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新的生态环境脆弱带,突出表现为严重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和耕地污染。其环境污染具有污染源广、污染范围大、污染种类多、污染程度深等特点。
(一)水环境污染范围广,程度深
从自然地理意义上,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分为三个流域区:长江干流区、太湖流域区和钱塘江流域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导致水体污染相当严重。除长江、钱塘江干流的水质保持较好外,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他中小河流的水质污染均很严重。大多数城市河流都存在比较严重的有机污染问题,水质劣于Ⅴ类标准,出现季节性或终年水体黑臭,一些地区甚至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部分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过高,使水污染进一步加剧。同时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也使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存在极大隐患。
(二)耕地流失强度大,土壤污染加剧
近几年来,城镇盲目扩展,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小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大幅度上升,耕地数量普遍迅速下降,大部分地区近几年的耕地递减率均在1%—2%之间。耕地的大量流失还伴随着土壤污染的加剧。土壤检测数据表明,近几年来土壤环境的污染不可小视。
(三)大气污染严重,酸雨频繁
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年燃煤超过2亿吨,各大城市汽车的拥有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使大气中SO2含量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城市烟尘污染普遍,大城市的氮氧化物污染日益严重。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两个重要的酸雨控制区之一,16个城市中有15个属于酸雨控制区,几乎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处于酸雨的威胁中,全年降雨pH值均低于5.6。
(四)农、水产品污染物超标,品质下降,生物资源衰退
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和“三废”污染的日趋严重,蔬菜等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问题日益严重。例如由于富营养化和水质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长江三角洲地区沿海赤潮频繁发生,海水产品和淡水产品质量不断下降。此外,环境污染还引起了生物资源的衰退,如长江口外海域银鱼目前已绝迹,太湖银鱼几乎绝迹,舟山渔场种群减少等。
(五)地下水过量开采,地质环境问题普遍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表水供给的不足和水质恶化,水资源利用又转向地下水,并导致地下水过量开采。目前区内主要开采含水层最低水位是:上海-50米,苏锡常地区-80米,嘉兴地区-45米左右,已基本处于疏干型的开采状态。地下水的大量不加节制的开采,不仅会出现地下水资源枯竭的危险,而且会出现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事实上地面沉降已经给长江三角洲地区造成了较大的地质灾害,如苏锡常、杭嘉湖地区出现的地裂缝等[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