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 用地结构比较
第5章中提到,在国内CBD的已建、在建、可建用地三者的统计表(表5.13)中,比重曲线构成了三种典型模式:月牙形、折椅形和滑梯形(图5.48)。其中月牙形结构有上海浦东、深圳福田、杭州、武汉等13个CBD,主要特征是可建用地比重大大超过在建用地,即CBD用地存量能满足当前建设强度下较长时间的开发;折椅形结构有深圳罗湖、广州天河、大连、福州等4 个CBD,主要特征是CBD内可建用地比重与在建用地比重大致相当,在同等开发强度下难以满足长时期的建设要求;滑梯形结构有重庆解放牌CBD,主要特征是CBD内在建项目用地大大超过可建用地,CBD活跃度极大,而用地存量已不多,在强大的开发速度下已难以为继,必须立即拓展或新建CBD。
图9.3 CBD内2003年立项的三个项目分布
资料来源:南京市规划局城中分局
南京新街口CBD内已建、在建、可建三类用地的比重分别为79.7%、8.3%、11.9%,其结构在月牙形和折椅形之间,即在建项目用地略低于可建用地总量,但是如果加上CBD内2003年开始立项、2004年完成拆迁的三个大型项目长江南北货用地(3.6hm2)、糖坊桥用地(2.6hm2)和邓府巷用地(4.5hm2)(图9.3),总计规模为10.7hm2,那么CBD内在建用地已达24.7hm2,占总用地的18.6%,而可建用地骤减为9.3hm2,占总建设用地的6.9%,结构曲线已呈明显地滑梯形,即当该轮开发建设完成以后,CBD内已没有足够用地存量来支撑商务空间的进一步聚集。
综上所述,新街口CBD总体规模未达饱和,用地强度颇高、用地存量难以满足多层次的建设需求,而交通组织又有先天的局限性,可以认为新街口CBD在未来发展中向外拓展已势在必行。然而,CBD的拓展有多种可能性,是由原地向周边摊大饼的扩展,还是定向扩展,或是跳出老城另建CBD?我们继续从21世纪初新街口CBD的活力入手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