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0%以上。中国农民在实行大包干最初几年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之后,由于国家改革发展的重心转向城市,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的触动,农村依然处于落后状态。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城乡发展失衡现象越来越严重,中国农民从整体上看成为从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中分享成果最少的一个庞大群体。世界上大多数贫困人口以农业为主,住在农村,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辉煌成果,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05年的测算,如果按照低收入的标准,即人均年收入低于882元(仅相当于全国农民平均收入的1/3),2005年还有8517万人口属贫困人口。若按联合国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个购买力平价美元(约折合2.5元人民币,即人均年收入约900元)的国际贫困标准计算,中国贫困人口就增加到1亿人,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连年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农户,76%生活在山区,有46%的农户人均耕田不足一亩。虽然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但贫困人口与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在迅速扩大。以2008年为例,农民全国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而城镇人均为15781元,即3.31个农民的收入相当于一个城镇居民收入,这个差距甚至比改革开放以前还要大。贫困群体的相对弱势地位更加突出。消除贫困,使农村富起来,实现现代化,这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一是要加快城镇化,使农村人口较多地转变为城镇居民。或进入大中城市,或加快县域范围的集镇建设,就近进入集镇。二是农村本身的工业化,尽管居住在农村,但不一定搞农业,而是进入工业、商业领域,只有这样,农村才能富起来,城乡差别才能缩小,全国的人均收入才能提高,全国才能实现现代化。
浙江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农民较为富裕,很多人已脱离农村。从2000年至2005年,五年净迁入城镇300万。全省共有近600万人长年在省外经商,这些人已住在城里,有房有车。浙江农村的不少农民,已在杭州、宁波等地买房。由于工业集聚,浙江这些年新兴集镇不断涌现,户籍在农村,但住在集镇为数不少。目前,户籍在浙江意义已不很大,城市与农村之间户籍的墙已打开。主要不是看户籍,而是看他实际在干什么。浙江整体经济实力不如广东、江苏、山东等省,浙江的城市并不比兄弟省漂亮、繁荣。浙江的长处在农村,农村工业化走在前列。浙江道路的最大价值在于为全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