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的新发展和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程中,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趋势大大加强。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内和国际经济政治条件的变化,资本在国际间的运动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相比,不仅在规模上有迅速地扩大,而且在形式上、流向上、结构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在国际间运动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资本输出的规模有了显著的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资本主义资本输出总额,1914年约为440~4S0亿美元,到193S年,只增长了20%,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1945年到1970年,增长了约5倍,达到3 000~3 200亿美元。至19S0年年底,仅美国在国外的资本就达6 036亿美元。据《1994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世界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不包括银行和金融)在全球拥有的资产为3.4万亿美元,而其1.3万亿美元投在本国之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资本流动总体规模上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据I MF预测,2011年全球资本流动规模为1.52万亿美元,增速较2010年回落12%。2012年很有可能成为继2001年、2009年后第三个表现为负增长的年份,总体规模将降至1.47万亿美元,比危机前200S年的水平减少近2 000亿美元。
第二,私人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私人资本输出,都以间接投资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接投资超出间接投资,而且增长很快,并成为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私人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960年时为5S0亿美元,到19S2年则增加到5 534亿美元,跨国公司是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渠道。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统计数字显示,1997年全球外来直接投资流出量达4 240亿美元,流入量达4 000亿美元,而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流出量为3 590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27%。199S—2000年间,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年均增长将近50%,2000年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达到1.4亿美元,达到历史峰值。从2003年起,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持续扩大,2006年达1.3万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其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私人垄断组织的实力不断增长,它们的过剩资本日益增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许多现代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从而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资本家剥削的剩余价值在增多,从而有可能增加资本积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积累率是相当高的。从1964年到1973年,日本的国家总积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高达3S.4%,西德和法国分别为27%和26.4%,美国低一些,也有15.3%。但是在这些国家中,不断增多起来的资本积累,却面对着一个日益相对狭小的国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过剩的资本就只有投向国外了。
第三,国家资本输出占有重要地位。国家资本输出主要是国家借贷资本的输出,其形式有经济援助、军事援助和政府信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大大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调节,国家借贷资本输出显著增加,并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开发援助委员会”17国提供的官方援助当年净额,1960年为46.2S亿美元,1970年为69.69亿美元,19S5年则增至295.2亿美元。从1960年到19S5年按累计额排列,美国官方援助最多,达1 143.5亿美元,法国次之为514.9亿美元,日本为409.7亿美元。2010年,来自“开发援助委员会”成员国的官方开发援助净额达到了1 2S7亿美元,比2009年上涨6.5%。2010年,捐助总额最大的国家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美国仍然是最大的单一捐助国,官方发展援助净支出为302亿美元,较2009年实际增长3.5%。除了2005年美国额外减免了伊拉克的债务,这是单一捐助国的官方开发援助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第四,资本输出在投资方向和部门结构上发生重要变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决定资本输出流向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资本输出的流向,由初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向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私人对外投资的流向主要转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这些发达国家之间的资本输出是相互渗透的。如1997年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流入量为2 330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为1 490亿美元。2006年,发达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这些资金绝大部分流向了其他发达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2006年美国直接投资规模为2 010亿美元。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仍是其对外投资的主要渠道,它们占了全球资本流出量的S4%;2006年,发展中国家外资流入量为4 4S0亿美元,占全球直接投资流出量的比重持续上升,接近16%,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在部门结构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国家资本输出大部分用于军事援助;从20世纪60年代起,则转向经济援助,重点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等部门。私人对外投资的领域则从采掘业和运输业等部门转向制造业,特别是对新兴工业部门、商业服务业的投资增长更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快速流动也推动了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即由资源开发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由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之所以转向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从经济上说,根本的动力仍然是为了取得高额利润。美国对外投资的重点转向西欧,就正是因为在西欧各国投资所得到的利润比国内高。由于生产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社会历史的原因,西欧国家的工资水平比美国低得多。由于工资水平低,在西欧投资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因而利润率高于国内。
