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寿光蔬菜产业区建设的几点启示
8.3.1 农业产业区是“市场+农户”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山东省潍坊市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之地,其中,当时其辖下的寿光市更是开创了“市场+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并成为“市场+农户”模式的一面旗帜。迄今为止,山东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仍然走在全国的前列,其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演变对于其他省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般认为,我国农业产业化主要包括三种模式:“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和“市场+农户”。在这三种模式中,“市场+农户”在理论上受到的非议最多,很多人都认为它并不具有组织形式的基本特征,更谈不上一种真正的组织形式,它是否具有理论上的研究价值值得怀疑;从实践上而言,“市场+农户”在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中所占的比例最低,只占到9.3%,人们开始关注它是否会走向消亡。
寿光市的实践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寿光市“市场+农户”的发展历程足以说明:农业产业区是“市场+农户”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可以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区的发展来完善“市场+农户”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农业产业区可以在“市场+农户”的基础上,融合“公司+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优势,成为未来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在寿光市刚开始发展“市场+农户”的时候,虽然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解决了当地农民卖难的问题,但是,由于仍然是一家一户进入批发市场交易,交易效率很低,并且,技术创新的速度较慢。为了解决交易效率的问题,自发地出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由它们替农户进行交易。在此基础上,一部分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还开始进行农产品的后续加工,以获取加工环节的增值。为了解决技术创新速度慢的问题,寿光市引进了科研机构,建立了技术推广组织,为农户提供现成的技术。进一步,为了解决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主体对农业生产资料、物流运输等的需求,在寿光市出现了专业的运输商、农资批发商等。经过长期的交往,这些主体之间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结网”形成了农业产业区的组织模式。可以看到,从“市场+农户”到农业产业区演进的过程与本书分析的逻辑完全吻合,演进的每一个阶段都解决了一些实际的问题,是组织形式的进步。寿光市的实践对于我国其他地方发展“市场+农户”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8.3.2 政府在农业产业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回顾寿光蔬菜产业区建设的过程,政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最初开始形成水平分工的阶段,为鼓励农民从兼业化生产转向相对专业化地生产蔬菜,寿光在市、乡两级成立了领导机构,以加强对蔬菜生产的指导,并采取奖励平价油、对建蔬菜大棚的农民予以补贴、优先保住建棚资金贷款、村集体建大棚由个人承包等鼓励扶持政策。这些政策的核心在于使那些愿意转向专业化生产蔬菜的农户能够降低风险并获取更大的收益。在鼓励蔬菜生产的同时,寿光市政府下大力气建立蔬菜批发市场体系,由市政府投资在市区建立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并出台文件,要求公路沿线乡镇建立自己的批发市场,并通过减免交易税等办法吸引本地和外地的客户到批发市场交易。批发市场建成后,农户能够顺利地把手中生产的蔬菜销售出去。基于效率的考虑,农户逐步转向了专业化地生产蔬菜。事实证明,这些政策取得了明显的作用。
在推进垂直分工方面,寿光市政府为扶持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新办的蔬菜购销单位,优先发放贷款,并经工商部门批准,给予减免管理费用;政府筹集资金,发展新的蔬菜加工企业,改造老的企业,建立速冻脱水加工厂、酱菜加工厂等,对蔬菜加工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这些措施促进了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它们开始替代农户承担蔬菜流通和加工的职能。
在促进产业分工方面,寿光着重建立蔬菜产业的服务体系。一是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寿光市政府成立一个蔬菜科研所、一个蔬菜检测站、两个蔬菜技术推广中心,在产菜重点乡镇建立了28处科普学校,举办各种蔬菜技术培训班。二是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寿光市政府与全国25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联系,获取蔬菜技术信息并向市内生产者免费发布;与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信息网络,获取市场信息并及时反馈给菜农。三是建立生产资料供应服务体系。寿光市政府根据蔬菜生产基地的需要,配套建立竹竿竹器、钢丝、农膜、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市场,建立健全蔬菜物流体系。寿光市采取的这些措施对于蔬菜产业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8.3.3 在农业产业区形成过程中必须注重创新
创新是推动工业产业聚集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在农业产业区形成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对工业技术创新而言,农业创新过程有其特殊的一面。农业创新更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创新应用受地域环境影响,农业技术具有较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农业产品易腐败,运输半径较小,区域性较强;农业生产环境依赖性强,其生产工艺含有大量的缄默知识,分布非常分散,这类知识难以通过现代化的方式传播,其传播的半径较小,同样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农业创新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是推动农业产业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寿光蔬菜产业区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寿光蔬菜产业区建设的各个阶段,可以发现,农业创新都面临一系列的矛盾,如技术、资金、市场或制度等。只有识别创新的瓶颈到底来自于哪一方面,才有可能及时抓住创新机会,高效地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最需要的突破点,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以及它们的有效组合,实现突破。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农户、政府都要发挥作用,其中政府强有力的服务和促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寿光市政府以地方性政策作为催化剂,在每一次的突破中都起了关键作用:在产业区形成的初期,其市场发展政策打破了产品流通的瓶颈;在随后的阶段,其科技推广和培训政策保证产品竞争力持续稳步提高,打破了技术和标准的瓶颈;再随后,在政府主导下进行技术、资金内引外联,推动产业加入国际竞争并适度为之护航,提高产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打破了国内市场饱和的瓶颈。
从寿光蔬菜产业区建设过程中还可以看到,农业创新在突破瓶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的支持。必须能够随产业发展,建立包括市场、信息、技术、生产资料、金融、服务业在内的健全的产业支撑体系。寿光蔬菜产业支撑体系由市场体系、服务体系、生产要素供应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等组成。寿光蔬菜市场建设保证了蔬菜产品的广泛覆盖和信息的快速流动;以加工、运输为主体的服务体系,提供了产业的后勤支持;竹竿竹器、农机、种子、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保证了农业生产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高科技“外脑”与当地“土专家”结合形成了技术支撑体系,使农业技术创新保持高度的活跃状态。寿光市的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释】
(1)作者曾经在2005年3月、2006年4月两次去寿光市进行实地调研,感谢当地政府提供的帮助,第一次调研的合作者是《人民日报》记者高海燕与荷兰归国考察博士胡冬梅女士,对她们的帮助同样表示感谢。除调研之外,还参阅了其他人撰写的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包括:牟子平、吴文良、雷红梅:《寿光蔬菜产业化历程及其支撑体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第9期;涂俊、吴贵生:《中国的农业创新:寿光案例》,《科研管理》,2004年第25卷第6期;王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地域推进机制研究——以寿光市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年第19卷第5期;刘命信,《山东寿光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9期;王杰:《政府制度供求角色的转换与农业产业化——以山东寿光发展蔬菜产业为例》,《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张秀芳等:《产业集群市场竞争与路径选择——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新疆农垦经济》,2005年第1期。
(2)寿光市政府网站数据(www.shouguang.gov.cn)。
(3)在2001年第一次调研期间,我们特意在同一天去了县、乡、村三级市场,了解了蔬菜的市场行情,发现了价格之间的协同变化。但是,尚缺乏足够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4)这就是蛛网模型所揭示的:由于市场决策的滞后性,引发了市场价格的振荡。
(5)农民普遍认为,某某取得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运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