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的路径选择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3-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的路径选择一、以工业园建设为平台经过近10年的实践证明,工业园区为江西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活力。生态工业园区是鄱阳湖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的重要载体,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规划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必然选择,直接决定了规划区发展的新定位和新模式。

第五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的路径选择

一、以工业园建设为平台

经过近10年的实践证明,工业园区为江西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活力。据统计,2008年底,江西工业增加值的约七成、税金总额的七成、出口总额的约95%来自于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已成为江西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截至2009年底,江西省共有99个工业园区,其中有40个座落在规划区内,包括3个国家级工业园。生态工业园区是鄱阳湖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的重要载体,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规划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必然选择,直接决定了规划区发展的新定位和新模式。自2008年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以来,江西省共有50个工业园区积极创建生态园区,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打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一)江西省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1)

据统计,2009年全省工业园区共完成工业增加值2102.7亿元,同比增长21.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87.3亿元,增长19.4%;实现利润347.9亿元,增长34.9%;实现税金279.7亿元,增长15.2%;安置就业139.1万人,增长3.2%;招商实际到位资金1425.3亿元,下降3.2%。初步形成了层级合理、产业互动、类型齐全的园区发展体系,而且这些园区大部分靠山依水,有良好的生态基础,主导产业实现初步集聚,符合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的模式。

1.规划区内重点工业园贡献巨大

2009年全省重点工业园区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493.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739.4亿元,税金204.4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园区的71%、70.9%、73.1%。其中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昌东工业园、新余经济开发区、萍乡经济开发区、小蓝开发区共6个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亿元,这些园区引领着全省工业园的发展,成为江西工业园发展的一大亮点。

2.工业园发展成为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力量

工业园区选址一般紧靠城市,在区位和功能上与城区形成对接,园区规划也与城市规划相匹配,推动了城市化、工业化互动发展。一方面,在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规划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超过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另一方面,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推进了规划区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长,城市经济不断繁荣,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江西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达359平方千米,相当于全省21个市建成区的44.9%,城镇化率也从2000年的27.7%提高到2007年的39.8%。

3.工业园成为规划区招商引资和外向经济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江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工业园区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2008年,全省工业园区招商签约资金3155.8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493.29亿元,其中省外资金1109.99亿元,境外资金27.32亿美元,占江西实际利用外商金额的75.8%,超过40家世界500强企业对江西投资。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其规模和质量的不断提升,极大地推动了全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步伐。

4.工业园成为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江西工业园区在政府的引导下重新审视发展定位,重点围绕主导产业促成产业集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突出产业链招商,提高园区产业集聚水平,绝大部分工业园都培育了自己的特色产业集群。如南昌小兰经济开发区以江铃小兰生产基地开工建设为契机,引来汽车零部件企业70余家;新余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赛维LDK为龙头,延伸光伏产业链,引进科冠能源、华升太阳能等一大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多晶硅特色产业园;高安工业园围绕建筑陶瓷产业,积极引进品牌陶瓷企业入园,引入兴建多条陶瓷生产线,园区特色产业促成区域“块状经济”的发展。

(二)规划区工业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园区总体水平偏低,生态意识淡薄

虽然近几年来江西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城市工业园区相比,总体水平仍然比较落后。根据国际上的标准,工业园与城市建成区的比例以1∶3为宜,1平方千米的工业园安置就业在0.5万~0.8万人,产值在10亿~20亿元。以此为标准,从2008年江西省工业园的数据来看,园区应实现就业人数180万~287万,实现工业增加值3590亿~7180亿。而实际上,2008年园区就业人数只有133.6万,与国际标准相差近50万,工业增加值的差距更大,仅达到标准值的一半左右。而且全区建设生态工业园的意识比较薄弱,传统的生产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保护生态环境没有成为自觉行为。

2.园区地理位置布局缺乏统筹规划

目前工业园区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就是缺乏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以南昌市为例,南昌市市内有8个工业园区,分布在城市的四面八方,这严重违背了城市规划和工业布局的原则和规律,导致南昌市市区总是处在下风区,成了“被污染区”。随着工业园区的发展,市区的污染日益严重。又如鹰潭市,鹰潭市工业园区、贵溪工业园和余江(温州)眼镜工业园都在鹰潭市市区边缘,三者距离非常近。其中鹰潭市工业园和贵溪工业园地处该市“生态组团式”发展构想的中心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工业园区的发展,这三个园区势必发展成为鹰潭市的中心市区,成为“中心污染源”,与规划区的生态园区发展的构想背道而驰。

3.园区产业布局重叠,集聚效应不明显

工业园区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十分严重,核心产业链条不够完整,没有形成规模经济。除特色工业园区外,多数工业园区引进的企业大同小异。相当多的园区拥有相同的主导产业,各园区内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低,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业发展的产业链。以纺织行业为例,就有共青城工业园、南昌民营科技园这类的市区工业园,同时在上高、德安、奉新、彭泽等县级工业园,也都拥有相当多数量的纺织企业。产业布局重叠制约了产业集聚,也制约了园区的发展。

