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我国服装业集群形成的动因诠释
前文对服装业的国际转移及我国服装业市场化改革的分析,解释了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服装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但是,这些分析并不能解释我国沿海地区为什么会出现大量服装业集群。笔者以为,要对这些服装业集群的成因进行理论诠释,还需回到集群理论中来。
3.2.1 集群理论中的地理临近与组织临近
产业集群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通过在地理邻近的企业、机构和其他的经济单位之间的联系,例如发展劳动力市场和专业化技能,在供应商和客商之间增强联系,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Lloyd and Dicken,1990)。进一步的观点提出,地理邻近和区域集聚可能大大促进 “学习型经济”。这个新观点是把工业化看成一个嵌入地域[8]的过程,并把创新看成一个社会的过程(Asheim and Cooke,1999)。
集聚带来经济增长的过程,早就为非主流经济学家所熟知(Hirschman,1958;Myrdal,1959;Perroux,1955)。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及相关领域大量文献和研究成果,强调特定的区域能够强有力地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拓展和重新认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歇尔关于产业区的重要论述(Marshall,1890,1919)。其中,波特被公认为第一个把产业集群应用到战略和政策研究中的主要建议者,他将集群定义为在某一特定产业及其相关领域中相互联系的公司和研究机构在地理上的集聚。集群通常包括下游产业的企业和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专业基础设施的供应者和提供培训、教育、信息、研究、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Porter,1998)。波特强调“集群参与”的重要意义,通过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获得生产率提高和创新绩效。
在学习及创新日益重要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地理邻近之于互动学习和创新的影响开始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中,以纳尔森、库克等(Nelson and Resenberg,1993;Braczyk,Cook and Heidenreich,1998)为代表的学派特别关注地理邻近性[9],认为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相关部门和制度的支持,区域行为主体的互动是创新和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卡马格尼认为,企业的地理邻近强化了企业之间密切交流的环境和背景,减少了互动式学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简言之,空间邻近强化了网络效应(Camagni,1991)。琼森从瑞典伦德地区生物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研究了地理邻近性的重要性(Jonsson,2002)。
但是,研究邻近的法国学派认为:组织邻近和地理邻近(organizational and geographical proximity)存在很大差异。地理邻近指的是行为主体之间在空间距离(包括绝对距离和相对距离)上的邻近;而组织邻近则与行为主体在组织方面的紧密性和特异性有关。他们由此提出了第三种形式的邻近,即制度邻近(institutional proximity),用以描述制度环境对行为主体之间互动效果的影响、改变和制约(Torre and Gilly,1990;Boschma,2005)。
简单的地理临近不是产业集群。例如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老工业基地,在这些地域范围内,企业之间虽然聚集在一起,拥有地理临近的特点,但是工厂受到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诸多监管部门的督导,官僚主义、等级制度制约了相关工厂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即俗称的“条块分割”。如山东淄博南定的铝业加工区就是这一状况的典型例子,当地的铝矿由地矿部归口管理,氧化铝和电解铝生产由冶金部管理,发电厂由水电部管理,水泥厂由建材部管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条块分割”状态直接导致了当地产业联系的缺失和生产率长期在低水平的徘徊[10]。
地理临近与组织临近的划分,使产业集群与企业简单的空间聚集或地理临近区分开来。笔者以为,这种区分对于理解产业集群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企业简单的地理临近,并不必然产生外部经济及学习效应,只有聚集的企业之间具有组织临近的特征,企业之间才会发生分工及合作,才会在相互学习中不断创新。因此,理解我国服装业集群的成因及经济绩效,需要从地理临近及组织临近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强调集群的地理临近与组织临近两者的统一,并不否认集群中的企业与外部企业或市场的联系。任何区域都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信息、通信技术高度发达、世界经济呈现融合的经济全球化时代,集群的全球联结更是不可缺少。正如前文我国服装业集群升级的定义一样,我国服装业集群中的企业既要在集群的环境中升级,又同时融入全球服装价值链中,服装业集群升级,是集群中的企业在全球服装价值链中的升级。笔者的这个定义,清楚地表明了笔者在强调集群的地理临近与组织临近两者缺一不可的同时,并不否认或者忽视集群的全球联系。
3.2.2 我国服装业集群的成因:企业家精神及地方政府的支持
(1)服装业集群形成中的企业家精神
