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产业集群理论与全球化理论之间的联结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方化及区域竞争力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一些文献研究表明,在资本流动性逐渐增强的全球化时代,区域的重要性并没有降低,建立在地方产业联系及制度网络基础上的地方生产系统,能使区域在“光滑”的空间具有“黏性”,维持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Markusen,1996)。许多研究者基于地方化及地方联系的观点,提出了许多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其中以提高、增强地方竞争力的思想最为瞩目。增强系统竞争力、提高集体效率、建立区域创新系统等基本上都源自这一发展理念。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地方产业群,引起了众多决策者及区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分包及跨国投资的盛行,出现了制造业的国际转移浪潮。制造业在全球分散的同时,由于集聚经济的作用,在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地区,如我国的沿海地区,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又形成了新的产业集聚,恩斯特将这种聚集现象称为“分散的集中”(Ernst,2002)。与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相比,不管是形成机制,还是发展层次,发展中国家的集聚区都存在很大差异。但是,这些集聚区同样具有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的一些典型特征,如同行业企业及支撑机构的地理聚集、中小企业为主的地方网络等,因此,一些研究者同样将这些聚集区称为产业集群(Schmitz,1999;Bair,2001)。
我国沿海地区的绝大部分服装产业集群,就是这类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这些集群不仅是一种以本地网络联系为特征的地方生产系统,而且也是全球服装业的一个结点。集群中的企业,主要承接国外服装品牌商及零售商的加工订单进入全球市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服装品牌商及零售商,不仅在产品价格、质量、制造流程以及供货时间等方面对集群中的企业做出种种要求,还会在与劳工标准有关的社会责任方面制订相应的规定。
这些服装业集群中的企业,大多从事普通成衣的制造加工。该环节技术要求简单,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环节,进入门槛很低,很容易向全球扩展和转移。集群中的服装加工企业为了争夺加工订单,大多采用压低工资、尽量压缩本以微薄的加工利润相互竞争,结果使此类服装业集群经常陷入价格竞争的困境,一些学者将这种低价竞争方式称为“逐底竞争”(race to bottom)[7]。
这些集群如何摆脱低工资竞争的低端道路,走向依靠创新和竞争优势的高端发展道路?地方服装业集群在什么条件下可能成功升级?全球配额及劳工标准究竟怎样影响我国服装业集群的升级?由于这些问题不仅涉及集群的地方联系,而且还与全球服装业的整体结构有关,强调地方联系的集群理论,很难对这些问题做出满意的回答。
现有的全球价值链理论,虽然对上述服装业集群的升级已经做出一些重要结论,但是,由于这些研究受“中心—外围”结构体系的影响较深,普遍存在结构决定论的偏见。这些研究完全从服装业集群的全球联结来分析集群的升级,却忽视了这些集群的地方联系对升级的影响。
综上所述,无论是全球价值链理论的集群升级研究,还是现有的集群理论,在研究我国沿海地区的服装业集群升级时,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全球价值链的集群升级理论,虽然强调了集群的全球联结对升级的影响,但忽视了集群地方联系;传统的集群理论,虽然强调了集群的地方联系,却又忽略了发展中国家服装业集群的全球联结。因此,为了研究我国服装业集群的升级,需要有新的视角来解决上述理论困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