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本书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3.1 本书的创新之处
1)基础理论体系建设上的突破
本书的首要工作是梳理和规范涉农供应链理论的丛林[12]。首先从理论源头寻找到引发混乱的原因,提出了基于源物质生物属性的供应链基本划分准则,阐述了涉农供应链范畴的核心是其“系统”属性[13];进而将涉农供应链划分为:实体型、服务型和结合型三种基础类型。最后,深化了涉农供应链的特征分析和管理分类。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清晰的分析基础。
2)理论认识上的提升
从经济学角度看,农业产业化框架下的供应链实践,作为一种管理创新,有利于弥补农业产业化这一创新制度业已显现的缺陷和不足,客观上巩固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成果和经验积累;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制度创新沿着路径的良性依存而不是恶性闭锁方向发展。
3)运营角度的认识深化
研究发现,在存在产业分离点的涉农链中,在“速度陷区”影响的基础上,涉农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bullwhip)与蛛网效应(spider web)共同作用,叠加形成“箱鼠”效应(Mib-Pfbe)。而Mib-Pfbe效应有助于解释,在涉农链的中段产能较为刚性的情况下,其原材料与产成品库存的双重过量堆集的现象;也有助于理解这一背景下相关主体强烈违约动机的诱致力生成问题。
4)实证收获
迄今为止,较为全面地实证和总结了我国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涉农供应链协同的总体状况、趋势,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还提炼了一些ARSCM标杆(Benchmarking)。
5)ARSC基本设计理念上的突破
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了Fisher,Martin Christopher,David Simchi-levi,Douglas.M.Lambert、马士华等供应链学者的“面向产品设计理论”在涉农领域的运用。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澄清了理论界对农产品/食品的“功能性产品”假设存在的问题,较为全面的剖析了涉农领域“推式策略”向推拉结合型供应链转变的动因,探讨了涉农环境下延迟策略运用的空间与CODP的定位。最后,提出了涉农环境下推拉结合型涉农链运作的风险分析框架。
6)探讨了涉农供应链优化的机制
以不稳定性治理为基础,以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为抓手,较为全面的探讨了涉农供应链优化的机制。
1.3.2 本书的不足之处
涉农供应链基础理论体系建设是一项浩大工程。由于受资料占有、研究手段、时间、体力、精力、研究经费和本人学术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本书还存在一些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
(1)由于整个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实际条件的限制,对研究方案(包括调研对象)经过多次调整,研究在连续性和完整性上存在一定缺憾。此外,主要调研跨度达3年半,因此不能保证所有实证数据都集中分布于相对紧凑的时间截面上。
(2)本书在构建涉农链供应链管理体系时,能考虑到农产品与生物质之间的差异性,并进行了探讨。但是,受资料和调研范围的限制,可能会忽视其他一些重要的代表性的领域。
(3)在调研和实证方面由于条件限制,问卷调查所获取的数据样本量有限,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分析的结果。对此,研究中进行了一些方法上的调整。此外,为了调查能正常完成,尽可能避免涉及较多的企业内部敏感数据以及许多企业并没有规范的考察指标。
(4)TPL是联结涉农供应链节点的重要的功能和策略领域,是ARSC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实证研究对此没有过多的探讨。主要由于:在初步调查中发现,目前涉农加工企业中TPL的使用比例相对较低,无法达到统计分析的要求。另外,在我国农产品生产物流中,存在着许多从事农产品运输的个人运输户、经纪人,这些物流主体离真正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有较大差距,其性质难以准确划分。
(5)回避了农业产业化中农民的组织化问题,为了研究方便在实证中以加工企业为调查对象,而把农民、合作组织或生产基地简单地作为整体假定为龙头企业的供应商;因而,所得结果可能会有偏差。
(6)考察我国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SCM实践水平,是将农业产业化评判标准与供应链管理水平指标(主要是扩展的“企业物流”)综合考虑合成的,这一合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有待实践检验。
(7)本书重点在基础理论体系构建和实践发掘两个方面。但涉农供应链管理内容十分庞杂,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可能的遗漏之处。涉农供应链理论体系的构建不仅涉及到“一般”供应链分析所用的所有理论工具,还涉及农业经济学、农业产业化等“专门”理论,受本人研究能力的限制,ARSC理论体系构架中的理论综合和分析的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注释】
[1]Sabine Willems DaveM.Boselie.Agri-Supply ChainManagement,To Stimulate Cross-BorderTrad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Emerging E-conomies.S-Hertogenbosch,2002,8.
[2]AFGC(Australian Food and Grocery Council)[EB/OL].http://www.afgc.org.au/o-verview/Overview.htm.
[3]Victoria Salin.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gri-Food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1998,11.
[4]NicholasKalaitzandonakes.Biotechnology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AgBioForum,1988,1(2):40~42.
[5]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Production Agriculture.CHOICES Winter,2001~2002.
[6]Simplot Turns Earth’s Resources into Australia’s Favorite Food Brands with Efficiency[EB/OL].http://www.i2.com/assets/pdf/AFDBD19A-53C8-46BD-8729AF869819588E.pdf.
[7]孙炜,万筱宁,孙林岩.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结构优化[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5):34.
[8]鉴于对这一假设谨慎的怀疑,本文将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设想在一个扩大的域/背景下,问题将更为复杂——那就是,在长链/形态高度变换链下,在一体化ARSC模式下,单纯的推式与拉式策略的适用条件是否充分和准确。
[9]因为对手/“敌人”很重要,所以接触很必要。这一逻辑显然与学术界假定的逻辑(基于友好关系)有很大的不同。
[10]数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汇编》。
[11]在这里,一些研究者理解的“一般性”其实也是“特殊性”,因为早期对“供应链”的研究局限于泛工业环境,其研究的是“工业联结型供应链”。严格意义上,我们不是用“一般性”来演绎“特殊性”,而是用一种“特殊性”来演绎另一种“特殊性”。
[12]相比较于工业联结型供应链的高度(“森林”),笔者更愿意称之为“灌木林”。
[13]即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交汇作用的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