4.园区产业结构层次低

江西工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基础薄弱,再加上从沿海转移至江西的多是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型的粗放工业及低端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注意抓好产业发展规划,突出产业特色,没有区域核心竞争力。各园区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低的问题,不少产业集群还停留在模仿、装配、低价竞争阶段,创新能力和参与省内外竞争的能力不强。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园区企业数量最多的四类产业依次是非金属矿物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产业结构层次低,使园区发展生态工业园的任务艰巨,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存在很大的问题。

除此之外,工业园区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园区之间为争抢企业,不问效益竞相压价,导致招商引资的无序竞争。同时,外地入园企业缺乏地方植根性,“飞地”现象普遍。当地的金融机构对企业缺乏了解,存在“惜贷”心理,从而导致园区资金不足,金融服务体系缺乏。产业网络化程度不高等等。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强工业园建设的战略意义

相关学者研究指出,生态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继第一代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因此,鄱阳湖规划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势在必行,加强工业园建设对鄱阳湖生态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生态工业园是规划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生态工业园可以很好地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其次,生态工业园是实现规划区产业集聚的有效途径。建设生态工业园可以充分利用集群经济的外部正效应,实现区内经济体的互利互惠关系,从而吸引更多相关经济体向园区靠近,形成产业集聚的引力场,成为园区经济向集群经济转变的驱动力。再次,建设生态工业园是提高工业园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目前工业园区仍然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高投入来实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特征还相当突出。发展生态工业园,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序地利用各种资源,保证工业园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最后,建设生态工业园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江西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部分地区不顾自然规律“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导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环境污染加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快速增长。发展生态工业园,保证了以尽可能少的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增长,更好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关于坚持以人为本的内容。

(四)规划区工业园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1.规划区工业园建设的思路

按照“统筹规划、改造重构、分步实施、整体推动”的原则,坚持符合规划区实际的“点、线、面结合,大、中、小循环”的发展思路。在铜冶炼、化工、医药、食品加工等几个重点行业推进企业内的“小循环”,使其成为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量少、环境优美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大力推进产业集聚以及产品结构层次调整,构建产业“中循环”,以规划区的划定为契机,着力推进规划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带动江西省工业全面进步;加大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培育江铜、江铃、赛维LDK等江西省示范企业,重点抓好“昌九鹰”城市带的生态城市建设;通过分行业改造、分步骤实施、分企业落实,使规划区内工业园的工业增加值、就业人数、招商引资数量均大幅提高。建设工业园生态体系,促进区域“大循环”,促进园区相关产业间的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

2.规划区加强工业园建设的对策

(1)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

在鄱阳湖规划区战略规划下,各地开发建设园区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缺乏统筹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工业园区,必须要以战略的眼光制定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园区规划要与城镇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与本地工业远景规划、本地资源利用和产业优势相结合,使园区的选址、布局、产业定位、生态建设及配套设施都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可行性和超前性,并留足后续发展空间。具体来讲,要充分发挥江西的传统优势产业力量,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加工制造、光伏产业、生物工程等新兴制造业,延伸产业链,主攻上下游;南昌、九江、鹰潭等主要城市要继续加大对园区资源整合的力度,发挥沿国道、省道、铁路、高速公路的优势,加快功能完善,形成板块特色,打造出整体形象;重点乡镇园区要结合各自的现有优势和产业基础,把加快载体建设与做强产业优势、做大企业规模结合起来,按照“优化资源组合、集约基础设施、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呼应和接受省市级开发区的辐射,建成产业联动、协作配套型专业化特色工业小区。

(2)发展一批重点生态工业园区

规划区必须集中精力重点发展一批有特色的、规模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大型生态工业园,使之能集聚更大、更先进的项目,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在现有大型园区基础上改造重构。如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引进的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省的75%,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近500亿元,成为江西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形成了电子信息及应用软件、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可在高新开发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重新架构,创造生态企业集聚的升级生态工业园。二是以企业为主导建设生态工业园。赛维LDK作为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增长点,可以参考我国鲁北石化企业集团建设的生态工业园,以赛维LDK为核心,吸引生态链上相关企业入园,利用生态学和循环经济原理建成光伏产业生态工业园。三是利用产业关联建设生态工业园。仿效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将产业关联度高的相关产业联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互补效应。如加强区内食品加工产业和造纸产业的关联,利用食品加工产生的中间产品和废弃物作为造纸生产线的原材料,使园区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

(3)提升园区竞争力

科学选择园区产业,促进企业集聚发展,形成特色产业群,可以提升园区整体形象,促进园区经济建设向良性循环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搞好产业定位。坚持市场导向,结合当地实际,选择最具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加以重点发展,形成主导产业区,打造错位竞争比较优势,从错位竞争中寻求特色优势,从市场差异中打造个性化强项。针对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中成药和生物医药、食品、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六大支柱产业,各确定2~3个区位及基础条件较好的工业园区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并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与措施。重点培育以鹰潭工业园区和江西省铜工业园区为依托的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南昌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九江、景德镇等为核心城市的汽车产业集群;以樟树工业园区为依托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其他园区发展要突出自身特色,重点培育一个或两个主导产业,引导同类企业聚集,打造特色工业园区。

