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 南京商务产业历史发展
在南京商务产业发展过程中,受到城市经济、文化的影响,其规模与结构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之中,我们将其25年来的历史发展划分为“前积累阶段”、“爆发性增长阶段”、“适应性调整阶段”和“稳步快速增长阶段”四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分别加以叙述(表8.1)。
表8.1 南京商务产业历史发展阶段
1)前积累阶段(1978—1992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40年,计划经济体制主导城市经济运行,工业生产成为南京城市经济建设的基本内容,政府以指令计划安排企业生产,同时采用统购包销、价格管制、票记限购、政府补贴的刚性手段管理经济,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商务体系消失,城市的产业、功能结构长期失衡。
改革开放后,南京的经济处于一个持续稳定的增长时期,1978—1992年GDP的年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为24.7%,比“七五”期间高出近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8.2)。
表8.2 南京市1978—1992年经济数据表(亿元)
注:我国在1986年以后才将服务业列入GDP统计数据,因此1986年以前数据空缺。
资料来源:南京市统计局
第三产业规模低于国内领先城市,199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5.2亿元,占GDP比重达34.5%。在全国主要城市中第三产业总值低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武汉、重庆、沈阳、大连、青岛等市,第三产业比重低于深圳、北京、沈阳、西安、大连、成都、哈尔滨等城市。
商务产业规模总体偏小,1992年商务产业规模为67.1亿元,在全国主要经济城市中居于中游水平。同时,在商务产业的构成中,当时作为行政单元的金融业仍占据最主要地位,其规模达到了19.0亿元,占商务产业总规模的28.3%。这表明在以计划体制为主导的经济发展中,政府指令计划仍然是主导经济运行的关键力量,商务经济很难真正起到经济枢纽的核心作用。
在这一阶段,由于城市产业基础的历史原因,南京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为工业,第三产业与全国主要城市相比规模和比重都不高。而商务产业必须在城市总体经济发达、区域经济腹地交往密切的前提下才会产生,在当时经济基础薄弱、优先发展工业的经济背景下,城市商务产业很难得到充分发育的土壤。但是,腾飞的第二产业为商务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下一阶段商务产业的快速增长做好了经济准备。
2)爆发性增长阶段(1992—1996年)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南京经济发展出现新的生机,1992—1996年GDP的年增长率为31.2%,5年间经济规模增长了1.74倍。
在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第三产业也有了飞速的发展。199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82.6亿元,占GDP比重达41.9%,5年间第三产业比重间增长了7.4%,这表明南京经济在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已经进入了经济结构的改善阶段。市场经济的推动使城市产业结构的失衡状况迅速扭转,商务产业得到飞速发展,贸易、金融、专业化服务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并在1993年达到了52.2%的年增长率最高峰。1992—1996年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36.4%,5年间,南京商务产业规模由67.1亿元增长到232.1亿元,是1992年的3.5倍(表8.3)。
表8.3 南京市1992—1997年经济数据表(亿元)
资料来源:南京市统计局
商务产业的高速增长中,以房地产业最为突出,1992年房地产业增加值为3.9亿元,到1996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已经达到13.9亿元,平均年增长72.1%,超过商务产业平均发展水平35.7个百分点,是商务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
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南京市商务产业内部结构也暴露出高级化程度不够的问题。金融保险业是南京市第三产业的支柱之一,但管理和经营手段同发达国家相比距离很大。1995年南京市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7%的水平。1996年按统计口径,南京实现利用外资仅有4.15亿美元,为苏州市的17.8%,无锡市的38.2%。“八五”期间,全市批准利用外资项目近4 000个,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2.7亿美元,与东南沿海城市相比仍有差距。信息咨询服务处于初级阶段,其增加值仅占全市商务产业增加值的0.4%,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等事业发展步伐不快,南京市科研单位创造的增加值仅占全市商务产业的1.5%,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效不显著。
3)适应性调整阶段(1996—2000年)
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南京经济的高速发展受到了极大抑制,90年代后期,南京GDP平均年增长率一直维持在10%左右,第三产业平均年增长率也仅为13.9%,南京经济发展进入了结构调整时期,5年间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增长了4%。2000年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72.2亿元,占GDP比重达46%(表8.4)。
表8.4 南京市1996—2000年经济数据表(亿元)
资料来源:南京市统计局
在城市经济适应性调整的背景下,南京商务产业也作了相应的结构调整,完成了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随着金融业行政意味的淡薄,金融产业结束了在商务产业中不正常的虚高比重,回到了产业经济的正常发展阶段。在贸易、金融、专业化服务产业的规模扩张中,金融业得到迅速发展。在金融机构职能单一化时期,其GDP占南京市GDP总量的4.2%,随着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金融业GDP迅速增加,到1998年已占GDP总量的9.4%,达到了产业发展的高峰。同时,国内贸易业在经过市场化的体制改革后激发了极大活力。由于南京国内贸易业基础好、基数大,又与城市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规模不断上升,在商务产业中的比重也逐渐上升。1996年,国内贸易业的产业增加值达到了69.6亿元,占商务产业总增加值的30.0%,首次成为商务产业中比重最大的业态。
4)稳步快速增长阶段(2000—2003年)
经过近20年的努力,南京市初步形成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局面,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1世纪以来,发展商品经济、建构市场经济体系的政策引发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的生命力得以极大释放。2000—2003年,南京市经济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GDP总量由2000年的1 021.3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1 576.2亿元,3年增长了24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处于上游水平。商务产业经历了结构调整期之后,进入了稳步快速增长阶段,不仅总规模上突破了500亿元大关,而且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20%,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着快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特定背景下,国际贸易业突飞猛进,规模拓展成效明显,2003年进出口总值达147.12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5.7%,成为商务产业中比重最大的业态。
贸易、金融以及专业化服务业的扩张为商务空间的开发创造了需求市场,又为开发活动提供了资金可能。对南京CBD的跟踪研究表明,传统体制之下城市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的双重失衡形成了强大的动力,推动了商务空间开发与CBD的拓展。1989—2003年,南京基本建设投资力度提高了15.2倍,新增的投资大量地转向各类商务设施,均衡发展的格局逐渐演变为CBD商务设施集中建设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