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2 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文化的塑造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企业和社会的管理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管理文化也正面临转型和重塑。随着社会开放性增强,信息、知识和网络化的发展所带来的创新与机遇极大地改变着人们固有的思维定式。个人与社会及组织的关系受到很大的冲击。这种变革与其说是一种价值转移,还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变迁。因此,重塑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就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强调管理的“间接性”(通过文化氛围实施管理)和“人情味”(充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更加重视其“创新性”(不断变革、完善)。这种趋势具体可归纳为以下7点:
1)推崇学习型企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步步逼近的形势下,学习型企业的概念非常容易被致力于竞争与发展的企业所接受。在重塑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学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这里所指的学习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范围。学习不等于读书,学习型企业也不是“学校式企业”,“企业总裁”转为“首席知识长官”也不只是意味着扮演“教务长”的角色。更为本质的是,通过多种形式和全方位的沟通与交流,教育、培训、开发人的“接受新事物、拓展新思路、树立创新意识”的能力。这是一次有助于企业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运动”。根据对GE、IBM等公司所提供的学习型企业的共同特点分析,学习型企业的标志就在于:有效沟通、灵敏反应、善于思索、致力创新。
2)革新管理模式
经济环境和人力资源发展的变化,需要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技术的推广使人们在接受信息和学习知识等方面有着同等的机会,人们将普遍具有主动参与管理的能力和愿望。旧有的单纯靠上级管理下级,上司监督下属的领导管理模式已不符合时代气息。未来领导的是每一个人的机会和责任,领导者不仅是下达命令,而且要负起组织与学习的责任,建立起让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施展才能的组织。与之相适应,传统管理模式的大部分“理所当然”的标志可能消失,管理模式将更加多元化、人性化和柔性化。不断探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新途径,建立加速人才成长的新的绩效评价体系,将是管理所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3)提升管理艺术
在充满竞争和瞬息万变的时代,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规则;成功的制胜之道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审时度势,勇于开拓。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不仅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工作出发,更要从人力资源的自身需求、价值取向和心理意愿去把握。对人的管理与其说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更是一门艺术。成功的管理者要有艺术家的素养,以富有艺术感召力的手段和措施主动突破旧规则,抛弃传统刻板的管理方法,运用创造性思维,采取灵活的管理技巧,开发人力资源的智力和潜能,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
4)发展扁平组织
在传统机制理论下形成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由于机构臃肿、层级过多、协调不畅,往往对信息的有效传递形成阻碍。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及时获得信息和科学地运用信息,已成为迈向成功的重要环节,“新的权力来源不是少数人手里的金钱,而是多数人脑中的智慧”。适应这一时代要求,未来组织强调信息共享、团队精神、共同参与和集体决策。因而,组织构建的趋向是扁平化。目前,美国许多大公司顺应这一要求,将组织层次削减1/3或更多。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将组织层次由28层减至20层。而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更是强调:“微软公司天生就是一个信息时代的公司,我们的目标就是在我和公司中任何人之间不得超过6个以上的管理层次。”这种组织架构无疑更能体现一种民主、平等的企业文化氛围。
5)发扬团队精神
实施再造的企业可根据任务的要求,通过授权,将一个个战略单位经过自由组合,挑选自己的成员、领导,确定其操作系统和工具,并利用信息技术来制定他们自己认为是最好的工作方法。有人把它称之为自我指导小组或自我指导班组。该种组织使内部的相互依赖性减少到最低限度,对于项目或任务团队本身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内部每位成员都有强烈的责任感,领导者更要具备高超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从实践的考察表明,正在流行的团队精神,更能充分地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也更有效地促进信息交流,更好地发挥集体的才智,对人的管理效果更好。
6)个性化的工作方式
组织中的工作设计应考虑和体现个人的意愿及价值。为防止工作枯燥无味,特别是要满足人们为应付现代生活的紧张节奏而越来越需要灵活性的要求,在不断丰富工作内容、进行工作定期轮换的同时,实行弹性工作制。现代人更喜欢独自工作的自由和刺激,现代信息技术的革新发展和办公手段的完善,为人们远距离办公和经商及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发达国家,人们在就业上已出现一种倾向,即热衷于随时应聘和兼职工作的人正在不断增加。这不仅反映了一种就业观的变化,更预示着一种个性化的、灵活的职业文化正在兴起。
7)完善激励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必将日趋激烈。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激励机制,吸引、开发和留住人才,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此,首先应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增加人力资源的教育投入,给每一个人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其次要完善薪酬机制,其主导原则是“按业绩付酬”,即采用按比例提成、贡献奖、利润分成及其他可以更为灵活的付酬方式。入股分红是当前股份制企业普遍推行的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使个人的利益与业绩相结合,而且还能激发人们的整体意识。当然,在这里不仅要重视“硬”机制的完善,更要重视“软”环境的培养。管理者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信念,努力营造尊重、和谐、愉快、进取的氛围,使每个人都能有一种归属感、成就感。这就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旋律。
【小链接2】
“狼道”进入企业文化
用一种动物的特征形象地表达企业文化,称之为“企业文化的仿生学情结”。
很多企业梦寐以求地希望能够拥有具备“狼道”素质的员工和团队。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具备“狼道”素质的组织生存能力会更强,更具有生命力。
狼性文化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1)嗅觉敏锐,善于捕捉机会 在大草原上,狼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它们的主要目标——羊,窥视着羊的活动规律甚至牧羊者的状况,一有机会,它们马上出击。在商界,从行业的发展到战略的制定,从价格的变动到竞争者的动静,也无时无刻不需要这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狼性。
(2)富有进取心和攻击性,且不轻言失败 狼袭击羊时,常常是死死咬住,不会轻易放弃。而且狼并不是咬死一只羊饱腹而已,而是在最短的时间里,能放倒多少就放倒多少。这种富有攻击性、执著的精神也反映了许多中国企业为争取生存而不顾一切的心态。
(3)团队精神 狼很少单独出没,总是团队作战,所以才有“猛虎还怕群狼”之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企业界,团队精神的威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中国企业尊崇狼性文化的又一个缘由。
这些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也切合了现阶段中国企业发展中的迫切追求。
国内有公司曾经将“狼性”作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该公司依靠狼的“三性”——敏锐的嗅觉、奋不顾身的攻击性和团队精神来与国际领先企业进行竞争。
狼性文化同样适合现今以“竞合”、“双赢”或“共赢”为特征的商业时代,理想的商业模式是大家既竞争又合作。进行“合作性创造”,共同把蛋糕做大,最终实现双赢或共赢。这是狼性文化中的“狼狈为奸”战术。
从企业文化塑造的角度来看,用动物的特征行为来概括企业文化要素,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狼性文化,顾名思义,是一种带有野性的拼搏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