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际交往的作用和原则

人际交往的作用和原则

时间:2023-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心理病态大多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所致。社会心理学家所做的大量研究提示,与人交往是获得安全感的最有效途径。对于社会比较现象的揭示和社会比较规律的发现,是社会心理学家近年来的杰出贡献。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作用和原则

一、人际交往的作用

1.人际交往是人身心健康的需要

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专家丁瓒教授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心理病态大多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所致。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与人发生冲突会使人的心灵蒙上阴影,导致精神紧张、抑郁,不仅可致心理障碍,而且可刺激下丘脑,使内分泌功能紊乱,进一步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许多身心疾病,如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甲状腺机能亢进、偏头痛、月经失调和癌症,都与长期不良情绪和心理遭受强烈的刺激有关。

2)每个人都有快乐和忧愁,快乐与朋友分享会更快乐,忧愁向朋友倾诉就会减轻,倾诉的过程就是减轻心理压力、缓解心理紧张的过程。如果缺乏必要的交往,会导致心理负荷过重。大量的研究证实,离群索居会使人产生孤独、忧虑,可导致心理障碍。有的国家以限制人际关系、实行心理隔离作为惩罚罪犯的手段,经过数年隔离,罪犯轻者出现心理沮丧,失去语言能力,重者可患精神分裂症。

3)愉快、广泛和深刻的心理交往有助于个性发展与健康。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别人的积极交往,缺乏稳定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个人往往就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心理学家从各个不同角度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健康的个性总是与健康的人际交往相伴随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与别人交往越积极,越符合社会的期望,与别人的关系也越深刻。心理学家专门研究了身体、智力和心理健康水平都很优秀的宇航员、研究生和大中学生,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同别人的交往以及人际关系都很好。他们有着一系列有利于积极交往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个性特点,如友好、可靠、替别人着想、温厚、诚挚、信任别人,等等。这些研究还发现那些心理健康水平高者,往往来自于人际关系状况良好的幸福家庭,这从一个侧面提供了人际关系状况影响个性发展和健康的佐证。

2.人际交往是人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1)人作为有机体同样要遵循生存第一的生存法则,没有人会怀疑自我保存是人的最根本的原发性需要。因此,人都需要安全感。社会心理学家所做的大量研究提示,与人交往是获得安全感的最有效途径。当人们面临危险的情境而感到恐惧时,与别人在一起可以直接而有效地减少人们的恐惧感,使人们感到安宁与舒适。有人研究过战场上与部队失散的士兵的心理,发现最令散兵恐惧的不是战场的炮火硝烟,而是同战友失去联系的孤独。一旦一个散兵遇到自己的战友,哪怕其完全失去了战斗力,也会感到莫大的安慰,独自一人时的高度恐惧感也会大大减轻甚至消失。

2)人不光有生物性的安全感需要,而且还有社会性的安全感需要。当人置身于自己不能把握或控制的社会情境时,也同样会缺乏安全感。例如,新兵入伍来到部队,脱离了原来的人际关系支持,新的人际关系尚未建立,因而在自我稳定感和社会安全感方面就可能出现危机。在新的人际关系建立起来之前,会一直处于高度的自我防卫状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同生物安全感的建立相似,获得社会安全感的最有效途径同样是与人交往,并由此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不过与生物安全感不同,一个人要获得充分的社会安全感,仅有别人的陪伴或表面交往还很不够,社会安全感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只有通过交往,同别人建立了可靠的人际关系之后,人们的社会安全感才能得到确立。

3.人际交往是人确立自我价值感的需要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从一个人自我意识出现的那一天起,人就开始用一定的价值观来进行自我评判。当自我价值得到确立时,人在主观上就会产生一种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自我价值感。人的自我价值感一旦得到确立,生活就会富有意义,使人充满生活的热情。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得不到确立,他就没有正常的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感。此时,人就会自卑、自贬、自我厌恶、自我拒绝、自暴自弃。自我价值感完全丧失,人生就不再有意义,人就只能走上自毁、自绝的道路。

人的自我意识的保持和自我价值感的确立是通过社会比较过程来实现的。一个人只有将自身置于社会背景之中,通过将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才能确立自己的价值。所以,人需要了解别人,也需要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因此,人需要同别人进行交往,需要同别人建立并保持一定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必须不断地通过社会比较获得充分信息,使自己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才能保持其稳定的自我价值评判。如果社会比较的机会被长期剥夺,则会使人因缺乏自我状况的社会反馈信息而导致个人价值感的危机,并使人产生高度自我不稳定感。人是不能忍受自己的价值得不到肯定的。因此,自我不稳定感会引起人的高度焦虑,并促使人去同他人进行交流,进行有意无意的社会比较,以便获得有关自我状况的社会反馈,了解自我,使自己的行为具有明确的方向,并使自我价值感重新得到确立。

