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方法
(一)数据来源
统计年鉴是获取数据的最重要来源,本部分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历年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年鉴(包括人口统计年鉴和城市统计年鉴)。
(二)指标选取方法
为了比较苏浙沪可持续发展的差异,指标选择力求统计项目、统计口径一致,并且要求数据出处尽量统一。对于某些难以获得的指标,采用比较接近的指标进行替代。
(三)数据处理
统计指标存在单位不统一、统计口径不统一、数据缺失等缺陷,这是不可避免的。除了尽量采用统计年鉴所有的指标外,对极少数缺失的数据大多采用平滑法进行处理,即利用发展趋势或年均增长率推算。有些指标则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比如利用工业废气排放量等指标衡量环境状况,对人均数据指标的处理均采用地区总人口计算得出。
对于选择的指标数据,由于量纲影响不具备可比性。因此,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非量纲化处理,这里采用标准差标准化法,即消除了单位量纲的影响,又具备了等权可加性。标准差标准化的计算公式为:
Z=(Xi-X)/S(1)
式中:Z为标准差标准化后的值;
Xi为第i项指标;
X为第i项指标的平均值;
S为标准差。
在进行标准差标准化的过程中,由于无法对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予以区别。因此首先对逆向指标做如下处理:
Xi=(maxXi-Xi)/(maxXi-minXi),0<Xi>1 (2)
式中:Xi为某项指标的统计值;
maxXi、minXi分别代表该项指标统计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城镇统计失业率、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废气排放总量、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每个高校教师负担学生数等八项指标为逆向指标。
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解释:第二产业化系数=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化系数=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在标准差标准化以后,在指标平均值以下的数据都变为负值。为了使所得数据结果便于观察和分析,需将负值转化为正值,在此采用标准分转化方法:
T=kZ+C (3)
式中:T为标准分;
Z为标准差标准化后的值;
k和C为确定的常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各指标数据经过标准差标准化后的值在(-3~3)之间,因此,在标准分转化公式中将k定为10,C定为30,完成负值到正值的转换。
协调度的计算方法:协调发展是一个内涵明确而外延不明确的模糊概念,因此,可采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度概念对其进行描述,隶属度变化规律可以通过隶属度函数来反映,建立协调度函数,计算公式为:
Us=exp{-(x-x′)2/s2}(4)
式中:Us为静态协调度;
x为实际值(或观察值);
x′为协调值,可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求得;
s2为方差。
两系统之间的静态协调度计算公式为:
Us(i,j)={min[Us(i/j),Us(j/i)]}/{max[Us(i/j),Us(j/i)]} (5)
式中:Us(i/j)是i系统对j系统的状态静态协调度,是i系统的实际指标值xi与j系统指标值要求的x′i系统协调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将xi、x′i代入(4)式计算可得;反之,Us(j/i)是系统j对系统i的状态协调度。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的确定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受到专家评委的学术背景和经验的影响。
为了取得更为合理的指标权重,本报告借用陈忠暖等在《区域·城市·可持续发展测评:港澳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测评》一书中所采用的权重,但具体到指标层的指标选取和权重略有不同。具体指标和权重分布见表5-2。
表5-2 长江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权重分布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