二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相互进行资本输出,还为了更好地利用输入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日本和西欧国家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自1970年以来迅猛增长,这是重要原因之一。大家知道,美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一直居于领先地位。而美国也可以吸取日本等国家的某些先进技术,特别是某些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方法。
三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本相互渗透的加剧,也是适应贸易战的需要,也就是为了争夺对方的商品销售市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战愈演愈烈和保护关税盛行的条件下,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一国要渗入另一国的市场,最有效的办法之一,莫过于增加对对方的直接投资,因为在对方国土上就地生产和销售,就可绕过种种贸易障碍,从而有利于占领对方市场。
四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结构大体相似,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都是相当高的,因此,在对方增加直接投资,生产的商品也能较容易地推销出去。
五是,出于安全方面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向这些地区的国家投资要担一定的“风险”,比如,企业有被国有化的危险等,而在发达国家投资,则不存在这类问题。
六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于自己国内的需要,一般都对外资实行比较开放的政策,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外资的措施,这也是导致资本输出主要流往发达国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西欧国家和日本为了医治战争的创伤,复兴国民经济,对美国资本的输入是欢迎的。其后,为了进一步吸引美国的资本和利用美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在税收、信贷、外汇以及管理等方面都实行了许多有利于美国资本的优惠待遇,从而促进了美国资本的大量输入。至于美国,它为了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为了增加就业,为了加快某些落后地区的发展,也乐意吸引一部分外资,并且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外资的措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促使资本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本原因仍然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起的生产力的变化所决定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爆发以及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中的运用,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采用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生产力,使得国际分工有了明显的变化。它主要表现在:原来的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工业制成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已经不是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了;而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则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由部门之间的分工发展到部门内部、企业内部、车间工种、工序和工艺的分工,使一国的生产过程成为国际范围内生产过程的一部分。生产国际化的加强,促进了资本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也是资本在国际间运动发生变化的根源。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同盟的新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垄断同盟的特点:一是私人垄断资本的国际联合;二是以流通领域的联合为主,其主要形式是国际卡特尔。在现代,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资本和生产国际化的加强,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特点。
1.跨国公司成为当代私人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卡特尔这种类型的国际垄断组织的作用下降,但是,另一种类型的国际垄断组织——跨国公司得到广泛发展。所谓跨国公司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垄断企业,以本国的总公司作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即从全球战略出发,从事跨越国界的生产、销售和其他业务活动,对外进行经济扩张,获取垄断高额利润的国际垄断组织。跨国公司与国际卡特尔不同,其经营活动范围是国际性的,但其资本和生产经营等活动是由一国的垄断资本控制的,跨国公司实行全球经营战略,追求国际垄断利润。
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但当时它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显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具体表现在:(1)数量不断增加。196S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共有7 276家,其海外分支公司为27 300家;1977年相应数字为10 727家和S2 226家,这些分支公司分布于144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全世界约有跨国公司40 000家,国外子公司大约有250 000家,可算是遍布全世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公布的“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目前在世界各地大约有6.5万家跨国公司,其麾下共有S5万家子公司。据统计,2001年,全球所有外国子公司共有雇员5 400万人,这些外国子公司的年销售额近19万亿美元,是当年世界出口额的两倍以上。2012年,世界已有103 7S6家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共计S92 114家。(2)规模迅速扩大,在世界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69年跨国公司的产值相当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总产值的l/5,197S年增加到1/3。197S年,近1万家跨国公司就已经控制了3 000~3 500亿美元的流动资产,相当世界各国全部国际储备的1~2倍。据统计1992年跨国公司全球销售额高达70 000亿美元,而世界直接贸易额只有30 000亿美元;199S年世界上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就拥有20 000亿美元的海外销售额和600万名雇员;2012年,世界103 7S6家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产出的40%以上,世界贸易的60%以上,全球技术转让的70%以上和国际直接投资的90%左右。