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移民管理
【概述】
1999~2009年,江西省共接收安置三峡库区农村外迁移民10219人,其中政府组织安置移民8633人、自主外迁848人、新增移民人口738人。政府组织外迁的移民分别集中安置在江西九江、景德镇、宜春、吉安、抚州5市7县50个乡、镇、场的146个安置点,其中奉新县1833人、靖安县1821人、永修县1679人、峡江县1201人、浮梁县897人、崇仁县895人、宜丰县826人。自主外迁的移民分布较广,共安置在江西省6个设区市20个县(市、区)。为了妥善安置三峡移民,江西省正确执行国家的移民安置方针政策,始终坚持“集中至县、乡,分散到村、组”和“以农为本,以土为本”的安置原则。江西省共调出水田12725.86.4亩、旱地2606.25亩、山林4919.7.8亩,调出的土地土质良好,灌溉便利。三峡移民搬入时,各地政府结合当地实际,从安置条件、移民建房、基础设施建设、子女入学、税负减免、办证办照、技术服务、思想政治等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移民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各安置地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移民安置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质量明显提高,后劲明显增强,生活环境得到一定改善,生活水平有一定提高。
【主要工作成果】
1.移民总体比较稳定。三峡移民从交通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的库区来到江西生活了几年后,绝大多数移民十分肯定地感觉“迁入地比迁出地好”,有信心在江西谋求长远发展。绝大多数移民在安置地政府的扶持和指导下,主动适应环境,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基本融入了当地社会。极少数安置点偶然出现了一些矛盾和纠纷,但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移民管理机构的高度重视下,都能得到妥善处理,安置区社会大局稳定。
2.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移民安置后,各安置地政府针对三峡移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制定帮扶措施,解决三峡移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三峡移民发展势头良好,种养大户不断涌现,第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如永修县张公渡村移民雷阳安,通过酿酒、立体养殖(猪、鱼、鸡)和碾米等,家庭年纯收入超6万元,家里买了新摩托车,装上了空调等;崇仁县白陂乡三峡移民葛道成,通过开发种养殖、承包1200亩山林地等,全家年收入达10万元;峡江县毛坝移民点牟方全自筹资金100多万元开办了家具厂等。据统计,江西省三峡移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有287户,户均年收入超过1.8万元,有的年均收入超过5万元。
3.融入势头不断加大。一是政治方面,切实保障三峡移民在安置地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力。各安置地积极培养符合条件的移民加入党组织,有的被推选为县、乡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到2009年,江西省三峡移民中,有79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83人当选为县、乡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有108人当选为村两委委员或村民小组长。二是经济方面,收入稳步提高。移民吃苦耐劳,精耕细作,面向市场,开拓创业。他们开起了商店、餐馆、诊所,办起了加工厂,或者买车跑运输、外出打工等,生产经营搞得非常出色。如峡江县三峡移民办起了家具厂2家、地板条厂1家,修理厂7家,小商品店13家,户年出栏400头以上养猪的养殖大户10多家。三是生活方面,妥善解决三峡移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特别是对困难移民实行“一对一”的帮扶。四是社会方面,逐步融入当地社会。共有76人与当地青年联姻通婚,峡江县众村点20户移民,已有5户移民与当地村民联姻,占了四分之一,移民的亲缘关系、社交半径在扩大,与当地群众和睦相处。五是文化方面,互相融合。加强了当地村民与三峡移民之间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宣传与沟通,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4.满意程度不断提高。从经济收入的满意程度来看,移民越来越熟悉迁入地的情况,越来越适应当地的耕作、气候、经济增长方式,通过调查访问,移民户的经济收入有一半超过了搬迁前的收入水平,绝大多数移民对提高经济收入充满了信心。从社会满意程度来看,安置初期移民与当地老百姓矛盾纠纷较多,在安置地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正面宣传引导和互相交流,社会公众对三峡移民的接受程度和关心帮助不断提高。从对政府的满意程度来看,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扶,使三峡移民倍感温暖,满意程度较高。
(肖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