。对前后向联系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内外资生产率差异的减小和行业内研发支出的增加有利于行业间溢出;内资企业出口倾向的增加不利于前向溢出;三资企业的出口倾向有利于前向和后向溢出;东道国企业所处行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也会影响行业间溢出。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行业间溢出 行业内溢出
一、引言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是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渠道之一。尽管FDI技术溢出效应在理论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关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却得出了并不统一的结论。Caves(1974)、Kokko等(1996)、Lipsey和Sjoholm(2001)对澳大利亚、乌拉圭以及印度尼西亚的实证研究证实了溢出效应的存在;而Haddad和Harrison(1993)、Aitken和Harrison(1999)以及姚洋和章奇(2001)对摩洛哥、委内瑞拉和中国的同类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FDI的溢出效应是不存在的。导致实证结果分歧的原因很多,一些学者试图从东道国吸收能力的角度来进行解释,如人力资本(Borensztein等,1998;赖明勇等,2005)、东道国自身研发水平(Keller,2004)、金融市场效率(Alfaro等,2004)、贸易开放度(Holmes和Schmitz,2001)等。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研究大多忽视了行业内溢出[2]与行业间溢出[3]的区别。为了进一步弄清FDI的溢出机制,我国部分学者从行业内溢出的视角探讨了技术溢出及其相关因素(陈涛涛和宋爽,2005;严兵,2006;陈涛涛和狄瑞鹏,2008)。然而,对现有文献的梳理表明,FDI溢出发生的机制更有可能是通过行业间而非行业内。探讨跨国公司最优决策的文献指出,跨国公司管理层决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最小化模仿的可能。跨国公司通过组织生产最大化模仿时滞,从而减轻了由行业内技术溢出导致的技术知识的租金消散(Ethier and Markusen,1996)。对于跨国公司而言,行业内溢出意味着损失,故跨国公司会限制技术的水平溢出。同时,其他部门制造商成本的降低并不会造成其租金损失。如果潜在上游供应商的效率得到提高,这对于跨国公司而言是十分有利的。因此,跨国公司对补充性和非竞争部门的行业间溢出的可能性更大(Kugler,2006)。
近几年来,我国的一些学者逐渐意识到了行业间溢出的重要性,并分别从技术差距(姜瑾和朱桂龙,2007)、知识产权(李平和随洪光,2007)和市场竞争(许和连等,2007)的角度考察了行业间溢出效应。在借鉴国内外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行业内与行业间溢出,并侧重探讨行业间溢出的各种影响因素。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二部分为模型设定与数据描述;第三部分为模型的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结论与建议。
二、模型设定、指标构建与数据
(一)模型设定
本文使用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扩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数形式作为研究外资技术溢出的基本模型(姜瑾和朱桂龙,2007;金成晓和王猛,2009):
在模型(1)中,下标i和t分别代表行业和年份,Y为内资企业总产出,K为内资企业的资本存量,L为内资企业的劳动力投入,Hor为水平联系指标,Back为后向联系指标,For为前向联系指标。在模型(1)中,水平联系的系数β3可以反映行业内溢出的影响。
行业间溢出通常由买方和卖方之间的联系产生,即外资企业通过与国内企业上下游产业的前后向联系带动了当地企业的技术进步(Markusen and Venables,1999)。其中,外商企业在与供应商的联系中发生知识溢出被称为后向联系渠道的技术溢出;外商企业在与客户的联系中发生知识溢出被称为前向联系渠道的技术溢出。后向联系与前向联系是行业间溢出发生作用的两种途径。故模型(1)中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指标的系数β4、β5可以反映行业间溢出的影响。
正如上文所述,后向联系与前向联系是行业间溢出发生作用的两种途径。为了考察行业间溢出的影响因素,此时只需要分析影响后向联系与前向联系的因素即可。在本文构建的模型中,我们将考察劳动生产率差异、研发、内外资企业的出口倾向对行业间溢出的影响,首先构建上述因素对后向联系影响的模型如下:
其中,Backit为后向联系度量指标;RPit为i行业t时期内外资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RDit为i行业t时期的研发状况;EXDit为i行业t时期内资企业的出口倾向。downEXFit表示i行业t时期下游三资企业的出口倾向。显然,对模型(2)中各系数的分析,就可以考察各因素对后向联系的影响。
类似地,为了考察上述因素对前向联系的影响,可构建如下模型:
其中,Forit为前向联系度量指标;RPit、RDit和EXDit与前面的定义相同。upEXFit表示i行业t时期上游三资企业的出口倾向。类似地,对上述模型中各系数的分析,就可以考察各因素对前向联系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也是影响前后向联系的重要因素。影响力系数体现的是一个部门对国民经济整体的拉动力或影响力,影响力系数越大,表明该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该行业与上游外资企业建立前向联系的可能性越大;推动力系数体现的是一个部门对国民经济整体的推动力,推动力系数越大,表明该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该行业与下游外资企业建立后向联系的可能性越大。为了考察影响力和推动力系数的综合影响,构建综合指标如下:
其中,δj为影响力系数指标,为推动力系数指标。可以推测,ωj越大,j行业与上游外资企业建立前向联系的可能性越大,与下游外资企业建立后向联系的可能性越小;反之,则前向联系建立的可能性越小,而后向联系建立的可能性越大。由于不同年份的影响力和推动力系数可能会发生变化,本文将只考察2002年该综合指标与前后向联系间的相关性。
(二)数据描述
本文中的数据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考察的样本期间为2001—2006年。为了构建后向联系与前向联系等指标,本文使用了2002年122部门投入产出表。因为投入产出表中的行业细分与各统计年鉴中的行业细分存在差异,故需对投入产出表中的行业进行合并。由于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制造业,在剔除了投入产出表中非制造业的情形下,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4754-2002),本文对投入产出表中的69个行业进行了合并,并最终选取了27个行业。
在指标选取上,内资企业总产出由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与“三资”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的差额来度量;内资企业的资本存量由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总资产与“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的差额来度量;内资企业劳动力投入由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与“三资”工业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的差额来度量;内外资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采用三资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内资企业劳动生产率之比来度量;研发状况,采用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来度量;内资企业的出口倾向,采用内资企业出口交货值与内资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之比来度量。
(三)其他指标的构建
1.水平联系
水平联系定义如下:
其中,分子表示j部门t时期外国企业总产出,分母表示j部门t时期的总产出(即同时包括了外国企业和国内企业的产出)。那么,该指标代表了外国企业在东道国特定行业与特定年份中产出的比重,从而体现了FDI的行业内参与度。令水平联系度量指标矩阵为Hor,该矩阵为N×T阶矩阵,其中N为行业总数,T为年数。
2.后向联系
后向联系Backkt表示行业k对下游外国企业提供的中间品占其中间使用合计的份额,其定义如下:
由于Horjt已经考虑了行业内效应,故在考虑后向联系时应剔除行业内效应,从而有j≠k。在式(6)中,αkjt表示行业k为行业j提供中间品的份额,即:
令αkjt系数矩阵为A(N×N阶),后向联系度量指标矩阵为Back(N×T阶),此时有:
其中,diagA为N阶的方阵,它的对角线元素取自矩阵A的主对角线,其余元素的值都为零。A-diagA可将A矩阵中的对角线元素变为零。
3.前向联系
前向联系Forht表示东道国某行业的投入中由上游外国企业提供的份额,其定义如下:
其中,βjht表示行业h的总投入中由行业j提供的份额,即:
式(10)中,Yjht为行业h在生产中对行业j中间投入品的消耗表示行业h在生产中消耗的所有中间投入总和。
令βjht系数矩阵为B(N×N阶),前向联系度量指标矩阵为For(N×T阶),此时有:
其中,diagB为N阶的方阵,它的对角线元素取自矩阵B的主对角线,其余元素的值都为零。B-diagB可将B矩阵中的对角线元素变为零,(B-diagB)'为B-diag B的转置矩阵。
4.三资企业出口倾向
下游三资企业的出口倾向定义如下:
其中,A为αkjt系数矩阵;diagA为N阶的方阵,它的对角线元素取自矩阵A的主对角线,其余元素的值都为零;EXFit表示i行业t时期三资企业的出口倾向,采用三资企业出口交货值与三资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之比来度量;EXF为EXFit指标构成的N×T阶矩阵,其中N为行业总数,T为年数。
上游三资企业的出口倾向定义如下:
其中,B为βjht系数矩阵;diagB为N阶的方阵,它的对角线元素取自矩阵B的主对角线,其余元素的值都为零;EXF为EXFit指标构成的N×T阶矩阵,其中N为行业总数,T为年数。
5.影响力系数
借鉴刘起运(2002)的方法,构建影响力系数如下:
其中,,其经济含义是,第j部门生产一个最终产品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完全需求量,即部门对国民经济整体的拉动力或影响力。αj为第j部门最终产品占国民经济最终产品总量的比例,即最终产品实物构成系数。在影响力系数的指标中,分母体现的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最终产品对其整体的影响力。这个最终产品不再是哪一个部门的,而是国民经济某一年度的特定最终产品,是该年度特定结构下的一个最终产品,也可视为国民经济一个最终产品对整体的平均影响力。改进后的计算方法采用了加权平均法,各部门最终产品的权重不同,是以国民经济一个综合的最终产品影响力为参照系,它真实地反映了国民经济当年一个最终产品的平均影响力。
6.推动力系数
类似地,构建推动力系数指标如下:
其中,di0为矩阵同一行元素之和,即,其含义是i产品一个单位初始投入对所有部门的完全供给量,或称i产品对国民经济整体的推动力。βi为第i部门初始投入占国民经济初始投入总量的比例,即初始投入的部门构成系数。在推动力系数指标中,分母表示一个单位的初始投入(不是某一部门,而是综合的)对国民经济的平均推动力。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为了考察行业内与行业间溢出的影响差异,对模型(1)进行估计,得到回归结果见表1。考虑到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和自相关问题,本文采用Prais-Winsten方法来进行估计,并得到面板修正标准误差(PCSE)估计量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1)面板数据分析结果