对于社会比较现象的揭示和社会比较规律的发现,是社会心理学家近年来的杰出贡献。大量的科学研究揭示,人们对于自己的能力、性格与心理状态的评价以及对人、对事、对物所持有的看法,常常是不确定的。人们要想在这些方面作出明确的判断,必须通过将自身的状况与他人的状况进行比较,找到一个参照系,并确定了自己在这一参照系中的位置之后,才能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

4.人际交往是人发展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和必经之路。社会化即个人学习社会知识、生存技能和文化,从而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开始发展自己的过程。如果没有其他个体的合作,个人是无法完成这个过程的。人只要活着,不管你愿意或自觉与否,都必须与人进行交往。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无不与同他人的交往相联系。从人际关系中得到信息、机遇、扶助,就可能助你走上一条成功之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越来越依靠群体的力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和智力交往使某些工作出现质的飞跃,这种“群体效应”已越来越成为各项工作的推动力。这种效应的出现主要是在人际互动和交往中实现的。在交往过程中,彼此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可产生1+1>2的智力共振。

5.人际交往是人生幸福的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往往认为,人的幸福是建立在金钱、成功、名誉和地位的基础之上的。实际上,对于人生的幸福来说,所有这些方面远不如健康的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要。交往和人际关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无法被金钱、成功、名誉和地位所取代。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的金钱收入一直是呈上升趋势的,但是对生活感到幸福的人的比例并没有增加,而是稳定在原来的水平。这说明金钱并不能简单地决定人幸福与否。

西方心理学家克林格作了一个广泛的调查,结果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生活的幸福具有首要意义。当人们被问到“什么使你的生活富有意义”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回答,亲密的人际关系是首要的。自己的生活是否幸福取决于自己同生活中其他人的关系是否良好,如果同配偶、恋人、孩子、父母亲、朋友及同事关系良好,有深刻的情感联系,那就会感到生活幸福且富有意义;反之,则会感到生活缺乏目标、没有动力和感到不幸。在这些被调查者的回答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成功、名誉和地位,甚至超过了西方人最为尊重的宗教信仰。有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国,压抑、人际关系和谐度和人际关系压力是导致自杀的三大因素。法国社会学家指出,社会关系的丧失是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人际交往的原则

人与人进行交往时,双方都希望自己得到的使用价值大于付出的使用价值,总是以双方的成本价值为基础,实现等价交换。

1.平等的原则

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深交。切忌因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经济条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年轻、美貌而趾高气扬。这些心态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

2.相容的原则

这里的相容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要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还要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交往,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

3.互利的原则

交往双方要互惠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4.信用的原则

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指一个人诚实、不欺、信守诺言。古人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格言,现在有以诚实为本的原则,所以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于人。朋友之间,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虚而不矫饰诈伪,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不藐视位卑者,显示自己的自信心,取得别人的信赖。

5.宽容的原则

宽容表现在对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上,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度。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个性较强,接触又密切,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骂,你不骂。只要胸怀宽广,容纳他人,发火的一方也会自觉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阅读材料

人际交往小技巧

(1)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待、备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2)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

(3)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4)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会事与愿违。

(5)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

(6)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赞美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7)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任,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

三、心理因素对人际交往的作用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完备的硬件。这就需要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时,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3.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你看来也无所谓,这就是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要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4.设防心理

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怕别人窥探到你的秘密。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

四、微笑对人际交往的作用

笑容是一种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它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创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因此有人把笑容比做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在笑容中,微笑最自然大方、真诚友善。世界各民族普遍认同微笑是基本笑容或常规表情。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微笑,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表现心境良好

面露平和欢愉的微笑,说明心情愉快、充实满足、乐观向上、善待人生,这样的人才会产生吸引别人的魅力。

2.表现充满自信

面带微笑,表明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以不卑不亢的态度与人交往,使人产生信任感,容易被别人真正地接受。

3.表现真诚友善

微笑反映自己心底坦荡,善良友好,待人真心实意,而非虚情假意,使人在与其交往中自然放松,不知不觉地缩短了心理距离。

4.表现乐业敬业

工作岗位上保持微笑,说明热爱本职工作,恪尽职守。例如,在服务岗位,微笑更可以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让服务对象备感愉快和温暖。

真正的微笑应发自内心,渗透着自己的情感,表里如一,毫无包装或娇饰的微笑才有感染力,才能被视做“参与社交的通行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