跨越国家界限的公司和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目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石油、电子计算机、化学、汽车、钢铁、合成纤维、电器等主要工业部门的生产和销售都大部分为跨国公司所控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之所以迅速发展并成为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进一步国际化,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国际分工也向着技术和工艺专业化方向发展,这在客观上对资本国际化提出了要求,随着国内垄断加强,过剩资本大量出现和国际竞争加剧,垄断资本家需要为过剩资本在国外寻找出路,榨取垄断高额利润,于是就在国外投资设厂,就地生产,占领市场,掠夺资源来加强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支持,也促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大举向国外扩张。
2.出现了以国家集团形式组成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
这种国际垄断同盟,按其联合的程度和经济内容,可分为两种形式。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的低级形式,主要是在流通领域的联合,即国际卡特尔的联合。这种国际垄断同盟,既有就某种商品缔结贸易协定,如国际小麦协定、国际橡胶协定等,又有就某个部门的经营进行联合,如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联营等组织,还有就相互间工业品贸易方面建立的联盟,如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的高级形式,它不仅在流通领域实行联合,而且在生产领域也实行某种程度的联合,它是以实现成员国的经济政治“一体化”为目标的国际垄断同盟。例如,欧洲联盟就是这种国际垄断同盟。
欧洲联盟,它是根据原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6国政府1957年签订的“罗马条约”。于195S年1月正式成立的,当时叫“欧洲经济共同体”又称“欧洲共同市场”。l 973年以后,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先后加入。随后又不断吸收新的成员国,到2012年共有27个成员。欧洲联盟是目前国际垄断同盟发展的最高形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新现象。它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争夺市场的矛盾斗争激化,要求在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许可的范围内,突破国家界限,在彼此间进行国家的或“超国家的”经济协调或联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
欧洲联盟的显著特点:它是以实现经济、政治一体化为目标的国际垄断同盟。所谓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由政府出面组成国家联盟,并建立联盟的统一领导机构,采取共同的政策和措施,对联盟内的经济发展进行调节和协调,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垄断资本服务。例如,建立工业品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实行统一货币即欧元、实现欧盟内部市场等。所谓政治一体化,是指要把欧盟建成为政治上统一的欧洲联盟。例如,建立欧洲议会、欧盟委员会、欧洲审议院和欧洲法院等超越国家权力的机构。
欧盟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化,同时也是调节国际经济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高级形式的国际垄断同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但它毕竟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际垄断同盟,因而它也无法克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不过,既然欧盟的产生和发展是世界经济客观发展的要求,又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因此,就它的前景来说,还是会有发展的,不过,它是在矛盾和困难重重当中求得发展。
3.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在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发展的基础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依赖日益加深,因而在客观上要求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同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又为进行国际经济调节提供了可能。这种国际调节主要通过两种形式来进行:①通过各种国际经济组织进行调节。例如,有专门调节国际贸易关系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有专门调节国际货币和信用关系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等。大多数国际经济组织是以调节某一方面的国际经济关系为目标。②通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首脑会晤进行调节。例如,西方七国首脑会议、西方七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等。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国际调节新形式,旨在协调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加强协调各国的行动,缓和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竞争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阶段的国际竞争,是随着国际经济、政治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其形式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竞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相比,有以下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1.出现了国际竞争的新格局
由于当代资本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和争夺的加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日趋瓦解,西欧和日本再度兴起,引起西欧、日本和美国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并逐渐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国际竞争局面。它们之间既在原殖民地和经济落后地区展开竞争,也在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激烈竞争。进入20世纪S0年代以来,又形成了各种区域性集团国际竞争的新格局。