注:***表示系数的t统计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系数的t统计量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系数的t统计量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示系数的t统计量在10%的水平上仍不显著,括号中为修正后的标准误差。
从表1的结果可知,后向联系与前向联系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间溢出是十分显著的。同时,水平联系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这表明,外资的行业内溢出并不显著。也就是说,与行业内溢出相比,行业间溢出是外资技术溢出的更有效渠道。
为了考察后向联系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对模型(2)进行估计,结果见表2。
表2 后向联系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注:***表示系数的t统计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系数的t统计量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系数的t统计量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示系数的t统计量在10%的水平上仍不显著,括号中为系数的标准误差。
从表2可知,针对模型(2)的三种估计得到了一致的结论。RP的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内外资生产率差异不利于后向联系,且影响十分显著。也就是说,只有当行业内三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生产率差异不大时,下游行业的三资企业才会与其建立供应联系,从而促进技术的溢出。RD的系数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中均显著为正。这表明,行业内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增加有利于后向联系的发生。科技活动的增加通常会促使该行业内资企业技术水平和吸收能力提高。一般而言,三资企业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更严,从而对中间投入品也有较高的质量和技术要求。显然,内资企业技术水平和吸收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它们与三资企业建立后向联系。EXD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这表明,内资企业的出口倾向对后向联系的影响不显著。downEXF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表明,下游行业三资企业的出口倾向有利于后向联系的建立。其中的可能原因在于,下游行业的三资企业在中国进行生产再出口,主要是为了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这种投资动机促进了后向联系的发生。
为了考察前向联系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对模型(3)进行估计,结果见表3。
表3 前向联系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注:***表示系数的t统计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系数的t统计量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系数的t统计量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示系数的t统计量在10%的水平上仍不显著,括号中为系数的标准误差。
从表3可知,在三种不同的模型中,除了RD以外,其他变量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判断固定效应是否显著的F检验为F(26,131)=112.31,即固定效应模型优于普通OLS估计。判断随机效应是否显著的LM检验为chi2(1)=342.07,即随机效应模型优于普通OLS估计。为了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模型之间进行选择,本文对该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可得,chi2(3)=10.43且Prob>chi2=0.0153。因此,在1%显著水平上,不拒绝原假设,从而选取随机效应模型。
