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推拉结合的供应链模式及CODP的界定
7.1.1 推动式与拉动式供应链
1)推动式供应链
推动式供应链运作方式是以制造商为核心,按照预测生产产品,产品生产出来以后从分销商逐级推向最终用户,通过建立库存来平衡供需的矛盾,其结构如图7-1所示。
图7-1 推式供应链
2)拉动式供应链
拉动式供应链坚持一切始于顾客,顾客的需求是供应链中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驱动源(其结构如图7-2所示)。这样不仅大大减少供应链中的库存,减少企业的产品促销成本与缺货成本。但拉动式供应链存在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生产批
图7-2 拉式供应链
量小,难以获得规模效应,同时要求供应链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和同步化,对企业的敏捷性、柔性能力要求高。
7.1.2 推拉结合的供应链
推式供应链与纯拉动的供应链都有各自的优势,同时又具有不同的缺陷。推拉结合的供应链是对上述两种方式的一种补充。其运作方式是将产品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的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推动阶段和拉动阶段,见图7-3。在推动阶段,供应链是靠生产推动来维持的。制造商通常以备货方式(MTS)组织生产,是根据长期的预测和经验,大规模生产和运输中间产品和各种标准化模块,以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拉动阶段,则是以顾客为中心来拉动的。通常按订单方式(MTO)组织生产,根据顾客对产品的不同要求进行差异化生产、装配、包装及运送,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了快速响应能力。
图7-3 推拉结合的供应链
“推拉结合”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虽然最终用户的需求千差万别,但所有需求中可能存在着通用的部分,通过产品结构和制造过程的重组,可以使定制产品中的通用部分以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而个性化部分则通过定制化方式生产。推动阶段和拉动阶段的分界点称为客户订单分离点(CODP)。
7.1.3 CODP的界定
CODP(Customer Order Decoupling Point,即客户订单分离点)是指企业生产活动中由基于预测的库存生产转向响应客户需求的定制生产的转换点。在该点处对计划的制定和过程的优化不再依据对需求的预测,而是依据客户订单和企业自身资源配置等情况。CODP是MTS与MTO的转换分离点,在分离点以前的生产主要依据预测生产(推动式),而分离点以后的生产由客户需求拉动(拉动式)。
通常在CODP点之前是面向“共性”部分的加工过程,CODP点之后是面向“个性”部分的加工过程,如图7-4所示。CODP前的生产以推动方式为主组织生产,区分点后的生产面向个性化部分,以拉动方式为主组织生产[1]。
图7-4 大规模定制生产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