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客观理性评价城乡优劣
城乡一体化建设旨在加强乡村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其重要依据是统筹城乡,集约集群集中的发展思想,采取“三个集中”的重要措施,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从居民构成、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来看,这些与通常所说的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的城市化进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城乡一体的新村安置点建设与城市居住小区的建设也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从这一方面考虑,城乡一体并非等同于城乡一样,在进行新村安置点规划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首先客观理性地分析评价城市和乡村的优劣势,从而避免重蹈现代城市建设中的诸多城市病问题。
首先,城市并非十全十美,新村规划应该认清回避其弊端和问题。虽然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商业环境等较乡村比较先进,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交通方面,目前本地大量的摩托车和电动车使用已与机动车形成很大冲突,这些在新的道路规划中应当重新予以考虑;居住模式方面,城市居住单元的相互分离,减少了邻里之间的交流,这种居住模式是否适合宗族观念很强的基层村民仍需探讨;自然环境方面,城市里的绿地和水体资源都十分有限,人们总是躲在钢筋混凝土的房子里而很难与自然亲近。
与此同时,乡村也并非一无是处,新村规划需要发掘继承其优势和精华。虽然乡村经济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十分落后,但依然保留有很多需要我们重视和珍惜的宝贵财富。例如,自然生态资源方面,乡村有着多样的河流、林地、私家菜园等资源,不仅起到重要的生态平衡作用,也为村民提供了公共活动的场所;居住模式方面,具有地域特色的村落结构和建筑院落形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文化生活方面,围绕宗祠的结社等丰富的民俗风情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而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与村庄布局有着重要联系。
由此可以看出,在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尤其是进行新农村居住社区规划的过程中,应当全面统筹考虑城市和乡村的优劣势,在学习城市建设的优势(比如基础设施)的同时尽量避免产生各种城市弊端(比如环境问题),在改善乡村居住状况的同时注重保存其有价值的村落建筑结构布局以及文化生活等。一切从实际状况出发,真正从百姓真实需求出发,也才能够促进产生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规划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