二是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竞争力。要加快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基础的专业化特色园区,综合性园区也要围绕不同的产业链做大规模,提高专业化竞争力,以促进企业集群有序发展,形成强有力的产业群体和竞争主体。要加强相同产业的空间整合,引导企业逐步集中到相关产业区内,以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竞争力。要促进有限资源向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集中,支持支柱产业优先增长,加大力度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和名牌战略,重点扶植一批骨干企业和优势企业,促进企业竞争力和平均规模的迅速提高。要引导园区内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共同制定地区产品质量、服务标准,并监督执行,创建具有良好市场形象的区域品牌。此外,还应整治当前的一些问题园区,淘汰或撤销一些招不到商、污染下游水源地、对经济发展贡献不大、交通及区位条件较差的工业园区。

三是注重提升产业层次,培育特色产业链。要围绕加快发展壮大园区的目标,以产业为纽带,以配套促聚集,形成关联度紧密的产业链。要依靠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强纵横向的竞争与联合,通过技术的聚集和产品的配套,形成具备一定发展规模的产业链,以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着眼于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引导园内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融入跨国公司产业链,为跨国公司提供配套服务,充分借助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人才和销售网络等优势,提升产业层次和企业竞争力。

四是加快推进技术进步,提高技术贡献率。要客观理地把握园区项目准入关,合理设置项目进区“门槛”,特别要注重引进项目的成长性和技术含量,着眼项目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有条件的工业园区要建立设施齐全、服务配套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综合性孵化器,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示范,重点引进和开发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素质提高,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积极推进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吸引它们在园区内设立研发基地,建立科研成果孵化器,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鼓励和支持工业园区加快对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利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品的科技含量。

(4)以节能减排为着眼点,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于规划区工业园建设的全过程,有条件的园区要编制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要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加大生态园区的创建力度,特别是在规划、产业、环保、安全、投资强度准入等方面对项目严格把关,强化超标排污、违法排污的法律责任,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要积极引导传统的制造业企业进行生态化改造,运用清洁生产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创建循环型企业,引导企业之间形成低消耗、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合作发展机制,积极创建各类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再资源化处理体系,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要以有色金属、电力、化工、建材、纺织等重点工业行业为突破口,积极实施节能技改,对落后的耗能耗材过高的产品、设备实行强行淘汰。

(5)放大优势,扩大影响,打造园区品牌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余市经济开发区被省政府授予“江西省光伏产业特色工业园”,鹰潭被称为“世界铜都”,樟树被称为“药都”等,这些都是承载规划区大项目、大产业和推进规划区新型工业化“助推器”的重要发展平台,更是规划区工业发展的巨大优势所在。但当前这些载体平台的强大效应和作用没能真正发挥出来,没有切实转变成经济优势。为此,必须尽可能放大这些重要载体的效应和作用,不断提升规划区园区形象和品位,合力打造规划区园区品牌。一方面,应紧紧围绕产业集群的发展,制定区域品牌战略,积极开展创建区域品牌的系列活动,以区域品牌对外增强吸引力,对内增强凝聚力,扩大产业群体影响,树立区域品牌形象,实现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的融合发展。特别是对基础好、规模大、档次高的园区要鼓励创造园区品牌,大力开展园区形象设计和宣传,利用品牌效应吸引更多、更大的投资者。另一方面,注重规划区整体品牌的包装宣传,扩大江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世界铜都”、“药都”等享誉全国的品牌优势,主动在相关媒体和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各种国内、国际节会进行宣传推介,扩大主要工业园的知名度。

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为进一步实施工业带动战略,缩短江西和国内其他发达省市差距,提高江西经济国际竞争力,必须切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这也是实现江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途径。要在工业园区的基础上,突出重大项目在工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以项目集聚生产要素,促进投资增长,弘扬产业优势,增强发展后劲。早在2007年8月22日,江西省就下发了《江西省工业系统推进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若干意见的通知》,在该意见的指导下,江西的重大项目建设取得飞速发展。

(一)江西省重大项目建设呈现的特点

1.全省重大项目数量和强度不断提升

以2008年为例,全省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93项,总投资3346亿元,其中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有69项,投资在5~10亿元的有80项,续建548项、新开345项。其中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年产10万吨铜板带、江西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500兆瓦太阳能电池项目、九江诺贝尔陶瓷有限公司年产3600万平方米中高档建筑陶瓷等33个项目投资在10亿元以上。2009年,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20项,总投资4868.6亿元,投资10亿元以上116项。2009年1~11月,全省新建投产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6.9亿元,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48.9%,拉动全省工业增长9.1个百分点。

2.重大项目建设区域和行业日趋集中

2008年,项目总数排位靠前的设区市为九江、吉安、上饶;投资额居前列的是九江、新余、吉安。2009年,项目总投资额前三位的分别是新余、九江、吉安;当年完成投资前三位的分别是九江、吉安、南昌。由此可见,全省重大项目较集中在九江、吉安。同时,全省重大项目主要集中在光伏、铜、钢铁三大过千亿元产业以及电子、化工、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中,其中钢铁产业有21个投资过亿元项目,总投资219.2亿元;铜产业有74个投资过亿元项目,总投资210.5亿元;光伏产业共有39个投资过亿元项目,总投资554.1亿元。

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重大项目建设重点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成工业发展主战场。截至2010年3月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涉及的38个县(市、区)共有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91项,计划新开213项、续建378项,总投资3367.3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80个。项目总数和投资额分别占全省的55.18%、63.04%。项目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轻工、有色金属、石化等传统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二)重大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1.资金瓶颈制约仍然比较突出

