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业用盐为主的时期

工业用盐为主的时期

时间:2023-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工业用盐为主的时期从1935年以后,台湾盐业因工业用盐的增产计划而逐渐转型。其生产贩卖全部由业者自主经营。事实上,台盐外销日本应与日本碱业发展有关。碱业与军需工业有关,因碱业以电解法为主,电解后的副产品是氮、氯。由表1-7可知日本工业用盐的供给情形。

三、工业用盐为主的时期

从1935年以后,台湾盐业因工业用盐的增产计划而逐渐转型。[35]

工业盐是用于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在制造时,不但主要产品是碱业不可或缺的原料,甚至其副产品苦卤,也是工矿业、医药用品的制造原料,更是军需原料。而在结晶过程所析出的硫酸石灰(石膏)则是水泥工业的重要原料。[36]再者,工业用盐在化学工业中的地位就犹如铁对机械工业般重要。使用在人造绢丝及人造纤维工业上的苛性碱即以盐为原料。玻璃工业使用的碱灰亦然。此外,肥皂、齿磨粉、健胃剂、味素、染料等也都需要大量用盐。特别是战争的化学武器,大部分是以盐为原料,如催泪瓦斯、催嚏瓦斯等都是以盐中的碱氯为主要成分,连防毒用品也是以盐为重要成分。[37]

日本对工业盐的需求增加迅速,1926年时所需工业盐仅10万吨而已,1933年增为64万吨;到1938年,则已剧增至118万吨,因此急需帝国内占据地工业盐的补充。[38]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由于食盐关系到军事,因此日本拓务省为确保原料盐的取得,召开了多次日本内外地盐务主任官会议,这些会议极力主张增加盐的生产量。就是期待台湾、关东州、满洲等地能够扩展盐业,供给大半的工业盐。[39]

首先,1932、1934年在东京召开两次内外地盐务官会议,会中决议让台湾制盐株式会社于1935年在台南州北门郡七股庄西寮开设约388公顷的台湾最初的纯工业用盐田。[40]第一期工程先着手开设291公顷。俟其完成后,确定实际效果,再作第二期计划。而整个工程乃于1935年10月1日动工,1937年3月31日竣工。此盐田的成败关系台湾盐业及工业盐的未来,不但是台湾盐田蜕变的基础;也是日本政府未来新规划盐田开设的管理方针。其生产贩卖全部由业者自主经营。[41]由表1-6可看出1943年的产盐面积仅比1937年增加100甲,但产盐量却为1937年的5.45倍,而且单位产量呈现逐年俱增的现象。同时,收购价和销售价却一直不变,意味着官方重视的是产量,而非盐民或台湾制盐株式会社实际所花费的成本。

表1-6 台湾制盐株式会社工业盐田面积、产量表

资料来源:台湾总督府殖产局商工课编:《热带产业调查书》下,台湾总督府殖产局商工课1935年印,第92页。

事实上,台盐外销日本应与日本碱业发展有关。日本一向使用本国盐,台湾盐和大陆盐大抵被用为碳酸钠工业(碱业)或酿造酱油的原料。日本政府把殖民统治地区的盐业视为殖产兴业政策之一环,如前所分析,台湾制盐株式会社投资于台湾盐田,促使台湾能供给日本所需要的工业用盐。因为作为工业用的原料盐,台湾盐的质量比日本盐佳,而且不另外课征专卖税,几乎以进口的原价来销售。例如1905年日本刚开始实施专卖制度时,台湾普通盐每百斤(60公斤)售价为2.2元(一般用盐为2.36元),而工业用盐的特别价是0.9元,只有普通盐的40.9%而已。[42]

日本的碱业技术来自欧美,1881年日本初次从外国引进的纯碱(soda ash)制造法是比较老旧的电解法和leBlanc法,当时欧洲已成功地采用较进步的solvay技术。但日本到20世纪头10年后半期,都一直使用该方法,其理由是新技术的操作极复杂,并且必须使用日本很难得到的质量优良的原料盐,所以日本碱业只得采用不太需要优质原料盐的旧技术。[43]

当时日本的碱业规模很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以前,原料用盐仅为总消费用盐的4.5%。随着战争的爆发,日本产业界飞跃地成长,开始出现以崭新的制造法来生产碳酸钠的工厂,于是面临着原料盐的供给问题。由于欧美的碱业大多设立在丰富的岩盐或咸水湖附近,以确保良质而价廉的原料盐,因此生产成本中原料费所占的比率极小。相形之下,日本盐原本供给食用,无论就价格或质量而言,都不适于用作碱业的原料盐,所以非得仰赖占据地台湾和辽东、青岛的进口不可。到九一八事变以后,由于军需工业的进展,对苛性钠的需求大增,[44]故原料盐的供给成为日本业界最迫切的课题。

碱业与军需工业有关,因碱业以电解法为主,电解后的副产品是氮、氯。其中,氮是人造肥料、人造石油等化学工业重要的原料;氮又可用于硬化油、合成盐酸等。[45]它与植物油加在一起可制造硬化油脂,而硬化油脂则与火药、肥皂工业相结合。由此可知碱业与军需工业实有密切关系,所以战时日本为了发展军需工业,就必须增加碱业最主要的原料(工业盐)的供给。

为什么日本一向进口外国便宜的工业盐,尤其是英国的制品,而到了备战阶段反而要其各被占领地补充呢?这是因为日本为应付大战的来临,对于工业盐的来源采取“近主远从主义”,即尽量利用帝国的势力所能控制的地区所产的盐。日本把盐的供给地,依路程远近分成近海盐、准近海盐、远海盐。其中,台湾、关东州、中国东北和华北皆属近海盐。由表1-7可知日本工业用盐的供给情形。

表1-7 日本工业用盐供给状况表 单位:千吨

资料来源:(1)台湾总督府临时情报部,《部报》18(1938年3月),第4页。                   

     (2)陈慈玉、李秉璋:《日治时期台盐的流通结构》,《东吴历史学报》第10期,台湾2003年12月,第258页。

从表1-7可看出,在30年代前半期,台湾工业盐的产量并不多,亦非日本工业用盐的主要来源。而备战时期,日本所欲达到的“近主远从”目标是近海部分占80%,远海部分占20%。因此非增加近海部分的供给量不可。台湾在1937年即增加到5万吨的数量,是1932年的5.5倍强。[46]此后,日本企业在台湾投资大型盐业,使台湾地区不仅成为日本工业用盐的基地之一,也发展技术较欧美落后的碱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