2.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旧殖民体系已经解体,迅速发展起来的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垄断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也是垄断资本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扩张的重要工具。各国垄断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各国跨国公司争夺对这些国家的经济控制;在发达国家,则主要表现为各国跨国公司之间的互相渗透。由于跨国公司经营的多样性和世界性,它们多是混合联合企业,因此,还产生了跨国公司与总公司所在国的垄断企业之间的互相争夺。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竞争加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无视在政治上赢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自主的要求,继续推行新的殖民主义政策——维护旧的国际分工,利用它们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操纵和控制国际市场,排除发展中国家参与原料价格决策和工业制成品竞争的努力,使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剥削、被控制的不平等地位。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改革旧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民族经济,争取经济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代资本主义金融资本在国际间的竞争,主要是采用经济手段,如所谓贸易战、货币战、关税战等手段。
(四)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当代世界的南北关系
1.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经过长期的斗争,先后获得了政治上的解放,取得了民族独立,当代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瓦解。
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在政治上虽然取得了独立,但在经济上都仍很落后,处于发展阶段,都面临着一个共同任务,就是改造原先的殖民地经济,发展民族经济,以便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巩固政治独立。为此,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实行土地改革,取消封建的土地占有制度,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扫清道路;运用国家的力量,加强对国内经济生活的干预和同外国垄断资本的斗争,积极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不断革新技术;从本国实际出发,制订工业化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努力发挥自己的经济优势,等等。这些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起了重大变化。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全部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逐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一般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据世界银行统计,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1960—1970年平均每年递增6.S%,而发达国家为5.1%;1970—19S0年发展中国家平均每年递增5.6%,而发达国家只有3.3%。发展中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14.5%,20世纪70年代初期为15.9%,到20世纪S0年代初期达到1S.5%。20世纪S0年代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失去的十年”和“倒退的十年”,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从19S0年的12倍扩大到1990年的20多倍。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除东亚继续一枝独秀外,总体上看,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拉大。据联合国统计资料表明,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占有世界总收入的70%,而占世界人口77%的发展中国家只占有世界总收入的20%,其中占世界人口50%的穷国的收入为世界总收入的5.6%。
第二,资本积累不断增加,人均收入有所提高。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发展中国家历年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平均只有10%~12%,20世纪60年代平均为1S%,20世纪70年代平均达到24%。20世纪S0年代初期,这一比重有所下降。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但人均收入仍有所提高。在1950—19S0年期间,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最不发达国家的年均增长率为1.3%,中等收入国家为3.1%,高收入国家则为3.2%。
第三,出口贸易能力增强,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增大。1970年,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总额只有550亿美元,到19S0年增加到5 540亿美元,19S0年是1970年的10倍,它占世界出口贸易比重也从1S.1%增加到2S.1%。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能力的增强,不仅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第四,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拥有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许多经济作物,如黄麻、剑麻、天然橡胶、咖啡、可可、茶叶、香蕉、椰子、棕桐油等都是发展中国家的特产。现代工业所必需的石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以及其他矿产品,都有丰富的蕴藏。有一些国家还是铁矿、铝土矿、铜矿、锌矿、锡矿、磷酸盐和燃料的主要出口国。世界上已知的51种稀有金属中,有30种全部或大部分出产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原子能、宇航工业、电子工业的重要原料如铍、锂、铌、钴、锗、铋等稀有金属几乎都得依靠发展中国家供应。
总之,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发达国家在原料、材料和能源上要依赖发展中国家。但另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工农业生产、货币金融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仍然遭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掠夺和剥削,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有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在进一步扩大。
2.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和当代世界的南北关系
(1)经济国际化的发展。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发展把各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变成了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各国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竞争不断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新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无论是生产、资本还是市场,都进一步国际化了,它要求不断扩大的和稳定的原料产地、日益扩大的销售市场以及投资场所与之相适应。因此,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发展,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同广大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相互依赖关系在进一步增大。