前文的理论讨论虽然指出了集群是地理临近与组织临近的结合体,二者缺一不可。但是,我国沿海地区的服装企业或相关机构为什么聚集在一起,并且在组织临近的基础上形成地方联系?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市场化改革,之所以使沿海地区出现大量的服装业集群,关键在于:这些地区长期受到压制的企业家精神在市场化改革中获得了施展的机会。江浙、广东等沿海地区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埠通商的地区,改革开放前就是我国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这些地方素有经商传统,比如改革开放前的“宁波帮”,以及后来的温州商人、潮汕商人群体。但是,改革开放前,在国家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地方的企业家精神根本无法发挥。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代,私自经商或者开办企业,随时都可能被扣上“走资本主义”的帽子,甚至会危及自己的生命安全。在这种环境下,这些地方的企业家精神长期受到特殊体制环境的压制。
1978年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使这些地区长期受到压制的企业家精神获得了用武之地。作为国家最早允许私人经营的行业之一,由于所需投资少、进入门槛低,加之一些地区的民间裁缝工艺传统,服装业在这些企业家精神活跃的地方得到了蓬勃发展。
比如温州服装业集群在早期形成时,依靠几十万温州销售大军,穿梭于全国各地,采取“行商式”直接销售方式,逐渐发展成马路市场、棚架市场,成为连接销售大军与服装生产商之间的桥梁,到现在为止,已经形成一个拥有上千家企业、产业配套齐全的男装业集群。
浙江宁波的奉化及鄞县两地依托“红帮”传统,通过聘请上海“红帮”师傅带来业务及技术指导,从依靠为上海国营服装企业加工起步,逐渐形成以西装、衬衫为主的男装集群。与温州和宁波服装业集群依托国内市场不同,东莞利用中国香港服装业向内地转移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毗邻我国港澳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缘、人缘优势,特别是与香港密切的民间联系,拥有众多东莞籍香港同胞的优势,东莞制订了以乡镇企业为依托,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对外加工业的外向经济发展战略。在承接港资服装企业转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多个以港资服装企业为主、面向国外服装市场的服装专业镇。
这些服装集群地区的企业家,大多同处一镇或一村,从开办服装企业起就具有天然的地理临近特征,这种因企业家出生地相同带来了服装企业的地理临近。与传统的国有企业不同,这些乡镇服装企业的经营机制灵活,时刻面对市场,同行业企业之间存在基于市场机制上进行合作的动力和压力。加之企业家之间的熟人关系、邻居关系和亲友关系等社会关系,大大降低了企业之间合作的风险和交易成本。因此,这些地理临近的乡镇服装企业,同时还具有组织临近的特征。
另外,这些地区的企业家精神,还为新企业的诞生和企业间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温州服装业集群的形成和活力,就在于本地总有一些步伐走得比较快的企业家,他们一直走在前面,带动后面的一群企业跟着走。比如1996年的时候,报喜鸟企业在品牌经营上做得比较成功,对温州其他服装企业的影响很大,一些企业也开始学习报喜鸟的品牌策略,本地开始出现了多个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后来,红黄蓝开始在童装中站住脚,发展很快,于是又有一些企业在跟着学(笔者在温州的企业调研资料)。
(2)服装业集群形成和发展中的地方政府支持
我国服装业集群并非形成于成熟的市场体制环境,而是形成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转轨的特殊时期。在这种转轨时期,地方政府在地方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沿海地区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服装业集群,早期的形成过程与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的政府的支持,乃至许多村里干部的支持,有密切的关系。地方政府在服装业集群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早期以政府的名义直接创办乡镇集体服装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早期阶段,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并不十分明确,民营经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得到中央政府的公开认可。但是,在一些沿海开放地区,由于地方政府官员市场经济的意识很强,在全国整体还处于计划经济的意识时,或者束缚于“姓资姓社”的争论时,这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并没有对当地蓬勃发展的民营服装企业进行限制或打击,反而为这些乡镇服装企业积极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由于当时不确定的改革环境,这些地方政府甚至以集体的名义直接创办了许多服装企业。虽然政府所创办的乡镇服装企业后来大多经历改制、转轨或者承包等,最终变成了民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但是,正是在这些乡镇服装企业集中的区域,最终逐渐发展成为了服装业集群。例如浙江温州和宁波等服装业集群的许多企业,早期都是以乡、镇集体企业的名义或者以村办企业的名义发展起来的。如现在的雅戈尔集团、罗蒙集团、培罗成集团、报喜鸟集团等,早期都是乡镇集体企业。从这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乡镇地方政府的大胆创新和创业热情,这些地方也就没有今天的服装业集群。
②创办服装交易市场、举办服装交易会,是集群中许多地方政府另一种最直接、最主要的支持。由于服装企业单个规模较小,市场渠道受到很大的限制,政府通过筹建专业市场、举办交易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服装采购商,为中小服装企业提供了很好的交易平台。地方政府所筹建的服装专业市场和交易会,不仅扩大了地方服装企业的销售渠道,吸引了众多上下游服装企业的进入,直接促成了地方服装业区域品牌的形成,为本地服装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部分地方政府所筹建的服装专业市场及交易会见表3-3。
表3-3 部分集群的专业市场及交易会
①早在1997年“宁波国际服装节”举行之前,奉化县政府1991年举办了“奉化服装节”,鄞县县政府1991年举办了“商之乡”贸易节,因两地距离太近,后由宁波市政府举办国际服装节。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实地调研资料整理所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