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整合发展进程

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整合发展进程

时间:2023-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4.2 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整合发展进程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未来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以寻求全球竞争的位序。因此,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整合过程中,需要制定面向不同尺度区域竞争的城市空间开发规划,促进经济扩展的空间均衡性。

3.4.2 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整合发展进程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未来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以寻求全球竞争的位序。在这样的目标引导和全球区域整合的趋势下,城市通过结盟整合逐利获取空间竞争优势是必需的。国外城市群发展的历史显示世界级的城市群需要世界级的核心城市来支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同样需要培育一个世界级的核心城市——上海,但上海在发展中的限制需要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的有效补充。同时,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持续增长空间也需在强化与上海的区域整合中寻找。其中,制度因素是阻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一体化的最重要因素,城市群的空间整合同样与制度的安排和变迁相关,而有关交易成本的制度及其在操作层面的安排,在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和城市群参与全球化竞争时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从最容易观测到的交易成本——物流成本来看,美国、日本、欧盟等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基本在10%左右,而我国各地区物流成本基本都在20%左右。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易成本削减的区域整合或者市场空间的一体化可以从物流开始。长江三角洲空间整合的不断深入必然要求内部交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具体策略可从三方面入手,即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相关行业规则的培育;制度操作层面的改进和创新。

网络化的城市密集区以群体参与国际劳动分工和区域市场的竞争。这意味着城市密集区的空间属性不同,其承担的经济功能亦不同。当城市属性表现为全球属性时,城市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节点地位,掌握全球生产链的关键环节或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业务,人才、信息、技术、资本在这里高密度聚集;当城市群表现为区域属性时城市在整合区域性资源方面发挥作用,但国际经济活动参与能力较弱,城市群的作用是构建区域间联系的骨架;当城市群表现为地方属性时,城市的作用就像非基本经济活动一样是内部的,城市群倾向于内部活动。因此,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整合过程中,需要制定面向不同尺度区域竞争的城市空间开发规划,促进经济扩展的空间均衡性。借鉴欧盟的空间开发计划(ESDP),在由全球城市领军的多中心空间开发构思中,首先需要关注的就是“门户城市”的发展,多层次空间开发中,不同等级的门户城市具有的参与不同尺度竞争的机会也是不同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今后的发展趋势是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应逐渐把产业的控制部门和高端部门留在中心城市,而把协作配套业务向周边地区及全国扩散。在此过程中,门户城市的选择和发展至关重要。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市圈的城市属性尚处于由区域属性向全球属性发展的阶段,城市群的空间属性更强烈的表现为对全球属性的偏好。因此,与区域建成群落化、具有错落有致产业层次的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相一致的城市空间结构,应该具有立体层级显著的网络空间特征,各级城市节点的资源调控和生产要素掌握能力呈梯形扩散,中心城市作用突出(功能向全球城市和门户城市转变),城市群发展成为主导经济优势和竞争力显著的空间体系。简单地讲,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力争构建的现代城市网络体系或城市空间结构,应该呈现出节点之间门到门、点到点无信息、物流和制度障碍的特征,以保持区域经济的增长性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均衡变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