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力推进我国现代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健康产业是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产业群体,所以确保健康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是个多维度、多系统的工程。比如:“政府行为推动,市场行为实施”的联动。要更新理念,要进行战略的规划和技术的提升,要加强企业人才的培养和政府的监督职能,这些是大健康产业在中国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
(一)确立发展大健康产业的理念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上广泛使用Welliness(整体健康)这个概念。这实际上就是要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都知道健康重要,每个人也都非常重视,特别是对刚刚失去健康、正在饱尝病痛折磨的人来说,你让他拿出所有的家当来换取往日的健康,除了守财奴,几乎所有人都会同意。可惜的是,健康不是光靠金钱能买到的,我们的很多疾病都是起源于不良的生活方式,病不是一天长成的,而是多年不良习惯积淀成的,要树立全社会倡导、各单元协同、全民参与的意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内多个机构的调查显示,我国处于“第一种生理状态——健康”的人数占15%,处于“第二种生理状态——疾病”的人数占15%,而处于“第三生理状态——亚健康”的人数高达70%。[3]与此同时,亚健康状态除了生理的亚健康外,还包括日益增长的心理亚健康。
所以,应该树立针对所有人健康诉求的“大健康产业”的产业体系:针对疾病的状态,要发展预防和治疗的健康产业项目,充分整合政府、社会和个人多方面力量和资源来发展医疗救护、生殖健康等产业;针对亚健康的状态,要发展使人们找寻和回归健康的健康产业项目,要大力投入和发展治疗亚健康的化学药、植物药,发展亚健康旅游,建立亚健康检查中心,打造亚健康专家诊断系统等;针对健康的状态,要发展保健和养生的健康产业项目,比如健康管理业、体检产业、健身业、养生业等等。
要树立大力研发和生产健康消费产品的理念,使健康产业链的触角延伸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引导人们树立健康产品的消费也是家庭消费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引导人们树立维持健康比获得金钱和其他物质财富更有价值的理念,跳出金钱的束缚来追求健康;要树立健康管理的理念,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掌握健康的知识、培养健康的观念、坚持健康的行为这样一个系统的理念;要引导人们树立健康在于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实现人自身与外界的和谐共生。
十五个行业心理健康问题人数比例分布图
(二)制定国家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国家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是对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产业类型、产业规模、发展思路以及与其他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等进行的战略导向与中观设计。规划制定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国民人均收入指数
2005年中国出台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随着人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条件改善,中国的健康产业已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1 000~3 000美元时,人们会开始关注自身的营养健康问题,同时相关的营养健康产业也会得到快速发展。2006年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比2002年翻了近一番,已突破2 00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的营养产业将迎来井喷式的发展。有人预计,我国营养产业今后几年将保持15%的年均增速,即我国营养产业的总规模将从2004年的1 206亿元增至2010年的2 780亿元。那时国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将进一步提高,恩格尔系数将普遍降低,人们对精神和健康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
2.中国人类发展指数
目前国际上在评定社会发展的指标上,非常重视“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它由寿命长短、疾病困扰、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标准等指标构成。寿命以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测量;教育程度则以成人的识字和国民受教育的平均年限来测量;生活水平以真实的人均GDP测量,不过,这必须通过购买力加以校正。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从1990年起,每年选择一个主题予以发布。联合国《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在一些方面经历了历史上人类发展最快的进步,自1990年起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上升了20位。中国人均收入翻了3番,2005年排85位,比1990年上升了20位。
3.健康产业的中国特色
“民族的就是国际的”,特色的才能吸引眼球,才能激发全民的消费热情,才能使中国特色的健康产业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后劲。中国特色的健康产业在国际上有着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有着国外无法效仿的传统文化底蕴。应该大力培植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的产业链,比如中药健康产业、养生业和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心理咨询业等等。
4.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借鉴
