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流域经济区产业模式的重要启示
纵观国内外流域经济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其产业模式的内在规律和主要特点是:
(一)航道综合治理是开发流域产业的根本前提
航运是发展流域经济的生命线,航道综合治理是航运发展的基础条件。河流航道的先天条件固然重要,后天的开发治理更为必要。要坚持航运为先的方针,把航道综合治理工程放在发展流域产业的头等重要位置,规划建设一系列航道渠化工程、船闸改造提升工程、航道扩容工程,实施内河与运河、内河与内河、江河与海洋的贯通工程,推行通航标准化、船舶标准化、内河桥梁净空标准化,完善干流支流畅通、内河海洋联通的现代化航运网络,提高内河航运能力和效率,保持和发挥自身的优势,为流域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水运独特优势始终是流域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
水路运输具有投资省、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少、效益好、性价比高的独特优势,自古就有“黄金水道”的美誉,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与水运独特优势的结合,形成流域产业早期开发的发动机。进入立体交通、复合交通、网络交通时代,水路运输与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多种交通方式有机结合,在发展机械、重化工等临港产业,振兴与制造业相配套的港口物流业、服务业,带动商贸业、旅游业等方面,都发挥着水运干线对流域空间结构演变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独特作用。
(三)形成“点—轴—面”模式是流域产业的突出特色
国内外许多地区在流域开发中形成以港口城市为点、以沿江经济为轴、以流域经济区为面的“点—轴—面”产业模式,是流域产业发展的突出特色。无论是德国依托鹿特丹特大港口带动莱茵河流域腹地发展模式,还是湖北长江经济带“一带两圈”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一核两副多强”的城市空间格局,以及安徽皖江城市带“一轴双核两翼”的沿江产业布局,都是流域产业“点—轴—面”发展模式的典型表现。流域产业“点—轴—面”发展模式的内在生命力,就在于它以增长极、生产轴、交通带理论为指导,很好地发挥了“港口—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中心—外围”的集聚扩散效应,实现了由增长极向增长带、增长域的有效转变,为流域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
(四)政府高效有序管理是流域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流域经济区是以自然河流为基础形成的经济带,必然突破行政区的范围,但又必须服从行政区的管理。政府组织高效有序的管理是流域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参照欧洲莱茵河流域跨国管理委员会、美国密西西比河委员会等流域政府管理机构的经验与措施,必须进一步强化我国长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委员会等流域管理组织的作用,制定完善流域开发各项规划,协调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的矛盾,加强流域开发航道、水能、防洪、产业、灌溉等联动机制建设,规范流域岸线资源开发和沿江产业布局,避免内河运输“通江”而不“达海”产生“断头水路”问题的发生,实现沿江流域和江海地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五)生态优先、人水和谐是流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流域产业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节约资源、综合开发、清洁生产、永续利用的路子。河流水资源是战略性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必需的稀缺资源,担负着发展航运、水能发电、农业灌溉、工业生产、旅游景观等综合功能。在航运为先、水运为基、产业为本的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结合流域内区域特点的差异性,采取分区域发展模式,对水源地、流域生态区实施主体功能区发展政策,将生态优先原则贯彻始终。在综合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和发展沿江产业的同时,必须科学合理进行流域生产力布局,推行清洁生产,强化节能减排,避免水资源浪费和水体污染,营造人水和谐的良好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注释】
[1]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编:《2009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第459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2006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长江经济带区域统筹发展及“黄金水道”建设》,第127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夏骥,肖永芹:《密西西比河开发经验及对长江流域发展的启示》,载《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3]杨万钟:《上海及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第120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王燕,黄海厚:《莱茵河沿岸发展现代物流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载《港口经济》,2004年第6期。
[4]陈文科:《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研究》,第150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国函[2008]84号:《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总体方案》。
[5]范恒山,吴克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研究》,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国函[2010]5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