从江西的实际来看,重大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以下几项:一是由各级政府进行财政政策补贴,二是通过招商引资,三是争取银行贷款,四是由各级政府进行市场化筹集。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财政资金调拨压力大,招商引资资金到位困难,银行“惜贷”等等原因,导致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压力非常大,债务负担重。并且,全省可开发和利用的土地资源并不多,通过收取土地出让金来弥补建设资金不足的空间也越来越有限。因此,重大项目建设面临资金瓶颈制约比较突出。

2.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强的重大项目不够

虽然江西在支持重大产业、农林水利设施、高新技术及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方面都推进了一批重大项目,这些项目相较于往年投资大、科技含量高,但并没有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形成重大支撑的项目。一是大型工业项目、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大项目不多。从2010年100个总投资过亿元的项目看,先进制造业项目只有22个,占22%,投资规模347亿元,占10%左右。二是亿元在建项目规模偏小。从2006年开始,全省亿元在建项目逐年增多,但横向比较,仍然差距较大。也就是说,没有实现“引进一个大企业、带来一个大产业、建成一个大基地”的效果,缺少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超大型项目。

3.重大项目建设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在项目审批方面,存在审批手续繁杂、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有些当地为了上项目,对项目的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部门之间的先期沟通与协调力度不够,工作上错位、越位、缺位的情况时有发生,还有些地方存在部门重复执法、交叉执法现象,且土地储备与项目配对机制没有有效对接。有些地方存在行政效率低,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承诺的优惠政策不兑现等问题。

(三)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的意义

当前,规划区投资需求强劲,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抢抓经济发展的新机遇,谋划重大项目建设,可以迅速提升规划区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江西在全国经济布局中的竞争力。重大项目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和带动力日益增强,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可以进一步发挥重大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构筑规划区的核心竞争力;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把扩大内需作为着力点,加大投资规模,加强基础设施、民生工程、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江西以此为契机,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可以有效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目标。谋划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就是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抢占制高点,提升竞争力,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统筹的新路。

(四)推进规划区重大项目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抓项目、扩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深入贯彻中央和江西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战略部署,继续以“三保一弘扬”的总体要求为统领,围绕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十百千亿工程”重大项目建设两个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不懈抓项目,突出抓好重大优势项目,促进产业集聚、项目集群。着力提高项目的投资收益,抓好“两核一控”工程,将投资转化为实物量,将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重大项目更好更快的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2.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对策

(1)完善重大项目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必须完善制度建设。一是完善领导挂钩制,加强领导、加强引导、加强服务,以更大力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领导推进项目建设的主导作用,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加大重大项目建设步伐。二是完善重大项目工作责任制。必须明确项目责任单位,负责重大项目申办手续、项目投产运营、协调服务等工作,成立专门的项目负责领导班子,分包重大项目,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三是全面实行重大项目动态管理制。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服务,加强推进项目建设,项目责任单位要确定内部机构和人员专门负责信息报送和工作联络,及时准确地向主管部门报送重大项目的工程进度、投资完成情况,并且要定期将重大项目有关信息汇总分析,供宏观决策和管理参考。四是完善重大项目目标考核制。各项目责任单位应确定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和主要阶段性进度计划,年底实行考核。重大项目目标责任考核实行每季一次抽查、半年一次督察和年终统一考核。五是加快重大项目联审制度。在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特别要严把项目审批管理关,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在县乡镇村等行政区域的评优创建活动中,对不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出现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予以否决;在企业评优、资格认证等活动中,对环境行为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予以否决。对鄱阳湖的重大建设项目必须事先实施环境影响测评,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不利影响的项目,必须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与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检测验收,做到开发与治理同步。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项目应严格评审、坚决取缔和禁止。

(2)有效实现重大项目的“三个对接”

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必须有效实现“三个对接”。一是强化重大项目与投资主体的对接,把规划中拟建的项目逐一落实到具体投资主体,落实项目建设进度和实施步骤,明确省级相关部门、建设单位和项目所在地政府的责任。强化投资主体与战略合作伙伴的对接,组织省内投资主体,与国际和国内相关企业对接洽谈,开展一对一招商。在项目对接方面,发挥江西的产业优势,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力求引进产业层次高、集聚能力强、带动效应大、延伸配套好的大项目;以国内外一流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为目标,通过合作合资、参股控股、承接转移、贴牌生产等多种形式,拓宽国内外一流产品、一流技术进入的通道,进而实现更高层次的承接、更有效益的开放,进一步提高江西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强化相关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对接,通过组织召开银企见面会等多种形式,促进银企对接。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很大一部分还要靠银行的支持,主动与银行机构做好衔接,做好项目的论证,让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符合金融机构的要求,从而得到银行的支持,申请贷款,切实解决重大项目资金匮乏的问题。由政府牵线搭台,建立银企联席会议制,每个月由政府牵头召集各银行召开一次信贷情况调度会,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召开几次银企座谈会,促成银行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形成双赢共建格局。三是打通产业项目与金融资本的对接。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做到以项目引客商,用政策换资金,整合各方资源,发挥组合效益,有效推动重大项目建设。