美国的《健康美国人饮食计划》中建议人们“每天吃定量的蔬菜、水果和谷物类食物,要尽量选择吃各种不同种类、不同品种的食物”等等。美国2000年发表的“2010年健康人士”计划,是一个为促进国民健康的10年目标,“2010年健康人士”计划包括10个主要的健康指标,包括烟草的使用、肥胖、体力、药品使用等。烟草使用指标主要针对9~12年级的青春期少年如何在2010年以前将吸烟率从36%降至16%。《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2006年—2008年行动计划》也明确提出,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以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为发展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各类健康促进活动为载体,紧密结合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环境保护、筹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等中心任务,进一步完善政府公共健康服务和管理职能,不断提升人们健康素质和城乡健康水平。另外,政府应加大国民健康领域的投资。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李钟郁认为,正常情况下,各国在国民健康领域的投资应达到平均每人30~40美元,但很多贫穷国家只有平均每人10美元,一些国家则低于2美元。
(三)加强绿色健康产业的技术提升
绿色健康产业指的是在健康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将绿色作为最重要的追求指标之一,而不是仅仅将经济利益作为发展的终极目的。
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绿色。人们在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时候,提出了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评价的标准,但是发现很不好,有污染,就提出了绿色GDP。其实这还不够,应该再加上和谐GDP。因为有了发展,不仅要绿色,而且还要和谐。和谐中包含了绿色,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健康产业发展的要求。首先,绿色健康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强调对自然环境没有污染,而且要保证对人身没有危害,有些绿色健康产品对人体的副作用要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是零。绿色健康产业的保障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需要从业人员的诚信操守,需要政府部门的技术监控。
要坚持瞄准绿色目标,进行产业技术革新。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要有不断创新产品品质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人才是企业创新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要不断引进专业人才和不断培训在职员工。以绿色食品行业为例。要研发产销适合各类人群不同需求的系列营养健康食品,创建集科研与产品开发、连锁产销与综合服务以及延伸产业链为一体的新型营养健康产业体系。有人专门研发了“计算机智能化食谱点选系统”,就是将复杂高深的现代营养健康科学,转化成简便实用的营养健康饮食服务。像类似的发明专利产品,就是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绿色健康业科技含量的结果。
要跟进技术服务指导,加速标准化生产过程。面对国际市场安全化,国内市场要国际化,我国的健康行业就必须标准化,要知晓国际通行绿色指标,并根据我们的实际国情制定我们的标准化指标。标准化是一个产业发展成熟的象征,标准化可以为相关监督部门提供权威的执法依据,也可以尽量避免一些不良分子的投机行为。
还要掌握充分的信息,以突破技术的壁垒。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捕获信息的速度尤显重要。比如农畜产品的生产,要使农畜产品顺利突破技术壁垒顺利出关。要更好地为畜禽出口企业提供服务,相关公司在做公司产品出口的同时,就应及时向出口加工企业和生产农畜产品的农民传递有关信息,使企业和农民知己知彼,有备无患。[4]
(四)打造一流的现代化健康产业队伍和企业文化
要着眼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目前产业内部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专业技能不高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比如保健业中的按摩、洗浴等行业除了“打政策擦边球”的现象外,还普遍存在未经过培训和考核等必要环节、未拿到从业资格就上岗的情况。而人员素质高是产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所以必须严格审核从业人员上岗资质和规范上岗标准,并通过培训等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要加强职业素养提高和产业信用体系的打造。社会诚信危机在健康产业发展中的体现就是对产品和服务缺乏诚信的意识,这对健康产业的整体行业形象是有极大伤害的。服务质量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要紧紧抓住这条“顾客就是上帝”的生命线。所以要加强行业自律,特别是要建立信用体系,强化企业诚信意识,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诚信行为,不能为一时的利益冲昏头脑,有时为了信用,甚至可以做一时的“亏本买卖”。要建立信用制度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并建立信用约束系统,通过消费者评选、同行业评比、监管部门评定等综合计分的办法,开展创建信用市场、信用品牌、信用企业活动,定期发布企业信用信息等来实施监督。[5]
要坚持产品质量的底线和健康文化的导航。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底线,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这条底线不放松。有专家预言:21世纪的经济赛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较量。[6]行业文化是行业发展的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根基。所以,健康产业需要有健康向上、与时俱进的文化来保驾护航。整个行业要有建立行业文化的意识,特别是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发挥巨大的引导作用,而各个企业也应在行业文化的大框架下,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这样不仅能够凝聚人心、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而且能够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地运营。