从随机效应模型的结果可知,RP的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内外资生产率差异不利于前向联系,且影响十分显著。也就是说,只有当行业内三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生产率差异不大时,上游行业的三资企业才会与其建立供应联系。内资企业对于来自三资企业中间品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技术吸收能力。如果内资企业技术过于落后,就无法充分利用三资企业提供的中间品。因此,只有当内资企业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时,才会有利于前向联系的发生。RD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表明,行业内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增加有利于前向联系的发生。EXD的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内资企业的出口倾向不利于前向联系的建立。可能的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内资企业的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等低端技术产品为主,这些行业产品生产中使用的中间投入主要来自于国内生产要素。因此,内资企业的出口倾向与前向联系之间呈现了负向关系。upEXF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表明上游行业三资企业的出口倾向有利于前向联系的建立。
进一步,为了考察影响力和推动力系数对垂直联系的影响,可计算后向联系、前向联系及综合指标ωj的相关系数,见表4。
表4 影响力系数、推动力系数与垂直联系的相关性分析[4]
注:括号中的数值表示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水平。
从表4可知,ωj与后向联系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前向联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表明,ωj越大,后向联系发生的可能性越小,而前向联系发生的可能性越大;ωj越小,后向联系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而前向联系发生的可能性越小。该结论与本文在模型设定中的推论相一致。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行业层面的分析,本文考察了FDI在中国工业部门行业内与行业间溢出的相对显著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外资行业内的技术溢出不显著,而行业间溢出显著。这表明,与行业内溢出相比,行业间溢出是更为重要的技术溢出渠道。同时,后向联系与前向联系是行业间溢出发生作用的重要途径,对前后向联系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
(1)内外资的生产率差异不利于后向和前向溢出。也就是说,只有当行业内三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生产率差异不大时,内资企业才具备了学习和获取外资技术的吸收能力,从而有利于行业间的溢出。
(2)行业内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增加有利于后向溢出和前向溢出。行业内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可以体现该行业内的研发状况。显然,行业整体研发实力的提升会增强内资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从而有利于行业间的技术溢出。
(3)内资企业的出口倾向不利于前向溢出的发生,但对后向溢出的影响不显著;三资企业的出口倾向有利于前向溢出和后向溢出的发生。
(4)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的分析表明,当一个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时,该行业与上游外资企业建立前向联系的可能性越大,从而前向溢出的可能性也越大;当一个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时,该行业与下游外资企业建立后向联系的可能性越大,从而后向溢出的可能性越大。因此,东道国企业所处行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到垂直联系的发生,从而也影响了行业间溢出。
结合本文研究结论,可以引申出政策建议如下:
(1)“市场换技术”战略的调整。“市场换技术”战略在我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忽视了技术转移在我国发生的关键机制。正如本文分析所表明的,行业间溢出是更有效的技术溢出途径。因此,今后我国技术发展的战略应更加关注行业间的视角,通过促进内资企业与上下游外资企业的协作关系,就可借助其技术支持提升本国企业竞争力和技术实力,从而获得行业间溢出的好处。
(2)加强行业内的研发投入,缩小内外资企业间的技术差距。研发实力是促进内资企业技术水平和吸收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为此,政府有必要提供各种激励措施,促进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从而促进外资的行业间技术溢出。
(3)行业政策的制定应具有针对性。东道国企业所处行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到垂直联系的发生,从而也影响到了行业间溢出。因此,对于上游行业的东道国企业,应致力于培育与下游外资企业的后向联系,从而促进后向溢出的发生;对于下游行业的东道国企业,则应致力于培育与上游外资企业的前向联系,从而促进前向溢出的发生。
(作者电子邮箱:tutaotao_hust@126.com;ydxdhy@hotmail.com)
参考文献
[1]陈涛涛,狄瑞鹏.我国FDI行业内溢出效应阶段性特征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8,6.
[2]陈涛涛,宋爽.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内溢出效应的政策要素研究.金融研究,2005,6.
[3]姜瑾,朱桂龙.外商直接投资,垂直联系与技术溢出效应——来自中国工业部门的经验证据.南方经济,2007,2.
[4]金成晓,王猛.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内与行业间技术溢出——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的检验.南方经济,2009,1.