第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组织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对国外农、矿产品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根据1975年统计,进口量占国内供应量的比重,粮食:英国占46.2%,日本占57%;棉花和黄麻:日、英、法和原联邦德国,都占100%;生丝和茶:美、英、法和原联邦德国,都占100%;天然橡胶:美、日、英、法和原联邦德国,都占100%;羊毛:日、英、法和原联邦德国,占S7.4%~100%;糖:日、英、法和原联邦德国,都占S0%以上;等等。至于矿产原料的对外依赖程度,日本几乎全部进口;欧盟各国进口矿产原料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占100%的有镍、钨、磷酸盐,占90%以上的有锰、铬、钴、铜、锡,占S0%以上的有铅,占70%以上的有铝、锌等;美国在矿产原料上的对外依赖度相对较小,但有90%以上的锰、铬、钻和S0%以上的锡、铝等,要依赖进口。
以上各国进口的农矿产品,有一部分是从发达国家进口的,但大部分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据1972年统计,各主要发达国家进口的农矿原料等初级产品,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比重,美国为52.7%,日本为56.5%,西欧各国为66.1%。这就是说,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农矿产品都占总进口量的一半以上,如果就某些农产品而言,则比重就更大。据估计,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咖啡、可可、天然橡胶、黄麻、棕油、橄榄油等,其出口额均占世界出口总额的90%以上,其他如茶叶、花生、食糖等也都占70%以上。
第二,在能源(主要是石油)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程度也是很大的。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石油已探明的储量(不包括我国)约为S60亿吨,其中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占79.5%(其中中东一地就占5S.3%),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总共只有10.5%(其中美国占5.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石油消费迅猛增长。1979年同1965年相比,美国增长66%,西欧增长94%,日本增长了2倍以上。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6%,而石油消费量却占世界消费量的30%。美国本来是石油出口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快就变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比重由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1.5%上升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44.7%。美国从国外进口的石油中,约有一半来自中东。日本的石油消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西欧各国也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其中约3/4来自中东。
第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也不断提高。以出口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各国经济对出口依赖的程度,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美国、日本、英国的依赖程度都提高了将近1倍,原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则提高了2~3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种种原因,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增长很快,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相对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作为商品销售市场的意义已不重要。相反,它仍然是发达国家的重要销售市场。1976年,对亚、非、拉地区的出口额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口额中的比重,原联邦德国约为1/5,法国约为1/4,美、英两国均约为1/3,日本为2/5以上。在20世纪S0年代,发达国家约1/3的出口商品输往发展中国家。
第四,发展中国家依然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投资场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在整个对外投资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投资的绝对额仍在不断增加。以美国为例,美国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在其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1950年为4S.7%,19S0年下降为24.7%,但从绝对额看,1950年只有57亿美元,而到19S0年已上升为527亿美元,增长了S.25倍。
第五,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依赖关系加强。在经济建设上,发展中国家为改变单一经济结构和生产技术的落后状况,积极谋求本国经济发展,需要学习和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成果,在对外贸易上,既需要大量进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制成品,推动本国的工业化进程,也需要扩大出口,以增加外汇收入,在未根本改变旧的国际分工的条件下,主要是通过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口初级产品;在利用外资上,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量举借外债,并寻求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作为发展工业的资金。
以上事实说明,发展中国家至今依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原料基地、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不仅关系着这些国家本身的发展,而且也制约着发达国家的继续发展,因为发达国家的继续发展,面临着资本要找出路,贸易要找出路,市场要找出路,不解决这些问题,发达国家的发展总是要受到限制的。所以,南北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2)当代世界的南北关系
由于发展中国家大都位于地球的南半部,发达国家大都位于北半部,所以国际上通常用“南方”代表发展中国家,用“北方”代表发达国家,而把两者之间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进行的谈判简称为南北对话或南北谈判,后来又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所谓南北问题,就是现在世界上北方发展、富裕,南方不发达、贫困,而且相对地说,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在经济生活国际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世界的发展,必须解决南北关系问题。占世界人口4/5的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的经济问题不解决,不发达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继续发展,都不容易。南方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北方的资本和商品出路就有限得很,如果南方继续贫困下去,北方可能就没有出路。所以,南北关系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我们时代的头等大事。它们在取得政治独立后,迫切需要发展民族经济,以经济独立来巩固已经取得的政治独立。但是,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不平等的旧国际经济秩序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的控制,严重地束缚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危害它们的政治独立。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南北之间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而且越来越大。这突出地表现在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和债务的大量增加方面。
