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工业化的初步实现
上世纪80年代,十分流行这样一个说法:“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是当时各级地方政府抓工作的指导思想,形象地道出了没有工业富不起来的道理。
工业与农业相比,由于生产条件、机械化程度、经营规模等的差别,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比农业高,经济收益也比农业好得多。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只能搞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农民收入少,自然比城里人穷得多。改革开放后,各地竞相通过发展农村工业使本地区富裕起来。江苏最早是走办乡镇集体企业的路子,后则大力引进外资来实现农村工业化;广东主要是通过港澳的“三来一补”,发展加工业,使农村走上工业之路。与江苏、广东略有不同的是,浙江农民完全是通过自己的顽强拼搏,踏上工业兴农的道路的。他们较早地具有办工业的意识,一有合适的机会,便行动起来。他们从本地实际出发,从模仿起步,利用原有农居房搞加工,前店后厂,逐步发展,形成了以一种主打产品为纽带,多家农户分工协作的块状经济,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农村工业化之路。他们没有“等、靠、要”,没有“伸手向上”,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无产品、无资金、无技术的情况下,闯出了一片农村工业的新天地,精神难能可贵!浙江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农民较早地走上了农村工业化之路,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功。浙江在上世纪70年代,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拥有大量农村人口。浙江道路为解决农村问题提供了一条路径。浙江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的转变过程中,县域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创造的GDP占浙江经济总量的2/3,它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基础。连续多年来,在全国百强县的评选中,虽然前十名中,浙江只有萧山、绍兴两名,远远比不上江苏,但总量约占全部的1/3,为入选数量最多的省份,显示了浙江县域经济的实力。县域经济依托的是块状的产业集群,全省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大大小小产业集群,分布较为均衡,这也是其他省所没有的。30年来,这些产业集群起起落落,经过了许多曲折,但始终没有消失,而是迎着风浪,茁壮成长起来。在最近的国际金融风波中,块状经济中的民营企业有歇业的,但较少破产的,因为自己有厂房、有资金,贷款不多,一有订单,就恢复生产,将解雇的工人招收回来,很快呈现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农民办的企业是有很顽强的生命力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