(3)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措施

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必须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措施。一是组织保障。将有关项目纳入省重点工程,牵头组织省重大项目调度会,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启动和实施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聘请国内著名专家,在规划、布局、论证等方面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二是政策保障。优先安排项目建设用地,保障煤电油运,对钢铁、铜、光伏三大产业技术攻关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三是融资、资源保障。广开资金来源,多渠道融资助推重大项目建设,争取上级资金,主动围绕国债资金投向变化,包装出好项目与大项目,做好对国债资金、上级预算内资金和其他专项建设资金的争取工作。四是市场保障。优先将三大产业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实施太阳能应用示范工程。结合全省通电工程,采用多晶硅光伏发电系统来解决无电农民用电问题,支持精品钢材、精品铜材、光伏产品进入海外大市场。重大项目建设资金不仅要从产业承接中来,更要充分发挥生态、资源、成本和环境优势,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更为强大的配置资金的能力。

三、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

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是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是落地重大项目、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旨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趋利避害、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就是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加快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

(一)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江西紧紧抓住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难得机遇,坚持“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战略,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89个,其中,新批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83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36.04亿美元,增长16.1%;实际引进省外单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1100.9亿元,增长32.9%;实际利用外资数量连续六年位居中部地区前列。

江西承接产业转移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产业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速度正在加快。2008年新增具有世界500强投资背景的企业6家,总数达36家。二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产业转移趋势更加明显,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塑料、鞋类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江西相对具有优势的资源型产业。三是资金主要投向工业项目。江西利用省外资金中,工业项目资金占85.3%,其中制造业占工业合同项目个数的86.6%、进资占83.2%。四是产业转移的来源地相对较为集中。主要来源地浙江、广东、福建三省的项目占江西引进总数的近70%,境外投资中来自亚洲的投资超过80%,其中又以香港为最多,比例达到将近60%。五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2008年江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9%,连续六年实现“二字头、两位数”增长;生产总值增长12.6%,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平均增长12.5%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4∶52.7∶30.9,“二三一”结构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二)江西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1.承接平台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布局规划

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除特色工业园外,江西多数工业园区引进的企业大同小异,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布局规划。一方面,同一产业分散在各个园区,另一方面,一个工业园区往往有机械、玻纤、纺织、服装、电子、食品等多个行业。各园区内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小,难以形成有效的工业发展产业链,行业配套能力差。如有的园区引进了一定数量的服装加工企业,但生产相应的纽扣、拉链的配套厂没有,周边地没有专业市场为之服务,生产过程中的协作伙伴多在外地,园区产业结构层次低下的问题较普遍。在全省工业园区中,诸如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简单加工业或低端产业占很大比重。

2.承接产业范围和层次不高

首先由于规划区区域内现有各种工业园区规模偏小,这导致承接产业转移步子不大。吸引转入产业的积聚效应、规模效应不明显,制约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范围和层次,并且从客观上导致低水平的重复产业结构,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同时,各工业园区小规模低层次松散式产业结构导致生产方式仍保持为资源密集型,由此而产生高污染物及其处理的高成本,这都加剧了鄱阳湖区域的生态压力。其次是生态产业的承接能力和促进鄱阳湖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在短期内可能不如制造业。

3.经济开放水平仍然较低,利用外资水平不高

尽管江西对外开放取得了很大突破,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2007年,全省海关进出口总额94.8亿元,位居全国第20位,中部第4位,仅相当于广东的1.5%,上海的3.4%,江苏的2.7%,浙江的5.4%,外贸依存度低于全国53.8个百分点。世界级的大企业和跨国公司进入江西的还不多,截至2007年底,世界500强有30家入驻江西,仅比山西多,同期,湖北80家,湖南42家,安徽40家,河南36家。利用外资形式比较简单,新型的跨国企业并购、资产重组、证券融资、项目融资等很少。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资本市场结构将逐步转向以跨国公司投资为主,国际游资大量以股票、债券及新型金融衍生工具频繁活动的格局,相比之下,江西现有的利用外资方式与国际资本市场结构还有待相适应。

4.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保障

相对于中部其他地区而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产要素供给不足。与武汉经济圈和长株潭经济圈相比,无论是高校数量及学生人数所度量的人力资本指标,还是人均GDP所体现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都反映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高素质劳动供给、技术和资本存量等方面存在不足,这制约了鄱阳湖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三)加快有选择的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战略意义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加快鄱阳湖规划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制造业水平,带动江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对于实现鄱阳湖区域产业集聚,促进鄱阳湖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等具有重大的意义。此外,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可增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优势资源互补以及资源的最优配置。

(四)加强规划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1.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转移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

一是要科学设计产业布局,精心策划承接产业转移主攻方向,以实现产业承接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效对接。在承接产业转移主攻方向上,紧紧抓住珠三角、长三角和国内大中城市产业溢出的契机,充分利用江西产业承接优势和鄱阳湖经济区的生态优势,科学设计产业布局。如南昌重点发展汽车、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航空工业和商贸流通等产业,九江重点发展装备制造、轻纺、石化、建材等产业,景德镇重点发展陶瓷、航空与汽车制造业,上饶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加工业、机械制造业;鹰潭重点发展铜工业、物流业,丰城重点发展电力工业,樟树重点发展中药业。二是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严格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政策,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承接产业梯度转移项目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打破区域界限。产业政策的制定要结合生态经济区规划、资源特点、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以及省、市发展规划,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执行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三同时”制度,明确规定环鄱阳湖1千米范围为禁止开发区,不得进行项目建设。三是以生态经济的理念谋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承接。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要靠产业来支撑,通过产业发展来促进和保证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施。

