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深刻背景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深刻背景

时间:2023-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深刻背景一、江西省省情概述江西省,简称赣。南昌市为江西省省会。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68.1%和26.9%。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4090.6亿元,增长16.0%,占GDP的比重达53.9%。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7%。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千米,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

第一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深刻背景

一、江西省省情概述

江西省,简称赣。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为江西省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全省共设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赣州、宜春、上饶、吉安、抚州等11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南昌市为江西省省会。

(一)地理气候概貌

江西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的腹地,与上海、广州、厦门、南京、武汉、长沙、合肥等各重镇、港口的直线距离,大多在600~700千米之内。

江西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春季回暖较早,但天气易变,乍暖乍寒,雨量偏多,直至夏初;盛夏至中秋前晴热干燥;冬季阴冷但霜冻期短,尤其是近年,暖冬气候明显。由于江西地形狭长,故南北气候差异较大,但总体来看是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长。全省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二)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7589.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连续三年实现13%以上增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98.3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3890.3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2600.6亿元,增长10.7%。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14.5∶51.2∶34.3,“二三一”结构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68.1%和26.9%。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4090.6亿元,增长16.0%,占GDP的比重达53.9%。

江西省2009年财政总收入突破900亿元,达9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81.2亿元,增长18.9%;税收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税收总收入777.5亿元,增长13.3%。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等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持。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548.6亿元,增长28.0%。其中,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4.3%,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35.7%。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7%。其中,城市下降0.6%,农村下降0.8%。从八大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0.1%,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均上涨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业上涨0.3%,其他类价格均呈不同幅度下降。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9%,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7.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9.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3.9%,农产品生产价格下降3.2%。

(三)资源概况与特色

江西省土地总面积16.6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74%。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分布在这块区域的资源十分丰富。

1.土壤资源

江西省土壤资源丰富多样。水稻土是全省主要的耕作土壤,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黄壤土和山地黄棕壤土的肥力较高,适于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和种植药材等。山地草甸土由于水分充足、阴凉湿润,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土壤潜在肥力高,部分地块可用于开发药材种植等;紫色土的磷和钾的含量较为丰富,适种性广,为南丰蜜橘以及烟草等经济作物的重要适种土壤;潮土土层深厚,土体浅棕灰至暗棕灰色,质地砂壤至轻黏土,土壤物理性质一般较好,疏松多孔,通气透水,是全省棉花、甘蔗、麻类的重要种植土壤。

2.水资源

江西省拥有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丰富的地表水资源是江西的一大潜在优势。鄱阳湖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江河及清丰山溪、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区间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千米,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全省平均年降水量1600毫米,相应平均每年降水总量约2670亿立方米。河川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385亿立方米(根据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统一规定计算),折合平均径流深828毫米,径流总量居全国第七位,按人口平均居全国第五。江西省的水力资源也颇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为682万千瓦,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为611万千瓦,在华东地区居第二位。赣江是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达360万千瓦。

3.森林植被资源

江西全省森林覆盖率63.1%,活立木蓄积44530.5万立方米,林地面积1072万公顷,位列全国第一。全省林地的起源多属天然次生,针叶林面积比重大,松木、马尾松是主要树种,油茶、油桐、乌桕则为经济林主要树种,分布遍及全省。江西共有木本植物119科,其中占47.1%的56科是向北延伸到赣地为止的热带性科。全省药用植物有1500余种,常用的有300余种。

4.动物资源

江西水域面积广阔,山地峻峭延绵,植被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较为优越,丰富的动物资源日益得到有效保护。全省现有脊椎动物600余种。其中鱼类170余种,约占全国的鱼类总数21.4%(淡水鱼);两栖类40余种,约占全国的20.4%;爬行类70余种,约占全国的23.5%;鸟类270余种,约占全国的23.2%;兽类50多种,约占全国的13.3%。拥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40余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白鹤、扬子鳄、梅花鹿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如猕猴、穿山甲、大鲵等。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如大灵猫、獐、蟒蛇等。

5.矿产资源

江西矿产资源丰富,在我国已探明储量的220多种矿产中,江西有101种,保有储量居中国前十位的有54种,其中铜、钨、银、钽铌、铀、金、稀土被誉为江西的“七朵金花”。江西省探明的铜资源量占全国的1/5,位列第一,并已建成亚洲最大的铜矿和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全球60%的钨和80%的稀土资源在我国,而我国30%的钨和50%的稀土资源在江西。江西省钨资源量在全国列湖南之后排第二位,离子型稀土储量则居全国第一,可供开采的中重稀土量占全国的60%以上,在世界稀土产业界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江西省已经成为离子型稀土原料——混合稀土氧化物的主要供应基地,全省矿山年产量约为6000~8000吨,占据全国近70%的市场份额。江西省稀土分组分离能力达到年处理稀土矿5000多吨,稀土金属产量占全国单一稀土金属生产量的60%~70%,是我国重要的稀土金属出口基地。此外,作为硅料主要原料的粉石英,江西的储量也非常丰富,已探明的保有资源储量近2000万吨,居全国首位。