[5]赖明勇,包群,彭水军,张新.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经济研究,2005,8.
[6]李平,随洪光.知识产权保护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影响的研究——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经济评论,2007,6.
[7]刘起运.关于投入产出系数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统计研究,2002,2.
[8]许和连,魏颖绮,赖明勇,王晨刚.外商直接投资的后向链接溢出效应研究.管理世界,2007,4.
[9]严兵.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内溢出效应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经济评论,2006,1.
[10]姚洋,章奇.中国工业技术效应分析.经济研究,2001,10.
[11]Aitken,B.,and Harrison,A..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Venezuel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3).
[12]Borensztein,E.,Gregorio,J.D.,and Lee,J.W..How does FDI affect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45(1).
[13]Caves,R.E..Multinational firms,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host-country markets.Economica,1974,41(5).
[14]Ethier,W.,and Markusen,J.R..Multinational firms,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6,41(1).
[15]Gerschenberg,I..The training and spread of managerial know-how: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ultinationals and other firms in Kenya.World Development,1987,15.
[16]Haddad,M.,and Harrison,A..Are there positive spillovers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Morocco.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42.
[17]Holmes,J.,and Schmitz,A..Competition at work:Railroads vs.monopoly in the U.S.shipping industry.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2001,25(2).
[18]Keller,W..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42(3).
[19]Kokko,A.,Tansini,R.,and Zejan,M.C..Local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nd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from FDI in the Uruguayan manufacturing sector.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6,32(4).
[20]Lipsey,R.E.,and Sjoholm,F..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wages in Indonesian manufacturing.NBER Working Paper,No.8299,2001.
[21]Markusen,J.R.,and Venables,A.J..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s a catalyst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
[22]Rivera-Batiz,F.,and Rivera-Batiz,L..The effects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presence of increasing returns due to specializ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1990,34(2).
[23]Rodriguez-Clare,A..Multinationals,linkages,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4).
[24]Swan,P.L..The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an innovation.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73,22(1).
[25]Wang,J.Y.,and Blomstrom,M..Foreign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transfer:A simple model.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2,36(1).
[26]Alfaro,L.,Chanda,A.,Ozcan,K.S.,and Sayek,S..FDI and economic growth:The role of local marke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64(1).
[27]Javorcik,B.S..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firms? In search of spillovers through backward linkag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3).
[28]Kugler,M..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Within or between industrie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6,80(2).
A Study on Inter-industry Spillover Effect of
FD I and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Yu Taotao1 Yu Daoxian2
(1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430070;
2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72)
Abstract:Using industry-level data,this paper discusses FDI spillover effect in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The result shows that,compared with intra-industry spillover,inter-industry spillover is much more significant.And backward linkage and forward linkage are the two channels of inter-industry spillover.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narrowing of technological gap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firms and increase of R&D intensity are all favorable to inter-industry spillover.Export orientation of local firms has negative effect on forward productivity spillover,while export orientation of foreign firms has positive effect on inter-industry spillover.Finally,the position of domestic firms in the industrial chain can also affect inter-industry spillover.
Key words:FDI;Inter-Industry spillover;Intra-industry spillover
【注释】
[1]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项目编号:06&ZD03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FDI与自主创新对我国出口贸易的非均衡影响研究:理论分析与数量测试”(项目编号:09YJA790158)。
[2]行业内溢出指的是那些在相同部门或区域的企业间非自愿的技术知识的扩散,传导的渠道有示范效应(Swan,1973)、竞争效应(Wang and Blomstrom,1992)、员工的培训和劳动力流动(Gerschenberg,1987)等。
[3]行业间溢出通常由买方和卖方之间的联系产生,即外资企业通过与国内企业上下游产业的前后向联系带动了当地企业的技术进步(Rodriguez-Clare,1996;Markusen and Venables,1999)。其中,外商企业在与供应商的联系中发生知识溢出被称为后向联系渠道的技术溢出;外商企业在与客户的联系中发生知识溢出被称为前向联系渠道的技术溢出。
[4]考虑到不同年份的影响力和推动力系数可能会发生变化,本文只使用了2002年的数据进行相应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