2.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提高区域合作的成效

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利用规划区可承东启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的交通优势,加强与港澳台地区、长珠闽等沿海地区的产业对接。积极推进赣粤产业承接走廊建设,努力把赣粤产业承接走廊打造成承接国际和粤港澳产业转移的第一城。着力推进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合作。江西有四个设区市被福建有关部门列入了“海峡西岸经济区”,随着向莆铁路的建设,江西与“海西”的合作将更加便利,有关设区市要制定融入“海西”的具体政策,积极融入到“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去。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促进全省积极主动参与周边省在基础设施、旅游、海关、检验检疫等领域的互动对接,促进“无水港”、“铁海联运”等区域间“无缝对接”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推进区域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果。

3.营造良好的产业区域转移环境,提高产业对接服务水平

政府在产业区域转移中要发挥组织、领导、协调、服务的作用,营造良好的产业转移平台,主要包括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方面的内容。在硬环境建设上要继续加大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为产业转移的物质、人员的流动提供方便的渠道。目前要着力推进口岸平台建设,包括昌北机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中心项目和九江城西港区口岸码头项目的建设,新开国际国内航线的建设以及上饶、鹰潭“无水港”的建设等等。在软环境建设上要积极倡导竞争、效率、开放、诚信等观念,完善企业契约环境,稳定企业间的合作预期。要建设服务型高效政府,提高行政效能,按照“方便客商、服务企业、操作快捷”的要求,公开办事依据、办事条件、审批程序、工作时限、收费标准和审批责任,优化办事流程,不断完善和深化“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一次性告知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4.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

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通过提高待遇、提供事业发展机会、改善工作环境、解决实际困难、增进感情交流等措施吸引生态规划区建设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使本地现有专业人才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地方专业人才;建立“引智”工程,采取灵活制度,借用国内外人才资源,造就一支遍布各级地方政府、各地企业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规划区建设专业队伍。

四、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一)江西省自主创新现状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江西的自主创新水平取得了新的进展。在省政府的指导下,省科技厅确定为铜材料及制品、钢铁材料及制品、民用直升机、半导体发光材料及制品、太阳能光伏材料及制品、陶瓷材料及制品、汽车、应用软件、中药及医药中间体等12类重大产品专项计划,拨付专项经费,提高了江西重大产业科技含量;2008年全省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4项,共计实施升级科技计划项目680项;全省自主创新高新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507.9亿元,实现增加值498亿元,分别增长40.2%和39.1%,快于GDP和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知识产权与专利方面:2008年全省共申请专利3746件,增长5.6%,共获授权专利2295件,增长10.9%。

(二)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1.自主创新投入不足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近年来,尽管江西科技投入大幅增长,但总量仍偏低。2008年全省研究开发经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95%,与全国1.49%的平均水平尚有差距;全省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为0.92%,也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大部分设区市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没有达到省政府规定。

2.自主创新质量不高

规划区内相当多的企业都是采用二次开发的形式而不是原始创新,因此在规划区企业的创新类型中,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工艺创新的严重滞后导致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和产品创新质量都不高,使现有新产品失去竞争力,最后产品创新效益将被工艺创新效益抵消,造成效益下滑。

3.研发机构作用发挥不够

调查表明,规划区已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只有1/4,而且其中有些研发机构的建立具有行政干预性质,或者只是走过场,在建成后,由于缺乏人才、资金,研发机构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出真正的研发作用。一些规模较大企业多采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创新的方式来完成企业的技术创新,而更多的企业则是通过引进技术、购置设备等来实现技术改造创新。总体上研发机构发挥的作用不够。

4.缺乏高层次创新人才

江西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总量不足,人才分布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科技经营型、经营科技型的复合人才缺乏。缺乏顶尖一流的高校,科研创新的氛围不浓,产学研结合程度不高。

(三)提高规划区自主创新水平的思路和对策

1.提高规划区自主创新水平的思路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立足鄱阳湖,着眼全省,深入实施科教兴赣、人才强省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支点,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突破约束鄱阳湖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以及不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支撑和引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现江西的绿色崛起。

2.提高规划区自主创新水平的对策

(1)大力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科技创新

以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提升环境友好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形成新的产业格局。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和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加大对光伏、太阳能、风力发电、核燃料生产等新能源,高精铜材、陶瓷、半导体照明等新材料以及以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聚集及规模化发展。

(2)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二是鼓励企业大力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升产品档次和水平。通过加速企业技术改造和主动淘汰落后设备,提高企业装备水平。三是将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作为发挥后发优势的根本手段,从机制上解决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质量竞争优势为杠杆引导产品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引导企业强化内部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检测三大体系,开展质量体系认证,走质量效益型道路,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营造六大支柱产业企业的创新环境