(四)科技与教育水平

1.科技投入对生产总值贡献逐年增加

2009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78.8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占生产总值的1.04%,同比提高0.07个百分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9家。全年受理专利申请5224件,增长39.5%;授权专利2915件,增长27.0%。全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9.9亿元。

近年来,江西注重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重点实施高新矿产经济工程,铜、钨、铅、锌、稀土等优势资源集聚度和产业延伸度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13.2亿元,占GDP的8.1%。工业园区稳健发展,产业集群效应增强,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2102.7亿元,增长21.6%;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完成6687.3亿元和627.6亿元,分别增长19.4%和25.4%。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园区达20家,比上年增加7家,其中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37.8亿元,南昌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325.7亿元。

2.教育水平及就业率显著提高

近年来,江西大力实施“科教兴赣”战略,初步建成了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和科技体系。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全民素质和全民受教育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江西率先在全国为570万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壮年文盲的目标。2009年在校研究生1.8万人,比上年增长17.6%。普通高校在校生79.3万人。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在校生分别达77.2万人、189万人和422.7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2.2万人。在园幼儿112.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0%,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的比例为96.0%,提高3.0个百分点;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8.8%,提高1个百分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各类民办学校605所,在校学生69.5万人,其中,民办普通高校26所。

2009年江西省中、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一次性就业率达到78.03%,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个多百分点。其中,博士毕业生97人,硕士毕业生4497人,本科毕业生82562人,专科毕业生130533人。截至2009年7月1日,江西省各学历层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总人数为169860人。目前,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博士达到90.72%,硕士为81.85%,本科为77.26%,专科为78.37%。

(五)交通、电力状况

1.江西交通状况

江西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网络,以省会南昌和各设区市为中心枢纽,以国、省道公路和赣江航道为主干线,形成上饶—南昌—萍乡的东西大通道和九江—南昌—赣州的南北大通道构成的“十”字型交通主骨架,“十”字型交通主骨架沿线是全省客货流量最密集的产业带。

(1)公路。目前,全省“一斜、两纵、四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初具规模,100%的乡镇和97.65%的行政村已通公路,一个以省会南昌为中心,以国、省道为主骨架,省、地市、县、乡相连接的公路网络初步形成并发挥整体效益,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为133815千米,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千米80.12千米,其中高速公路2316千米、一级公路1199千米、二级公路8561千米、三级公路6641千米、四级公路58658千米,二级以上公路占公路总里程比重为9.00%,等级公路占公路总里程比重为57.80%。

(2)铁路。东西方向的浙赣铁路与南北方向的京九铁路形成了一个“十字架”,与鹰厦、皖赣、横南、赣龙等构成了全省的铁路网,是支撑江西经济的钢铁脊梁。特别是京九铁路的开通,大大提升了江西在全国的区位优势。2008年末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743.8千米,铜九铁路建成通车;续建的昌九城际、向莆铁路、南昌枢纽西环线完成了投资56.5亿元;京九电化(向塘以北)、峰福电化、武九电化和衡茶吉铁路相继开工;同时,启动并快速推进了杭南长客专、京福快速铁路、九景衢铁路、皖赣铁路扩能、赣龙铁路扩能、赣韶铁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江西的铁路网已经从比较落后发展为初具运输规模的交通枢纽。

(3)水运。江西是我国闻名的水乡,境内有五大河流,以赣江及鄱阳湖航线为水运主通道,联通抚、信、饶、修等62条通航河流。通航总里程为5716千米,其中三级航道250千米、五级航道271.5千米、六级航道589.7千米、七级航道1160千米,等级航道所占比重为42.46%。全省现有内河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1709个,年吞吐量万吨以上的港口有63个,其中年吞吐量超过百万吨的港口有九江、南昌、吉安、赣州、波阳、瑞昌、都昌等23个,基本形成了大中小结合、内外沟通的港口群体。

(4)航空。江西现有5个机场,开辟航线47条,其中南昌昌北机场已经开通为国际机场。2008年,江西省机场集团公司完成旅客吞吐量374.88万人次,同比增长11.34%;完成货邮吞吐量2.45吨,同比下降5.2%;保障起降34292架次,同比增长7.16%。4个支线机场的运输生产平均发展速度超干线机场,九江、赣州、井冈山、景德镇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分别增长576.49%、39.72%、29.75%、21.77%。

2.江西电力状况

华中电网是一个东西方向连通江西、四川、重庆,南北方向连接湖南、河南的辐射状电网,是我国用电人口最多的区域电网。江西电网是华中电网的组成部分,处于华中电网的末端,由南昌、赣东北、赣西等12个地区电网组成。目前全网运行电压最高等级为500千伏,通过2回500千伏及1回220千伏线路同华中电网相连,形成了以500千伏为骨干、以220千伏为基本网架、城乡电网协调发展的电力运行网络。至2007年底,统调电力装机由2003年的574万千瓦增加到1022万千瓦,增长0.8倍。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沿革

