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

时间:2023-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构建和谐社会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源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未来新的社会是共产主义。目前,理论界将和谐社会称为共同理想,而把共产主义称最高理想。按照这个说法,和谐社会与共产主义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最终要用共产主义代替和谐社会。

三、构建和谐社会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理想,就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的社会。

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两千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大同”社会的理想。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于和谐社会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傅立叶于1803年12月3日在《里昂公报》上发表了题为“全世界和谐”一文。文中申明,现有的文明制度是不合理、不公正的,它将被一种合理公正的和谐制度所代替。为实现他的和谐制度,傅立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英国的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是以“新和谐公社”命名的。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曾将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在空想社会主义者哪里,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社会”。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源头。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主要在于实现新社会制度的手段不同,而不是新的社会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但对其提倡“社会和谐”则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未来新的社会是共产主义。这表明,马、恩的“共产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相通之处的。

党的十三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自此以后,社会和谐被视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共产主义,如何认识和谐社会与共产主义之间的关系呢?目前,理论界将和谐社会称为共同理想,而把共产主义称最高理想。按照这个说法,和谐社会与共产主义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最终要用共产主义代替和谐社会。笔者认为,细加推敲,便会发现这样的说法有不恰当之处。最高理想与最低理想相对应,共产主义是最高理想,给人的感觉是,和谐社会的理想是与“低”字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与“个别”相对应,和谐社会是共同理想,会让人产生误解,似乎共产主义并不是绝大多数人的理想。将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对应起来显然是不合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共产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的思想觉悟很高、按需分配、个人自由发展的社会,无疑是一个很和谐的社会,也就是说,共产主义同样属于和谐社会,不能将它们作为二个不同层次的奋斗目标来对待。

“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既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与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潮关系密切,内涵丰富,包容性强,笔者认为,将它作为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不是不可以的。这样的一个奋斗目标,更加具体,更为现实,更加灵活,可以更好地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和斗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