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在其专著《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简称钻石模型。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了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有四个因素:需求条件、生产要素、产业要素和企业竞争要素。此外,波特还在钻石模型内加入了政府和机会两个变量(见图4-4)。
图4-4 钻石模型
需求条件是一国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波特认为,国内需求条件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进行的:一是本国市场上有关产业的产品需求若大于海外市场,规模经济将有利于该国产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二是若本国市场消费者需求层次高,则有利于相关产业获取竞争优势。因为老练、挑剔的消费者会对本国公司产生一种促进改进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等方面的压力,如果能满足最难缠的顾客,其他的客户要求就不在话下。如日本消费者在汽车消费上的挑剔是全球出名的,欧洲严格的环保要求也使许多欧洲公司的汽车环保性能、节能性能全球一流。美国人大大咧咧的消费作风惯坏了汽车工业,致使美国汽车工业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久久缓不过神来。三是如果本国需求具有超前性,那么本国厂商也就相应地走在了世界其他厂商的前面。
生产要素又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初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等。高级要素则是指社会和个人通过投资和发展而创造的因素。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一个国家若要取得竞争优势,高级要素远比初级要素重要。波特指出:在实际竞争中,丰富的资源往往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人工短缺、资源不足、地理气候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反而会形成一股刺激产业创新的压力,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升级。例如,荷兰的低温和潮湿并不利于花卉种植,然而荷兰却成为鲜花出口大国。
产业因素是与企业有关联的产业和供应商的竞争力。一个企业的经营要通过合作、适时生产和信息交流与众多的相关企业和行业保持联系,并从中获得和保持竞争力,如果这种接触是各方的主观愿望,那么产生的交互作用就是成功的。一个国家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获得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支持。
企业竞争是指一国国内支配企业创建、组织和管理的条件。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对该国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有重大影响。国内市场的高度竞争会迫使企业改进技术和进行创新,从而有利于该国国际竞争优势地位的确立。
波特认为,政府能够从正面或者负面影响这四个因素。要素禀赋会受到补贴、促进资本市场政策的影响;政府能够通过地方产品标准或法规,控制或影响国内需求;政府政策能够通过规定影响相关与支持产业,通过如资本市场规定、税收政策和反托拉斯法等手段影响企业竞争。
波特指出,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对企业发展而言,形成机会的可能情况大致有几种: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如石油危机);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市场需求的剧增;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机会往往在新的竞争者获得优势的同时,使原有竞争者丧失优势。
波特主张,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产业内在国际市场获得成功的程度是需求条件、生产要素、相关及支持产业和国内竞争四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波特的理论,各国应该出口四个要素都有利的相关产业的产品,同时进口四个要素都不利的相关产业的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