第一,贸易条件恶化。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许多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是单一结构国家,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仅依靠一种或少数几种农矿产品出口。据统计,196S—1972年间,在S5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一种或少数几种初级产品的出口占本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在50%以上的就有69个国家,其中占70%~90%的国家有37个,占90%以上的有11个国家。据估算,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中有4/5是初级产品,出口贸易有2/3是同发达国家进行的,而从发达国家进口的产品中,约有4/5是工业制成品。这样,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就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容易受到国际垄断资本的控制和操纵,从而使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如果以1950年初级产品与进口工业品的交换比价为100,那么到1955年,这个比价就降为S7;1965年降为71;1973年更降为6S。197S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工业制成品量比上一年只增加5%~6%,而出口额却增加了22%。这一年由于制成品价格上涨,发展中国家就多花了300亿美元。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19S1年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按美元计算)较19S0年下跌了15.6%,其中食品(包括粮谷、糖等)下跌幅度最大,达21.4%,饮料(包括咖啡、茶叶和可可)下跌19%,农业原料(包括棉花、橡胶等)下跌13.1%,矿砂和金属(包括铜和铁砂等)下跌12.4%。然而,一些发达国家出品的工业制成品价格却没有下跌。这样,受损失最大的还是发展中国家,由于贸易条件恶化,发展中国家长期存在着巨额外贸逆差。不包括石油输出国在内,1950—197S年,发展中国家的外贸逆差累计已达近2 700亿美元。在20世纪S0年代,发展中国家为偿还债务,发展经济,努力扩大出口,结果使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
第二,债务大量增加。早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利用当时有利的国际借贷条件,大量举借外债,作为发展工业的资金。但由于借债规模超过国力,特别是20世纪S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爆发,造成国际金融市场上利息率提高,贸易保护主义加强,非石油初级产品价格猛跌,使发展中国家债务清偿能力骤降,触发了19S2年的债务危机,债务总额不断上升。仅19S2年就增加了1 000亿美元,债务总额达6 260亿美元,这一年应偿还债务1 310亿美元,其中利息高达600亿美元。到19SS年年底,发展中国家债务总额达13 000亿美元,其中因利息上浮、利息转本以及为偿还债务而借的新债约占70%以上。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总额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为当年出口收入总额的一倍半,还本付息占出口收入的比重从19S2年以来一直徘徊在20%左右,重债国的情况尤甚。
由于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增多,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资金向发达国家倒流现象,使这些国家的发展资金匮乏状况更加严重,以致于负债最重的拉美和非洲地区人均收入倒退现象历经10年未能扭转。19SS年15个重债国经济仅增长1.1%,通货膨胀率达240%,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在这种情况下,重债国很难仅仅通过压缩基本建设开支、压缩进口、大幅度贬值货币、放慢经济发展速度的办法还债,转为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债。因为债务规模已经大到实际上无法偿还的程度。即使本金得以延期偿还,但由于仅仅偿付利息就已超过了重债国的支付能力,而拖欠未付的债息又需不断增加利息,所以如此下去,永无摆脱债务恶性循环的前景,债务危机严重困扰着这些发展中国家。
为了改变上述状况,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都在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进行斗争,另一方面在不断加强“南南合作”。1961年不结盟国家第一次首脑会议呼吁发展中国家必须进行经济合作。1964年“七十六国集团”在联合国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上,代表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动下,联合国在1974年第6届特别会议上通过《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1979年第34届联大就举行南北谈判做出了决议。
发展中国家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内容是:①实现各国主权与经济权益平等;②各国对自己的资源和一切经济活动拥有永久的主权;③改革旧的国际贸易制度,建立公平互利的贸易关系;④改革国际金融货币制度,减轻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⑤调整国际经济结构,建立合理的国际分工,促进世界经济均衡发展;⑥加强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等。
在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南南合作已经得到切实的进展。19S1年5月,七十六国集团关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合作的高级会议通过的《加拉加斯行动纲领》,对此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19S2年2月,44个发展中国家代表参加的“新德里磋商”,进一步探讨了南南合作的原则和方式。概括地说,在贸易方面拟建立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全球贸易优惠制,在生产方面支持建立它们的多国生产或销售企业,在金融方面倡议建立不结盟国家团结基金和开办发展中国家银行,在技术方面以较优惠的条件相互提供适用的技术和工艺,同时还要加强现有的区域、次区域间的经济一体化合作。19S3年3月,在新德里召开的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的《集体自力更生宣言》和《经济合作行动纲领》等,都大大推动了南南合作的发展。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历史遭遇和现实处境相似,他们之间的合作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平等和公正的原则,具有互助互利的性质。因此,南南合作具有它的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加强南南合作,既可以增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又可以推动南北合作,对于冲破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