六大支柱产业是江西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科技资源比较集中、研发能力相对较强的领域,一些科研成果在全国甚至国际上都具有领先地位。江西名牌产品主要集中在六大支柱产业,共有155个名牌产品,占江西名牌产品总数的72.8%,其中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产业拥有江西名牌产品15个,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14个,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11个,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6个,食品工业76个,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产业33个。要紧紧围绕六大支柱产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培育一批高科技名牌企业和产品,建设若干个大学科技园和产业科技园区,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体制、机制、政策和具体措施等多方面为支柱产业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建立和落实鼓励六大支柱产业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使企业始终成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通过投资、信贷、优惠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府技术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政策措施,进一步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形成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二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尤其是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大力促进六大支柱产业核心企业普遍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在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的同时,加强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加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的能力,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注重产学研集合创新体系的建设。三是建立促进科技成果推广、流动的新机制,使企业成为科技成果应用和受益的主体。加强科研成果与企业见面推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发挥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建立起为支柱产业提供技术支撑的服务体系。

(4)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投资带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十一五”时期,江西六大支柱产业累计建设了180个以上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全省六大支柱产业要实现做大做强的总体目标,必须积极推进以重大项目应用项目带动技术创新。选择一些好的项目为载体,引进先进技术来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注重创新的投入和自主创新技术的转化。有关资料表明,日本引进技术的时期,平均花1美元引进技术,要花大约7美元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因此,江西应抓住这些重大项目的契机,不断的筹备、启动、建设一批好项目,实现项目的跟进接替,促进核心企业不断创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5)通过自主创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规划区的资源丰富,主要在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方面表现较突出。规划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激发产业活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弥补在其他经济领域的劣势,把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变为发展优势。①把矿产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规划区矿产资源储量与产业实力很不相称,无序开采和过度开采的现象比较严重,产业链条短,矿产的综合开发能力低下,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远远没有发挥出来。针对这种状况,在矿产资源系统应以增强自主创新为根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比如整合全省的优势科研资源,加大投入,实现科研攻关战略和配套机制改革,来全面开发推广矿产应用专用软件,实现矿化实体模型管理,并开发优化设计、采掘计划编制等功能,与GPS系统有机结合,实现精准采矿,智能配矿等,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回收利用率。努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矿产资源的产品附加值,逐步推进江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②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江西是重要的粮仓、木材生产基地和全国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但是特色农业的产值不高,品牌数量不多,主要原因是农业的科技含量较低。发展江西农业,要因地制宜,立足江西的农业资源优势,着力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星火富民科技工程、农业生态安全科技工程、山江湖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工程等重大科技专项。选择有特色的农产品和产业,以科研—开发—产业化为主线,深入研究,系列开发,培育名牌,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高起点和跨越式发展。③把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江西的发展战略是努力对接长珠闽,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成为万商西进的桥头堡,主打劳动力资源优势。但是,从目前出现的民工荒、工业园区招工难等问题中透视出劳动力成本的被迫提高,对于企业来说依靠劳动力要素低价格为优势的基础正在动摇。同时,由于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自主创新能力弱等,很难把劳动力资源优势发挥出来,仅仅依靠加工型企业的发展模式,使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现变得举步维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形势正逼迫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企业只有在拥有自主产权自主品牌等软实力的基础上才能把劳动力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五、加强服务体系构建

本书所指的服务体系是指由基础设施、政策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训体系等组成的综合服务网络,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园区建设、重大项目建设、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改善资源环境、克服自然障碍、实现资源共享等而建立的公共服务体系。它既是鄱阳湖规划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规划区经济更好发展的重要保障。

实证研究表明,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对经济增长、工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众多经济学家强调基础设施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它构成了经济的基础结构和作为一个总体的国民经济的分摊成本。从功能与作用来看,服务体系在经济发展中有双重功能,即服务功能与引导功能。服务功能体现为对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服务和保障。引导功能是指在服务体系的关联作用下,通过其服务的空间不均衡性对地区社会经济结构、规模和空间布局的引导与反馈作用,实现系统优化、分工协作递进演化。

(一)规划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现状

1.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落后

建设生态工业园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与传统的工业园区相比,生态工业园除了通常所说的“五通一平”、“七通一平”(“七通”是指上下水通、路通、电讯通、煤气通、电通、热力通,“一平”是指场地平整)外,还要考虑到工业经济循环所必需的废物利用、能量梯级利用、中水回用等多种管道设施和线路。而目前许多正在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在这方面的力度不够,若按照园区设计要求建设,则投资额极其巨大,因此目前园区的基础设施距离生态保护的要求还很远。

2.体制机制落后

近年来,规划区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深层次的改革还未完全到位,体制性、制度性障碍仍然存在。体制落后、制度僵化成为制约规划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的主要障碍。比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缺乏制度性监督,政策的透明度不高,“越位”、“错位”、“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普遍。比如一些政府部门牢牢抓住资源配置权不放,一些地方领导习惯于直接插手企业,一些企业经营又过分依赖政府保护等等。另外,条块分割、行业垄断、部门壁垒、职能重叠的现象也较为突出。以上现象都易造成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较低,产业结构调整由于缺少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而受阻。

3.金融配套服务体系落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年均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离不开规划区内良好的金融支持。目前规划区内金融机构门类比较齐全,已经形成以人民银行为中心,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为主体,地方性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机构互为补充的相对完整的银行组织体系,区域金融环境进一步优化。但是,江西目前的金融体系是一个典型的以银行为主导的体系,企业和项目对银行贷款融资具有高度依赖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依靠单一的银行贷款难以满足企业和项目的融资需求,特别是对于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而言。另外,规划区内没有形成健全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民间金融发展不够活跃,私募基金、风投等新兴金融工具也未兴起。