(五)加强政府对健康产业的引导扶持和人们消费健康产品理念的培育
地方各级政府对健康产业的支持与引导,对健康产业繁荣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不少地方领导对工业经济以及农业发展总是投放更多的关注,而对第三产业的态度似乎总有一个“坎”迈不过去,总觉得是小行当、是经济发展的非主流,这样的观念其实已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其实,政府除了加大资金投入之外,通过政策和法规对健康产业实行有效管理和引导也很重要。
要加强政策和法规的引领。要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要在经营健康产业的企业创立的审核门槛上给予适当的照顾,在税收上给予适当的倾斜;要加强法律法规来创造公平公正的经营氛围,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科学规范市场,保障合法守规企业顺利发展、引导“打擦边球”的企业走上正轨,打击违法乱纪企业使其退出历史舞台;要加大财力资金的保障。对新兴的关系民生的、利润空间比较小的行业,政府应在企业向银行办理贷款以作为启动资金的门槛上给予适当的放宽;提供公共事业的培训,政府要利用公共财政尽量加大对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健康服务的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在培植健康行业体系的同时,其实也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要鼓励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和自发组织各类健康促进活动,使人们逐步成为社区健康促进活动的决策成员和行动主体,通过各类宣传和培训活动,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引导人们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要加强培育国民使用和消费健康产品的理念。政府应投资用于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条件的改善。[7]要积极拓展健康教育的新渠道,有效提高人们对各种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知晓率、使用率,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通过消费健康产品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的意识。不断丰富健康服务的内涵和形式,逐步提高健康服务水平引导人们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开展“健康身心”活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人们提供基本健康咨询服务;在社区内定期开办“健康讲堂”,逐步提高人们对疾病预防、合理营养、心理卫生等知识的知晓率和进行健康行为的能力。开展“人人运动”活动。倡导“体育生活化”理念,引领人们科学健身,全面提高健康素质;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加快郊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培育、扶持具有本土特色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项目,形成体育文化的品牌和亮点。推进“人人掌握救护技能”活动。组织各类应急救护基本技能的培训、竞赛和演练,不断提高人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
要加强营造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大力推进生态型城市、园林式社区建设,切实改善环境质量,不断优化城市形态,建设适宜居住环境。结合爱国卫生月、全民植树节、世界环保日、“让世界清洁起来”等主题活动,发动人们积极参与清洁城市、保护环境的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各种有效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人们参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公益性工作。比如,推进“绿色人生”活动。倡导人们自觉参与绿化建设和养护活动,不断提高人们认养和种植绿化的积极性。开展园林式小区、花园式单位、优美绿地景点和绿化景观道路等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绿化及林业的管理水平。推进“清洁家园”活动。广泛发动人们参与整治社区和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的公益性活动,引导人们自觉维护和美化市容环境。[8]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引导人们加强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使人们的健康素质进一步内化。
【注释】
[1]张再生、王乃利:《老年健康产业发展现状、规划与对策探讨》,《人口学刊》,2001年第2期,第18页。
[2]常峻:《健康产业能否成为下一个金矿》,《医疗保健器械》,2006年第1期,第52页。
[3]常峻:《健康产业能否成为下一个金矿》,《医疗保健器械》,2006年第1期,第51页。
[4]烟台绿叶动物保健有限公司:《绿色产品推动绿色健康产业》,《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3年第8期,第65页。
[5]杨雨亭:《建立信用体系打造健康产业》,《中国食品报》,2004年6月29日,第A03版。
[6]子了:《新时代健康产业》,《企业广场》,2003年第11期,第48页。
[7]刘美菊、邢国春:《政府构筑健康产业》,《中国食品报》,2000年9月14日,第A04版。
[8]《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2006年—2008年行动计划》,上海市人民政府,2006年8月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