江西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其生态综合排名居全国第四位。鄱阳湖地区是江西经济密度最高、承载能力最强的地区,是江西最有条件、最有潜力实现重点突破、率先崛起的地区,也是江西最有实力、最有希望支撑中部崛起、参与全国区域竞争的地区。如何打好“鄱阳湖”这张王牌,促进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江西省委、省政府进行了一次凝聚政治智慧与思维创新的探索,并在2008年初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2009年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国家正式批复,这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在江西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对江西原有区域发展战略的继承、提升和突破,秉承了山江湖工程、昌九工业走廊、九江沿江开发、环鄱阳湖城市群等一系列战略方针。

(一)山江湖工程还原鄱阳湖的生态基础

由于人口快速增长以及人为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鄱阳湖流域一度出现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河道淤积、湿地面积减少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造成湖泊功能下降。为从根本上打破贫穷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1983年省政府组织600多位专家对鄱阳湖及赣江流域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把三面环山、一面临江、覆盖全省辖区面积97%的鄱阳湖流域视为整体系统治理,创造性地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治理理念,这便是“山江湖工程”名称的由来。通过20多年的开发治理,穷山恶水换了新颜,森林覆盖率增长近一倍,达到60.3%,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近2/3,鄱阳湖湖体面积增加超过40%,直接带动500余万贫困人口脱贫。新世纪,江西高标准地搞好山江湖工程治理,在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三大支柱产业,它们分别为:以生态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以有机仪器和绿色农产品为主的绿色产业群,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在山江湖开发治理的具体部署中,把小流域治理开发作为基础单元,并把小流域开发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形成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把较好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昌九工业走廊打造鄱阳湖畔的首块经济模板

山江湖工程确实改变了江西的生态环境,但一直以农业为经济依托的江西却依然落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抓住京九铁路建设带来的契机,呼应国家开发浦东和沿长江开放开发的战略部署,江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昌九工业走廊的重大战略决定。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主要在沿昌九公路两侧展开布局,并以工业为主,故命名昌九工业走廊,包括南昌、九江两个设区市的市区和南昌、新建、永修、德安、九江等五个县,属于单轴开发模式。

进入新世纪,为充分发挥九江港口城市优势,开发利用宝贵的长江岸线资源,昌九工业走廊的内涵从沿路开发,拓展到沿路(昌九高速、京九铁路等)和沿江(长江)开发并重,从单轴模式向双轴模式(T形)转变,把交通优势和临江优势很好地利用起来。沿江产业带是昌九工业走廊的重要开发带,主要是指152千米沿长江岸线区域,包括浔阳区、庐山区、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瑞昌市、九江县、湖口县和彭泽县三区一市三县,重点建设范围为东至彭泽县马当镇、西至瑞昌市码头镇、北至长江、南至武九线和铜九线,涉及84个乡镇,可供开发面积760平方千米。通过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构筑生产要素集聚的平台和载体,形成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带、以区域中心城市为轴心的城镇密集带、以自然人文景观为内容的大江风貌带以及集约型开发示范区、现代商贸物流核心区的“三带两区”开发格局;把沿江产业带建成承接国际和长珠闽地区产业转移及武汉经济圈辐射的主战场、联系长三角与武汉经济圈的纽带、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物流中转区域。昌九工业走廊在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对改善江西经济布局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鄱阳湖畔的首块经济模板。

(三)环鄱阳湖城市群奠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想基础

山江湖工程为江西生态立省奠定了更为良好的环境基础,昌九工业走廊成为江西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构想目的是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及体制创新,最终实现经济总量的强势扩张及产业集群的实质性改变。

江西提出的“环鄱阳湖城市群”大发展思路,是以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为核心,环绕湖区有景德镇、九江、南昌、鹰潭、上饶共5个设区市,具有构建城市群的多项有利条件。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空间范围以南昌为核心,昌九工业走廊为重点,以环湖设区市九江、景德镇、鹰潭为主要支点,环湖高速公路和铁路为轴线,辐射范围达50千米左右。城市群以县域为单位,大体包括南昌市9县区,九江市10县区,景德镇市4县区,鹰潭市3县区,上饶市3县区,抚州市的东乡县共30个县市区。这构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县市区的雏形,奠定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想的基石。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破解经济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所谓经济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即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要破坏生态,而保护生态则会限制经济的发展,这两者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2008年初,江西向全世界表明要破解这对孪生矛盾的决心,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生态和经济有效融合,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从提出构想到获国家正式批复不到两年的时间,创造了“江西速度”,这也策应了国家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提升和突破了江西原有的区域发展战略,为江西发展争取到了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应有地位。江西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别于其他省市的城市群(圈)的概念,不仅仅是各城市的抱团式发展,更是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促进经济发展,把推进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努力实现鄱阳湖地区经济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