4.工业园区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园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是工业园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如何高效地、有序地对工业园区及园区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与数据统计,则牵涉到信息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的普及,规划区工业园区在园区信息化方面取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现有的园区信息化模式太过单一,给园区企业及园区本身管理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数据得不到及时的更新。目前传统的工业园区信息管理方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传统工业园区管理模式是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粗放型工作模式。其通过电话、传真、电脑输入达到对园区及企业的管理,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经过多级交流及管理后会降低服务的有效性。二是无法利用网络实时了解企业情况。从企业的经济规模、营业额、企业动态到用工人数等等,都必须每年统计一次,企业的各方面数据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反映到园区领导决策层,削弱了园区工作的管理力度。

5.人才培训体系发展滞后

近年来,规划区工业园区产业转型的脚步不断加快,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有的人才供应结构跟不上园区产业调整的步伐。一方面是人才市场上的“失业大军”面临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截至2008年9月,全省94个工业园区,吸纳各类企业10740户,可容纳就业人员123.9万人,但目前全省工业园区企业缺工近20万人。对于企业来说,最渴求的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零适应”人才。

(二)加强规划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对促进和提高工业园区建设、重大项目建设、产业转移、提高自主创新,从而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跨越式发展有重要意义。加强服务体系构建是有效落实以上四项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规划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客观要求,是推动规划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规划区发展模式改变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加强服务体系的构建,分层次、多角度地探索和建立加强服务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方法。

(三)加强规划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1.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区内工业园在生态化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如环境保护、能源梯级利用、水循环利用等基础设施都需要建设和改造,而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单靠工业园自身很难完成。由于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具有正的外部性,所以政府应该从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着手,实行优惠政策激励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增强吸引力和聚集力,使工业园区的生态工业真正能够运转起来。

①土地的出让收入和已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增值收入,均应用于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使土地收益真正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来源。依托县城建设的工业园区,城市建设维护费留成部分也可用于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②在园区和城镇中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及建造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等功能性、基础性项目,享受投资工业项目的税收、土地、户籍、奖励等优惠政策。

③充分运用行政资源,对于有经营收费权的园区和城市内的基础设施,如道路、公交、燃气、园林、污水处理及其他公益性项目,可以通过收费权入股、抵押、招标、拍卖,筹集建设资金,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

④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城建投资公司,筹集和运作建设资金,实行综合开发,滚动增值。各类园区应积极创造条件,成立类似的公司,通过规范运作,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

⑤建立科学合理的价格补偿机制,理顺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价格,所有城市都必须开征污水处理费和生活垃圾处理费。3年内所有设区市都应建设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并与工业园区的相应设施统一规划和建设。

2.建立公平和充满活力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

加快建立有利于生态服务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要统筹鄱阳湖区域及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区域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建立鄱阳湖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合作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消除区域合作的各种障碍,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变行政区域各自的发展导致的偏利、偏害为互惠、和谐、多赢,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加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理念、技术、人才和资金,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国际科技合作格局,搭建进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的广阔平台。

3.完善投融资体系,为规划区提供金融支持

积极鼓励商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根据园区内不同企业的管理水平、负债比例、偿还能力等因素,确定不同的授信额度;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银、园、企”三方封闭运行的土地质押、资产抵押等灵活多样的信贷办法。

通过政府出资、对外引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建立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投资担保体系。大力发展民营及股份制担保公司。

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设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股权(产业)投资基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和行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探索推进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示范项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和国际资金投入环保产业,进一步拓宽吸纳环保资金的渠道。要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加大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投入,用于支持民生项目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

4.强化人才支撑

“发展产业,人才为先”,园区人力资源部门应针对区内产业发展的变化,及时跟进,深入调研企业需求,多管齐下解决产业发展与人才供应之间的矛盾。针对区内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生产需求,应在园区专门成立培训管理中心,整合区内培训资源,构建起适应园区发展需要的区域人才培训体系。在培训管理中心建立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模式营造具有高度仿真职场氛围的实训环境,大大加快园区重点产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园区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实际需要。

在人才培训项目实施层面,可以采用苏州工业园区首创的“人才培训招投标”模式,通过招投标方式来实施培训项目的优点为培训项目性价比相当高,逐渐转变资金来源模式,以企业出资为主,政府补贴为辅。对于诸多新兴产业领域,可加大对企业培训的扶持力度,政府应给予更高的补贴。

对于没有企业投标的培训项目,个人需缴纳一定比例费用。通过三方共同筹集资金,拓宽培训机构的资金来源,有利于培训管理机构的有效运营。

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引进机制、评聘机制、流动机制。鼓励大专院校、职业学校和劳动就业培训机构为园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和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园区创业。对符合职称评定条件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人事部门要会同园区主管部门给予职称评定;对技术工人,劳动部门要会同园区主管部门给予职业技能鉴定。

加强对园区人才流动的管理,落实园区失业的员工在园区人力资源中心信息的登记工作,并同时加强与区内企业的合作,有针对性地组织专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员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注释】

(1)由于规划区统计数据困难,本书以全省数据代替说明规划区各项经济数据,下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